..續本文上一頁止。現在我們回過來看金剛經,這一節就是講這個問題。
初果的羅漢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又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須陀洹能作是念」,一個修道的初果羅漢,心裏能不能有已經得須陀洹果的念頭?這個意思是一個悟道的人,能不能逢人便說他已經悟道了?如果真有人如此,大家不把他送瘋人院才怪。一個聖人,或有學問的人,處處挂個招牌,說自己是有學問的人,這不是瘋子嗎?中國人的老話:學問深時意氣平。學問到家的人,意氣都很平和了,何況果位上的羅漢!所以,須菩提聽了佛的問話,就說那不可能的。
【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陀洹就是預流果,預流就是入流,入什麼流呢?人到聖人之流了,已經站到聖人隊伍裏去了;也可以說,他所悟的道已經入法性之流了。法性不是人性,人性是醜陋的一面,等于說,我們人性是這一面,法性是那一面,他已經由普通的縱欲、情感、愛欲脫出來,進入清淨的法性一面了。
佛說,怎麼樣夠達到初果羅漢呢?佛在這裏已經講到功夫了,剛才是講原則;所謂的入流,反而無所入。換言之,他證到空的境界,就是緣起不起了,緣起性空了,也就是證到了性空,念念都是空的境界。
所以說他不入色,眼睛視而不見,一切人、形像、青山綠水看著都很好,都無所謂了。普通人一看到好,結使就來,被好捉住了;初果羅漢不會被好境界捉走,此心歸到平淡,沒有事。不入聲、香、味、觸、法,這是什麼境界?這就是應無所住,這就是真的無所住。修養到在人世間作人、作事,利益一切人,一切都不住,心中都不留,甚至做了無量的功德,過了就過了,能夠隨時如此,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都是這個境界,這才算接近初果羅漢。
有一個年輕同學,過去也問過我,他說:老師啊,像我們現在打坐用功,經常楞住了,楞在那裏,好像看不看都沒有相幹,這是不是入到預流果啊?我說差不多啦!入到芒果那裏去了,茫茫然,那是楞住了,那並不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你不要看這是楞住了,這也是有一點道理,只不過,這是他用功過程中的現象而已!如果認爲這樣就是入了預流果,那就不對了。有人修行用功,有時菜飯吃到嘴裏是什麼味道也不曉得,你說真的不曉得味道嗎?又不是,他味道也知道,只是感受上沒有那麼強烈,比較平淡而已!真正學佛用功,會到達這個境界的,可惜不能持久!而且都是瞎貓撞到死老鼠,偶然來一下,過兩天就沒有了。不要說我們是如此,連大阿羅漢們也不行啊!維摩經上都有,像迦葉尊者,及佛在世的一些大阿羅漢們。都難完全到達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
迦葉起舞 畢陵慢心
迦葉尊者定力之高是有名的,出家前,與太太兩人同修,約好假結婚,房間裏一個柱子爲界,各住一邊,有夫婦之名,無夫婦之實,後來帶著太太一同出家。像他這樣高定力的人,卻當天樂鳴空時,習氣深處貪愛音樂的根本發起了,他一邊閉眼盤腿打坐,一邊不自覺的打拍子,搖了起來,坐在那裏跳舞。這是什麼道理呢?這就是維摩經上所講,余習未斷。所以維摩經有天女散花的描述,天女把花撒下來,落在大阿羅漢身上就沾住了,落到大菩薩身上,沾不住就掉下來了。維摩居士說,一切大阿羅漢,八十八結使斷了,但余習未斷,剩余那個根根的一點習慣還沒有斷,這就叫余習末斷。大阿羅漢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平常人!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佛的弟子畢陵伽婆蹉,他已經是羅漢了,功夫很高又有神通。據佛經上說,有一天他要過河,那河的管轄權屬于一個女河神,畢陵伽婆蹉站在河邊,兩手一比,叫道:丫頭,你把那個水斷了,我要過去。女河神沒辦法,功力不及他,只好把水斷了讓他過去。事後這個女河神就來向佛告狀,說你的大弟子還罵人!脾氣那麼大,罵我丫頭。佛就笑了,把他找來對他說:過河用神通是犯戒的!犯戒還不說,你還公然罵她。畢陵伽婆蹉說:佛啊!這很冤枉,丫頭,你講,我罵過你嗎?女河神說:佛啊,你看當著你的面還罵我。畢陵伽婆蹉說:你怎麼搞的?丫頭,我實在沒有罵你。佛對女河神說:你不要見怪,他五百世生婆羅門家,罵人罵慣了,結習未斷,所以這一生得了哮喘,果報還沒有還完呢?你以爲他罵你啊!他沒有罵。畢陵伽婆蹉還說:我真的沒有罵你,丫頭,你不要難過。等于有些人罵人罵慣了,你叫他道歉,他也道歉了,可是他還再罵你一句。
所以說,得了初果羅漢,對于六根六塵不是不動心,只能說入流而已,可是心念之流還沒有空,等于石頭壓草,碰到某種環境,還是會暴發的。關于這方面,有許多資枓記載,譬如蘇東坡,以及很多人,都是大修行人轉生來的,但是轉一轉生,他就忘記了。
