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說:不是的,據我的了解,你當時在然燈佛那裏,你真正的境界,了無所得,一切都空,空到極點,連有所得、無所得、空的境界都沒有了。須菩提答覆到這裏,佛不講話了,第二個問題來了。
莊嚴佛土在那裏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
他說我問你,你認爲一切菩薩有一個另外的世界,譬如天堂,天堂外面的國土等,一個另外非常莊嚴,好看,漂亮的佛土嗎?
根據金剛經這一句,我經常對同學們說,你們可以寫一本比較宗教的書,把各個宗教描寫天堂,佛國的書,寫出來作一個比較,這些資料都有。西方人講的天堂,其中布置都是西方式的,而且你注意,都是歐洲式的,那個神啊,空中的天使,也是歐洲形式的;印度人講的是印度形的,中國人講的,穿的衣服是中國式的。
究竟天堂或者佛土是什麼形狀呢?那就是說,隨便你愛畫成什麼形狀就什麼形狀,反正大家都沒有去過。
所以一般人心中的佛國世界及莊嚴佛土,都是因人而異的,愛黃金的人想到的是黃金遍地;愛山水的人,一定夢到佛站在高山頂上,好清淨!好美!這叫作各如其所好,也就是楞嚴經上的四句話,「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甯有方所」。
世界上一切知識的範圍,宗教哲學的境界,都是依一般人自己的心靈造成的。隨衆生心量的大小,你那個天堂,你那個佛土,也有大小。應你所知的範圍,量的大小,佛國就有多大小。
循業發現,有些人同樣的學佛打坐,但所看到的佛都不一定,你那個佛鼻子高一點,我那個佛鼻子塌一點,總有點不同。這是什麼道理?是個人心境業力的發現不同。甯有方所,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向,沒有一個固定的心所作用,是絕對的唯心,純粹的唯心。
所以佛在這裏問,「菩薩莊嚴佛土不」?須菩提說不是的,他否認所謂的莊嚴佛土世界存在。
【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金剛經常用這種論辯方法,所謂莊嚴佛土,只是一句形容的話;「即非莊嚴」,實際上不是我們想像的那種莊嚴。我們想像的莊嚴,一定是地方清淨,大家閉著眼一想啊,一定想一個什麼都沒有,空空洞洞的境界。但是這只是你想像的,有這麼一個境界相,已經是不莊嚴了。絕對的清淨,絕對的空,絕對不是你想像的,是名莊嚴,所以叫做不可思議。
這叁句話,正,反,最後的綜合,告訴你畢竟的空靈,而你所講的空,想像當中的空,已經是不空了。真正佛土的莊嚴,你沒有親自證到過,不要空洞的想。這是須菩提回答的道理。
打火機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教我們修行的方法來了,注意啊!金剛經講到這裏,就告訴我們一個修行的方法,是第二等的方法,因爲第一等的大家不懂,是沒有字的;第二等是有字的,應無所住。什麼叫無所住呢?應隨時生清淨心。譬如有人講,老師啊,這兩天修行很好呢!有清淨心。現在大家聽過金剛經,很內行了,他只要有一個清淨心,已經是所知量,範圍很有限了。
現在佛解釋什麼叫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禅宗六祖初步悟道,就是這一句話,聽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此心本來無所住的啊!因爲你不明白此心無所住,無所住是畢竟空;有個空的境界,就不對了,就有所住了,就住在空上了,那是住法而生心,住在空法上。
所以真正的清淨心,不是有個光,有個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他說真正的修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坦坦然,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用我們常談的這兩句話,勉強來描寫,就是此心無事,像個鏡子,心如明鏡臺,有境界來就照,用過了就沒有。當年我有個朋友,學佛有點心得,那個時候剛剛有打火機,人家問他,佛是什麼?他說就像個打火機一樣,卡達!用它就有,不用就沒有。
因師而瞎的眼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注意這一句話喔!須彌山王就是講法身,得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初步證到一點法身了。法身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以法身也是大身,也叫做無邊身。他說你要得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啊!對佛的法身莊嚴淨土,都知道了,佛的世界,佛的淨土,就是這個樣子。他說,我再告訴你啊!假使我講一個人,身體大得像須彌山一樣,像喜馬拉雅山那麼大,胖得比昆侖山還要胖,你說他大不大?那是一個譬喻,是說法身無量無邊的大,永遠的不生不死。佛告訴他最後的結論,「佛說非身,是名大身」。擺脫了我們肉體的身見,身見就是八十八結使第一個解脫不了的疙瘩,把身見空掉了以後,就可以證得不生不死的法身。
不生不死的法身,也是一句抽象的話,佛法只有實證,你證到了以後才知道,是法不可說,不可說,凡是說的都不對,這個就是法身。所以禅宗講的悟道,第一步就是要證得這個空性的法身,身見才能夠脫掉,才可以說學禅。
這兩天你們考試的題目禅是什麼?大家答的都是牛頭不對馬嘴;禅是佛的心法,根據楞伽經,或根據金剛經,佛講得很清楚;可是大家沒有留意,隨便說要學禅,觀念、見地上都不清楚。這個見地不清楚就一錯再錯,所有的修持做功夫,走的都是歪路,因爲起步走錯了。這不能瞎搞的,不能亂玩的,所以禅宗祖師有一句話:「我眼本明,因師故瞎。」這是一個大禅師悟道後講的兩句話,因爲原來的師父指導錯誤,以致本來明亮的眼睛,等于被老師弄瞎了,看不清楚。所以那些亂七八糟的著作,與我一樣,亂搞的,經常會把人家的眼睛搞瞎了的,這一點要注意,要特別注意!
