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答:「法身無相。」又問「如何是法眼?」他說:「法眼無瑕。」答的多好。法身無相嘛!根據金剛經,叁十二相皆是非相。法眼是沒有一點瑕疵的啊!心如明鏡臺,無所不照,無所不知。照佛學的理論,這個回答的確沒有問題。
可是坐在那個角落的道吾,嘻!就給他那麼一笑!這個笑是冷笑。夾山受不了啦,趕快下堂,經也不講了,下來把和尚的大禮服袈裟一披,就去找這個破破爛爛的道吾和尚頂禮。他說老前輩啊!我剛才答話,那裏錯了?道吾說:錯倒沒有錯,可惜沒得師承。換句話說,你理論是對,你功夫上沒有到,你不要瞎說。夾山就問當今天下,那一位是明師啊?道吾說,明師是有,但是你今天名氣那麼大,恐怕作不到,除非把招牌丟掉,名利不要,我再指給你一條明路。像道吾這種和尚,給師兄弟找徒弟,多有本事。
夾山果然丟棄既得的盛名地位,捆一個小包袱就去了,夾山在聲名顯赫時居然能爲道而舍棄一切,證明他後來的大徹大悟是有道理的。道吾說:我說的這個人啊!「上無片瓦,下無卓錐。」上無片瓦,下無立錐,就是住在船上嘛!他說你到華亭叁十裏外,那個河邊去找一個和尚。後來夾山就找到這個船子誠,中間我們就不詳細報告了,大家可以參考指月錄。
夾山見船子
船子誠一看這個夾山啊!將來一定是個大師,知道是師兄搞來的,夾山上船以後,也沒有說出道吾,也沒有自我介紹,他們兩個人彼此考察。
船子和尚就問夾山:「大德高棲何寺?」當時他們兩個人的學問都很好,說話滿口的字句文雅,夾山說:「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喝!那都是開悟了的話。就是我們普通講:你貴寺在那裏?夾山答話:「寺即不住,住即不似。」這似乎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嘛!還有所住就不是了!所以禅宗叫機鋒,一句話,不等你考慮一下講出來,等你考慮了一下再答,就已經不是了,那就住即不似了。
這兩個人學問都好,佛學都呱呱叫,平常大概都在佛教刊物上登文章的!(衆笑)
最後沒有辦法船子和尚就拿起那個船槳,一下子就把夾山打下水去了。人掉下水去,不會遊泳,咕噜噜……狼狽不堪,剛冒上來,船子誠就說:你說你說!夾山正准備張嘴,船子又把他按下去了,來往一共按下叁次。人掉到河裏去了,咕噜噜水吞下去,剛剛冒上來一點,又把他按下去,你快說,一定又講道理,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趕快又把他按下去,不等他講。
最後,把他滿肚子學問道理給水泡光了,再一次冒上來,夾山說我懂了,再不要把我按下去了。這一下開悟了,船子說:我告訴你,佛法就是這樣,你可以走了。
當然夾山在船上幫師父劃船劃了多久,就不知道,後來師父叫他走,他告辭師父走了,一邊走,一邊回頭看這個師父。我們一定覺得他未免有情,戀戀不舍,但是這個師父一看到,說:「和尚,你以爲我還沒有教完你啊!」把船弄翻自己就沈下去了,這樣堅定夾山的信心。不過他吩咐過夾山,從此不許住在鬧市裏當法師,要好好到深山裏頭,沒得吃的都可以,香爐古廟冷湫湫的,好好去修行,修成功了再出來。
後來不知過多少年,夾山再出來做大師,有前輩又出來請問他,如何是法身?答以法身無相。如何是法眼?答以法眼無瑕。還是這兩句話。同樣是這兩句話,悟後是證到了這個境界,開悟前只是理念上的話。理念上雖對,但是,你嘴吧上會說,叫作口頭禅,身心沒有證進去。所以,有關這個相的問題就是這樣,你著了相,總以爲外面有個佛像,看到有個佛來,是打坐也好,入定也好,作夢也好,你看到佛在顯身,你就著相了,就不是佛法。叁十二相即是非相,就是這個道理。
大的功德
講到這裏,有一點很重要的交代,這個世界最高的東西,不是唯物的,是絕對唯心,但是這個心是心物一元的心,不是與唯物相對的唯心。這個心物一元的心是看不見的,不著相,不能著相。真正的佛法是破除迷信的,是不著相而起正信的,法身無相正是悟道;這就是前面講的兩個重點,講完了,他就告訴須菩提: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假使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拿恒河沙一樣的生命,布施給人家了,這個功德比把充滿宇宙的財富布施還要大。