再如明朝有名的王陽明,據有些文獻記載,就是一個老和尚轉世的。有一次王陽明來到江西一個廟子,看到一個房間鎖著,外面灰塵很厚。和尚說這個房間是不能開的,王陽明位高權重,懷疑廟子裏和尚做壞事,就下令一定要打開;進去只見一個涅槃老和尚的肉身,已經幹扁了,坐在那裏,前面挂著一塊布,上面寫了幾句話:「五十年前王守仁,開門即是閉門人。」王陽明一看就傻了,但是他一生不再談這件事。
這些都是什麼道理呢?這是說明結使問題,前面我們講到,得羅漢果的七還人間,至于變成什麼樣子的人,不一定。在四川時有位老前輩也很有名啦!他兩夫妻人很好,年輕時我很羨慕他們,我說人世間神仙眷屬就是你們,自己有別墅在山上,兩個人感情又好,子孫滿堂。他兩夫妻都學華嚴觀,太太還得過眼通。她說前生是個喇嘛,受他供養,結果修行也沒有修好,騙吃騙喝,所以這輩子變成他太太服侍他的。因爲她修劉洙源先生那個佛法要領,自己前因後果很清楚,我認爲這些都是再來人,這就是說到得預流果的道理。
說了許多的故事,大家不要聽岔開了啊!所謂故事者,即非故事。現在再歸到金剛經。
二果叁果作什麼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又問須菩提,關于二果羅漢一樣的問題。
【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二果羅漢,只有一次回轉人間,名義上講再來一次,等于沒有來。什麼道理呢?有許多人生死到了,過去的業債已經完了,有時候來入胎一下,在胎兒階段就流産了,就完了,這一生債算是還夠了。這是真的啊!講的很實在,聽起來好像死無對證。有許多人眼父母的因緣很好,但是時間很短,緣也完了,他也不須要再來,你應該替他高興,他是已經成就了的人,只不過欠你這麼一點親情之債。但是你也欠他眼淚啊!你也爲他傷心哭這麼一場,帳也完了,就可以了啦!這是二果斯陀含。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這是不還果,這一生過完就結束了,是叁果了。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叁果羅漢就高了,說不來人間,也不一定,他還是來,因爲他已經無生死可了,來也不怕,只是羅漢有隔陰之迷,投一個胎就迷掉了。到了叁果以上,定力高的人可以不迷,自己知道。
我自己這些年沒有到處跑,所以也沒有聽到什麼;年輕在大陸時到處跑,聽了許多奇事。譬如我有一個四川朋友,他就告訴我記得叁生的事情,他是很有名的一個名人,學問好,文章好,當然他也不輕易講這種事。到了叁果的再來人,有時候他明知而不說,因爲他生死可以來去自由。有些人入胎不迷,住胎的時候迷掉了;有些人入胎住胎都不迷,出胎那一刹那迷掉了,各種情況不同,都是因爲叁果羅漢定力程度的差別而産生的結果。這一品講叁果羅漢「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就是因爲叁果羅漢生死來去比較自由的原故。
羅漢的前途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講到阿那含的果位,不再來人世間這個欲界了,實際上來不來呢?還是要來;就是到了四果阿羅漢,也不是絕對的不來。大阿羅漢一定八萬四千大劫,地球形成又毀,毀了又成,但是他不出定則已,一出定怎麼辦?也只有回向大乘,由般若智慧的解脫,才能成佛。所以小乘的前途,還是要回向大乘,由小乘的聲聞,向這個大乘,才能真正成就。也就是說,真正四果的阿羅漢,「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就是沒有一個具體的法證到空。如果你還有空的境界,就落在邊見了。如果說你是無邊,則又落在見取見了,這都是見地不真。
所以真正的空,是沒有空的境界可得。我們現在有少數的同學朋友們,打坐坐的很好,自覺進入空的境界,可是你千萬不要把空的境界,弄成只有比身體大一點點的範圍!那不是空,那是一個洞,那樣的空是落入邊見的小邊見。
爲什麼人會有空的範圍而落在邊見呢?原因是智力有限,人的智力與心力有限度,所以才會産生這一種見解。所謂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它是沒有限度,沒有範圍的無限。最後我們看他的結論,這是須菩提講的: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須菩提認爲,到達了阿羅漢的境界,他沒有絲毫我已證果的念頭存在。如果有這一念在,一念就是萬念,這一念就會牽連到重重疊疊,所以華嚴經稱爲帝網重重。帝就是大,我們的思想、感覺、情感,像一個無比大的大網,只要一個網眼洞動一下,其它的眼洞都跟著一起動,就是所謂帝網重重。我們修持的業力,心性的業力,一念動,百千萬億念都牽動其中。說有一切有,說空一切空,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大阿羅漢,如果有自覺已證到阿羅漢的境界,他的我…
《61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