這一品莊嚴淨土,我們給它的結論偈子如下:
第十品偈頌
外我無身是大身 若留淨土即留塵
然燈吩咐莊嚴地 挂角羚羊何處尋
「外我無身是大身」,外我無身是引用老子的話,「外其身而後身存」。我們學佛修道,先把身見能夠解脫了,所以外我無身,到達了無身見的境界,那第一步的學佛,已經證得了。法身也就是大身。
「若留淨土即留塵」,你心中還有一個淨土,認爲是佛境界,這個清淨就是塵,留塵就是障礙。
「然燈吩咐莊嚴地」,佛不是說嗎?他在然燈佛那裏悟道,所以然燈佛給他授記,說他悟了,再轉身修持,將來在這個世界上成佛,作教主,說這個證道是莊嚴淨土。名辭上叫做淨土,叫心淨,叫心印,並沒有個實際的境界啊!若有個實際境界,若留淨土即留塵。所以然燈吩咐莊嚴地,就像禅宗祖師說的:「挂角羚羊何處尋」。據說羚羊睡覺的時候,把身體一翹,羊角挂在樹上就睡覺了,打獵的人不知道,在地上找這個羚羊也找不到。所以說我們一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本如羚羊挂角。其實,只是譬喻而已。
譬如我們兩個鍾頭來研究金剛經,這一百二十分鍾的時間,所說的,所聽的,都是挂角羚羊何處尋,現在就在淨土中了。
第十一品 無爲福勝分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不可數的福
今天金剛經說到第十一品了,是無爲福勝分。這個題目,雖然都是後世加的,但是重點都標出來了。
無爲福屬于清福之類,無爲福勝就是說清淨的福氣高過世間一切功名富貴的福氣。勝就是超過,超越的意思。
上一品講到大身的問題,就是指一切衆生的生命,肉身後面,那個形而上的那個根本的身,叫做法身,不生不死的大身。
現在就轉到福氣的問題!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得到那個不生不死的大身,那是需要多大的福氣啊!這個福氣是無爲之福,這一品就是討論這個問題。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恒河是印度一個主要的大河,就像中國的黃河一樣。現在佛提出來一個問題,恒河裏頭沙子有多少?數也數不清,多到沒有辦法計算,這是第一句的一個觀念。
第二個觀念,「如是沙等恒河」,還有很多條恒河,像恒河沙那麼多條的河,這是第二個觀念。「于意雲何」,你的意思看看,「是諸恒河沙」,是所有這麼多條恒河裏頭的沙子,「甯爲多不」?是不是很多?「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就說了,世尊,佛啊!這當然很多很多啦!
佛又說:「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這個世界裏,我們這個宇宙裏,在印度是看到一條恒河!在中國還有一條黃河呢!在歐洲或其他各地,都有一條極大的河,很多像這樣的大河,還多得很。
這裏我們看到兩個觀念,第一個就是佛說的叁千大千世界,佛的世界宇宙觀,每一個宇宙裏河流多少?佛經上常說,我沒有辦法告訴你,因爲你們的知識不夠,無法了解。過去我們聽了好像說空話,現在因爲科學的證明,就曉得他所說是老實話。
其次第二點,他就告訴須菩提,像恒河一樣的河流都多得數不清了,何況每一條河流的沙子呢?更數不清了。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
講到這, 裏,他又叫一聲須菩提,我老實告訴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這幾句話連起來是一個問題,我現在要…
《61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