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61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P22

  ..續本文上一頁人衆生壽者四相都有,他只能算是個貨真價實的凡夫,根本沒有得道。拿禅宗來講,如果有人說他已經「悟」了,那就是言旁口天的「誤」。有人還自認爲是大徹大悟呢!當然啰!那是大錯大誤!就像一個人身上有一萬塊錢,他絕不會在街上到處向人去講的,這是個普通的道理,更何況一個得道悟道的人,決不會自覺有道了。須菩提接著報告自己的心得。

  世上的第一名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須菩提說,佛說他(須菩提)已經證得了無诤叁昧,一切無诤。你罵他也好,恭維他也好,你喊他是天王老子也好,他都無所謂。不是沒有聽到啊!只是他聽到心中平常的很,既無歡喜亦無悲,是非一門,一切無诤。

  說到這裏,我想到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鹗,這個人的才華還不在老殘遊記,而是老殘遊記中桃花林遇仙的六首詩。實際上這些詩都是劉鹗自己所作,後來有人在牆壁上看到這些詩,其中有一句「回首滄桑五百年」,驚奇得不得了,等他出來的時候,那個人趕快跪下來拜,以爲他就是神仙,其實那只是劉鹗作的詩。作詩總是亂打妄語的,我作詩也是一樣;但是劉鹗的詩有時境界很好,我們因爲講到無诤叁昧,引用劉鹗的詩:

  曾拜瑤池九品蓮  希夷授我指玄篇

  光陰荏苒真容易  回首滄桑五百年

  這一般人佛學都通得很喔!只能講他佛學很通達,修持功夫不見得。

  引用維摩經的境界,這就是天花著身。佛給須菩提的評語,說他已經得到無诤叁昧,但是下面一句話你注意啊!「人中最爲第一」,還是人啊!是人類當中學問道德最高的。以學佛四加行來講,人中最爲第一就是世第一法,做人到了最高處,道德修養都是第一名,人中最爲第一。佛給他的下一個評語「是第一離欲阿羅漢」,這是講須菩提在的時候,佛給他的評語,還只能夠超出欲界,所以是離欲阿羅漢。至于能不能完全跳出叁界,在當時還不一定。後來西遊記寫須菩提收孫悟空的時候,那已經很高了(衆笑),但是在佛講金剛經的時候,須菩提的程度只是離欲阿羅漢,絕對無欲而已。

  這個欲是廣義的,不是指男女之間情愛之欲,是指一切的欲,連修道,貪戀打坐,貪戀清淨的那個欲望,都是欲。須菩提已經空了一切的欲,所以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他說,盡管你老人家給我這樣一個評語,說我已經達到這樣一個境界,但是,他說,我絕對沒有這樣一個觀念,我不會認爲我已經到達了人中第一,我更不會認爲我已經得到阿羅漢道。

  【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這話怎麼講呢?假如佛給我這個評語,已經證到了離欲阿羅漢,是人中第一,在同學裏頭是第一,我自己想都沒有想,絲毫沒有這個觀念;假定我心裏頭有這麼一點觀念,您就不會說我是一個樂于寂靜的行者了。寂靜,就是徹底清淨的人,喜歡住山,自然就有一個寂靜的廟,廟在那裏?廟就在你心中,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古人的一首詩:「人人自有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這一品就是說明四果羅漢的修法,金剛經上所討論的重點在什麼地方?無所住,到了這個極果,心中還有這個得道的觀念,那就已經有所住了,那就錯了。所以我給他的結論偈語是這樣的:

  第九品偈頌

  四果階梯著意成  由來一念最難平

  兒啼黃葉飄然落  诳捏空拳大小擎

  「四果階梯著意成」,羅漢有四個果位,大乘菩薩道有十地,這些是如何區分呢?其實都是見地問題,所見的範圍,所見的程度,也是一念的關系。四果這個階梯怎麼來的?是由作意而成。

  「由來一念最難平」,人生學佛修道,這一念能平靜,則萬法皆空。但是這一念最難平,這一念就是當下一念,由于貪嗔癡慢疑的感受及執著,當下這一念不能平,因此所有的修持都是白費了。

  「兒啼黃葉飄然落」,這是法華經上的典故。金剛經上教人不能夠執著佛的法,執著了佛法就不是真正學佛的人。在法華經上,佛用另外的方法表達,佛說他說的法,等于指黃葉爲黃金,爲止兒啼而已。那個小孩哭了,怎麼辦呢?爲了使他不哭,順手檢了一片黃葉來逗他,這個好玩啊!這個是金子。只要把小孩哄住了,不管它是雞毛也好,樹葉也好,只要小孩不哭就行了。佛告訴我們,他講的佛法,也就是這個樣子,指黃葉爲黃金,爲止兒啼而已!其實任何一法都是黃葉,都是爲止兒啼而已。如果一念停了,黃葉就不要了。

  禅宗祖師有四句話:「佛說一切法,爲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達到這個境界就是佛,什麼參禅啊!打坐啊!念佛啊!念咒啊!觀想啊!管它白骨紅粉都可以觀;白骨觀不起來,觀紅粉,紅粉觀不起來,觀白骨。佛說一切法,爲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這是金剛經徹底的意義,佛都告訴你了,你還要求這個法,求那個法,千裏迢迢從外國跑回來,非要在這裏學不可。那當然!因爲你有一切心嘛!你就必須要回來求一切法。

