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悟,一個叫證悟。解悟就是知見上的,所知所見到達了,但是還不是普通的學術思想所說的理解,而是這個身心馬上感受到有一種脫落感,脫滯感,這就是解悟的一種境界。所以他說深解義趣,深深的得到解悟,不談證悟。
「義」就是解悟到佛法修證至高無上的道理,義也就是義理,義在古文就代表理,最高的道理。「趣」並不是興趣的趣,而是趨向的趨,就是向那個方向,到那個路上,目標的趨向。佛經上經常看到這個「趣」字,趨向,已經到達這個境界,已經進入了這種情況。深解義趣是一件事實,不是文學上空洞的贊歎名辭。須菩提深解義趣以後哭了,他爲什麼哭呢?人往往喜極而泣,高興到了極點,會痛哭流涕。人所追求的,始終沒有追求到的,忽然追求到了,會哭起來;這個哭是無上的歡喜,所以也是一種悲心的流露。
學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性清淨面快要現前的時候,自然會涕淚悲泣,這是自然的現象,否則就是一個瘋子了。當這個人性自然的清淨面,所謂本性,本來的面目呈現的時候,自己有無比的歡喜,但是找不到歡喜的痕迹,自然會哭起來。而你問他哭什麼?他並不傷心,而是自然的,天性的流露。等于說,自己失掉的東西忽然找到了,那個時候就有無比的歡喜,但是也沒有歡喜的意思,是自然涕淚悲泣的感受。
因此,須菩提一邊哭一邊講,希有世尊啊!偉大了不起的佛啊!希有難得的佛啊!這都是贊歎之辭。「佛說如是甚深經典」,他說,你現在講這樣高深的道理,什麼道理?就是般若,智慧的解脫,智慧的成就,這個經典重點在這裏。「我從昔來所得慧眼」,這位須菩提,是佛弟子有名的談空第一,他天生有慧眼,所以在佛的修持行列中,般若智慧成就最高。所以他說,自從我有慧眼以來,「未曾得聞如是之經」,從沒有聽到過這樣深刻究竟道理的經典。
信心清淨
講到這裏,又加上稱呼了,等于我們講話,經常說老兄啊!老弟啊!「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他說:假定有一個人,聽到這個般若波羅密經,聽到佛說的如何以智慧來自度、成佛的這個法門,「信心清淨,即生實相。」這八個字是這一品重點的中心,千萬記住。也就是我們後世衆生,要想成佛的必經之路,必要的法門。達不到這個程度,與成佛的距離還很大,只能說你剛開始在學,一點影子都沒有。達到了這八個字的程度,也可以說你進入了般若之門,建立學佛的基礎了。
信心清淨有兩種意義,一種是專講個人的信仰,因爲真正的信仰並不是迷信。爲什麼不是迷信呢?因爲是深解義趣,把道理徹底了解了來學佛,才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假定說佛學的理不透,盲目的去信仰,盲目的去禮拜,那不能說他是不信;不過,嚴格的說,還屬于盲目迷信的階段。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達到深解義趣這四個字;先懂得理論以後,再由這個理論著手修持。所以說,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必須要深解義趣,這個信心才是絕對的正信,這一個法門,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宇宙中一切衆生,自求解脫成佛之路。
所謂正信,要信什麼呢?信我們此心,信一切衆生皆是佛,心即是佛,我們都有心,所以一切衆生都是佛。只是我們找不到自己,不明我們自己的心,不能自己見到自己的本性,因此隔了一層,蒙住了,變成凡夫。
凡夫跟佛很近,一張紙都不隔的,只要自己的心性見到了,清楚了,此心就無比的清淨。佛的一切經典,戒、定、慧,一切修法,不管是顯教的止觀、參禅、念佛或是密宗的觀想、念咒子各種修法,都是使你最後達到清淨心。清淨有程度的不同,所以有菩薩階級地位的不同,修學程度深淺的不同,也就是了解自心的差別程度不同。
說到信自心,我們都信得過啊!我的心煩得要死,這個信心煩惱,就是絕對的凡夫。無煩惱,無妄想,就是信心清淨,自然達到清淨的究竟;立刻可以見到形而上的本性,即生實相。實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見性就是見這個。
所以說要想明心見性,必須先要做到信心清淨,能夠生出實相。看了這個經文,知道須菩提明白的告訴了我們,因爲他自己了解,才能說出這個道理,讓別人以及將來的人,聽到佛說這個道理,信心清淨,能生實相。
希有的功德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假定有一個人,研究這個經典,而到達這個程度,他說,這個人已經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第一希有功德的人是誰?我們在本經前面已經看到,須菩提贊歎佛:「希有世尊」。換句話說,這個人學佛就可以到達佛境界,因爲這個人已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這個道理我們先要把握住。下面,他解釋什麼叫實相。