人生最舍不得是兩樣東西,第一是財,第二是命。當有命的時候,錢財是最舍不得的!所以有命活著的人,肯布施錢財就很了不起了。若是掉到河裏馬上要死的時候,你只要救我上來,什麼都可以給你啊!那個時候命舍不得的;所以命比錢財還要重要。
上一節講到拿宇宙一樣多的財寶布施,得福很多,這一品更嚴重了,拿恒河沙那麼多的身命來布施,你看這個福報大不大?當然很大,但是,卻比不上懂得金剛經四句偈,能夠受持,修證,甚至自度度他,自悟悟他,爲他人說的這個大福德。
這是什麼大福德?是無爲之福,是正信之福。
這一品我們給它的偈語結論:
第十叁品偈頌
世界微塵漚沫身 懸崖撒手漫傳薪
黃花翠竹尋常事 般若由來觸處津
「世界微塵漚沫身」,這個世界是物理、物質的微塵累積所造成的。微塵質量沒有形成之先是空的,形成以後,變化到最後沒有世界物質存在時,又歸于空的。
何況衆生偶爾暫存的生命,只如水上浮漚泡沫,空作有時有亦幻,幻有滅去還歸空。
「懸崖撒手漫傳薪」,如果證悟到「緣起幻有,性自真空。空生幻滅,緣起無常。」便知有亦不假,空亦不真。到此猶如古德所說:「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蘇,欺君不得。」便可此心安住,得大自在了。
「黃花翠竹尋常事」,然後回觀古德所說:「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便知本來平實,一切現成。
「般若由來觸處津」,原來般若波羅密多,是處處現在,時時現成。便誕登彼岸了。佛與衆生,性相平等,福德性空,宛然如是。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爲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即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我們今天講金剛經第十四品,金剛經開始到現在,講了十叁品,這其中再提起大家注意,金剛經雖然在說大般若的修持,這個般若不是純粹的般若,他講的是般若的體,就是道體,及見道之體的修行方法。開始先告訴我們,如何是修戒的般若,就是「善護念」這個要點,由開始發心修行到最後的成佛,就是善護念。接著下來,就說善護什麼念?無住。無住就是定,善護念就是戒,金剛經的般若,本身就是慧,這是拿戒定慧的道理,來說明金剛經的本身,般若法門就是如此。
如果以六度來講,金剛經首先講的無住,所以令一切衆生入無余依涅槃而滅度之。這是布施,布施度,由布施而到達般若的成就,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大徹大悟而成佛。布施以後持戒,持的什麼戒?持的菩薩大戒,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善護此念就是持戒波羅密,而到達般若波羅密,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這是一個基本修持的階段;由此而學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說到十叁品這裏,差不多作了一個結論。
現在第十四品開始,是講由忍辱波羅密,到達般若波羅密,我們今天這一段,重點就在這裏。
解悟 喜極而泣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這裏只有叁個小節,是另起一個階段,前面都是須菩提與佛的對話,一問一答,記錄下來,就是經典。
「爾時」,這時候,就是當問話的時候,須菩提聽了這個經典的感受,聽了佛說般若成就法門的感受。「深解義趣」,希望大家特別注意這四個字,大家念經時,很容易輕易把它念過去,深解義趣是深深的,很深刻的理解到了。這個理解到是我們現在講的話,就是真正的悟到了那個道。
後世禅宗門下,把它分成兩個階段,一個叫…
《61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