  「诳捏空拳大小擎」,佛說他說法,如空拳哄小兒。小孩子哭,你只要能使他不哭,我裏邊有糖,我給你一毛錢,實際上都沒有,都是哄那個小孩子罷了。禅宗有個祖師五祖演,編了兩個故事,說明佛法修行的道理。

  小偷與越獄的人

  一個是小偷的故事,大概很多人都聽過的,我們再重複一次。有一個小偷本事高強,兒子長大了,就纏著要他傳衣缽。有一天被兒子纏不過了,就答應當天夜裏帶他去偷。父子偷偷摸進了一家人家,發現房間內有個大櫃子,這個父親想辦法把鎖打開了,叫兒子進去拿東西。兒子進了櫃子,這個父親立刻把櫃門關上鎖住,並且大叫有賊啊……然後自己跑掉了。這一家人被吵醒都起來了,點起燈火到處找,有個丫頭拿著蠟燭進了房間,櫃子中的兒子情急智生,就用口技學老鼠打架,吱吱吱吵個不停。丫頭叫了起來,太太,不得了啦!小偷沒看見,櫃子裏有老鼠作窩啊!立刻拿鑰匙開鎖,這個小偷的兒子沖出來,一口氣吧蠟燭吹滅,就跑掉了。跑回家中看見老子躺在那裏睡覺,兒子就把他叫醒,質問他爲什麼這樣害自己的兒子!這個父親說:你不是出來了嗎?你成功啦!衣缽傳給你啦!他說小偷無定法,只要你逃得出來,就成功了。所以五祖演第一個就告訴徒弟們,要成佛沒有定法,隨便修那一樣,自己想辦法。

  有一次,五祖演對徒弟們說,佛法大乘、小乘,還來個金剛經,唉呀!不要那麼啰嗦!我告訴你們一個故事:

  有一個犯人坐牢,判了無期徒刑,他想逃出監牢,就與有些同牢的難友商量,那些做小偷的都不說話;可是不久小偷慢慢挖地洞,一天挖一點,最後成功了。等到小偷逃走,這個犯人就把地洞蓋好,他自己呢!不想逃,反而跟那個看守變成好朋友。家裏送來好吃的,大家一起吃,好玩的一起玩,後來與看守人無話不談,大家放心他,曉得他不想逃。慢慢的,有一天家裏大拜拜,送來很多的蝦啊魚啊!肉啊!白蘭地酒、金門高粱、啤酒都有。他請這個牢裏的看守一起來慶祝,等到看守的人酒喝醉了,他就從看守身上把鑰匙取出來,打開自己手铐腳鐐,穿上看守人的製服,把牢門打開,他就大搖大擺的走了。

  五祖演說,那個學小乘的呀!就是學那個小偷,花了很大的功力挖個地洞逃出來,逃出來以後,還很可憐的,東躲西躲。學大乘的啊,想要跳出這個世界的牢籠,要跟牢犯、閻王、看守都變成朋友才行,學大乘就是這個樣子。佛法講叁界如牢獄,至于什麼方法逃出來,不論念佛,拜佛,還是念咒子,是密宗還是顯教,都不管,你只要有辦法出得來就行。這就是佛說無定法的道理。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心空及第歸

  現在講第十品經文之前,先講一下莊嚴淨土,這是大般若的淨土,佛的淨土,不是僅指西方極樂淨土。所謂莊嚴淨土就是一念不生全體現,是心清淨,心空,真淨土。

  說到這裏,想到禅宗丹霞祖師的一副對聯;丹霞祖師與呂純陽一樣,是唐朝人,都是去考功名,半途改去修道。這位丹霞在趕考的路上,遇到一個人與他閑談,後來對他說,看你這個人的志氣才華,何必要考功名,你到江西的考場找馬祖,可以成佛,比這個功名好。後來丹霞就去找馬祖了,這是丹霞禅師的公案。

  丹霞的禅堂有一副對聯:「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等于說我們這個禅堂也是考場,是選佛的考場,心空就是淨土,就考取了。真能夠空此一念就考取了,心空及第歸。學佛的究竟,就是空此一念,俗名叫做現在的現實淨土。所以佛在佛經上說,「心淨則國土淨」,處處都是淨土,處處都是極樂世界,只要心淨就國土淨。

  金剛經的這一品,梁昭明太子給它的標題是,莊嚴淨土分。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前面這一分是佛與須菩提的對話,討論修小乘四果羅漢的境界,討論到這裏爲止。現在佛拿自己的經驗來談了,他說,我當年在然燈佛那裏,得了個什麼法嗎?這個「當年」很早了,不是前生的事,是很多生以前的事,第一個給佛印證的老師就是然燈佛,後來小說封神榜上寫成然燈道人。這個然燈佛是古佛,非常遠古,地球沒有形成以前那麼古。佛說他當年在然燈佛那裏修行,然燈佛給他授記印證,他得到了一個什麼東西嗎?

  【不也…

《61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