我們講金剛經開始,就解釋了般若智慧,一共有五般若,最難的就是實相般若,就是見道之體。實相般若就是菩提,涅槃,自性,真如,各種名字都是講這個東西。你如果認爲實相般若不曉得有多大,有沒有鳳梨那麼大,有沒有蘿蔔那麼大,那你就著相了,那就很糟糕。須菩提叫了一聲世尊,自己又加解釋,說出他自己的心得。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這個「是」,青年同學們特別注意,這是古文的寫法,拿現在白話文說,這個「是」就是這個,所謂這個實相這個東西啊,是無相,即是非相。我們應該還記得,前面在金剛經中佛也說過,「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不著一切相,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等等,都不著相,乃至無佛相,也無非佛相,一切相皆不著,連不著相的也不著了。
實相又是什麼呢?即是非相。分析開來講,無我相,無人相等等;歸納起來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他報告心得說,所謂實相,就是一切無相。在無相的這個成就中,佛勉強給他一個名稱,叫做如來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
須菩提的意見,再度的報告說:我啊,就是在佛在世的時候,能親自跟著佛,今天能聽到這種經典道理,「信解受持」,信得過了,解悟到了,再經常領受這個實相境界,隨時隨地在這個境界裏,以此悟後起修。
「信解受持」,也是四個修行的階段,就是後世所有對佛經的解釋。信解受持,也就是教、理、行、果。「信」,把佛經的所有的教理信得過了。「解」,解悟到佛學的各種義理。「受持」,悟道了以後起修,修行以後證果,教理行果。也有一個說法,叫做信解行證。自心信這個理,解悟到了,悟道以後修行,修行以後最後證到佛的道果。所以信解受持,教理行果,信解行證,是同一個修行的情形,這四個字不能隨便當一句話念過去。須菩提說,像我們現在親自跟著佛,聽到這個道理,信解受持,不足爲難,不稀奇。因爲他們當時親自見到佛,有佛親自指導,當然是不足爲難。
誰是五百年後希有人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爲第一希有。】
將來過了五百年,爲什麼說五百年呢?爲什麼不說一千年呢?或者叁百年呢?這就是佛自己對于佛教的說法。佛在世的時候,叫做正法住世;佛涅槃以後,而有些大弟子們還在,仍算是正法住世。五百年以後,是像法住世,那時佛的大弟子們活得最久的,五百年也都要涅槃了,不住世了。自此以後,只有經典、佛像等住世,所以說是像法時代。據說像法也不過五百年到一千年,以後就是末法時代,就是尾巴啦!尾聲啦!末法並不是說沒有,是說真正佛法的修持,快要到尾聲,快要向末了,這是在各種戒律上,各種寓言上所記載佛所講的。
但是也不盡然,譬如說在許多大經中所講,如在華嚴經裏,佛就承認佛法沒有沒落的時候,什麼道理呢?因爲佛法是真理,真理是永恒的,真理只有一個,不會變的,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否則現在早過了五百年,大家豈不是更難了嗎?這裏須菩提說,假使後五百歲,有人在像法末法時代,看了這個經,研究了這個經,也能與古人與須菩提及佛大弟子們一樣,達到了信解受持,他說這個人就是第一希有。第一希有是金剛經特別提出來的,第一希有就是了不起,超凡而入聖;第一希有就是幾乎等同于佛。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在佛及大弟子們都不在世的時代,有人研究這個經典,這個人當然已經進入無人,無我,無衆生,無壽者相的境界。四相皆離,不著一切相的境界,他本身已經到達了。
爲什麼我不是我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這兩句話千萬注意!如果參加佛學考試,一定會考到的。「所以者何」,這是什麼理由?所謂我相,本來是非相,是假相,下面接著人相衆生相都是假相。佛學說的這個「我」,就分析來看,我們現在一定是有個我,有個身體,佛學說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之身,骨頭呀,肉呀,這些東西湊攏來而成的暫時的我。而且生下來到了第二天,那個第一天的我已經衰老了,滿月以後,與第一天生下來也完全不同,十歲與一歲也完全不同。總而言之,我們今天坐在這裏,十二年以後的我們,全身連骨頭都換了。所以這個肉體不是我,是假我,這是個工具,暫時借來用。等于這個電燈泡,暫時借來用一用。所以此身非真我,是非相,假相,不要認假爲真了。
身體的我既非真我,那麼我們的思惟意識,念頭是不是我呢?也不是,因爲每一分,每一秒思想意識都會變去;尤其年齡大的時候,過去幾十年,甚至現在說的話,都隨時忘記,所以說能夠思惟、意識、念頭也非我,這些都不是我。「我」都尚且非我,那裏還有你、我、他,那都是非我,一切無相。萬有的相是因緣湊合,是假合的虛妄相,不是真實。但是虛妄不是沒有,只是偶然暫時的存在而已。所以說我相即是非相;推而廣之,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也都是非相。金剛經使我們同時認清,不…
《61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