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61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P29

  ..續本文上一頁要被虛妄的人生,和物理世界的暫時現象,騙去了自己的智慧,騙去了自己真性的情感。

  真性的情感這句話,有沒有問題呀?有問題!真性怎麼會有情感,真性不是沒有情感嗎?所謂情感者,即非情感,是名情感。情感也是虛妄相;但是,如果佛沒有情感,佛不會發大悲心,大悲心即是情感心。不過,佛的情感不是癡迷的,一切相即是非相,真正的悲心,沒有悲心的痕迹,只是理所當然而行去,道理就是如此。

  如何見佛

  接著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大家要學佛,去那裏見佛啊!「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離開了一切的相就是佛,這是真正的佛。那麼你說我們在大殿上不需要拜佛了!要拜呀!即假即真。相是虛妄,因爲禮拜這個虛妄相,你自己此心有真正的誠懇,發起了真實的誠敬,那就是「信心清淨」,就可以「能生實相」。這個實相的境界就是離一切諸相,一切相皆不著。所以,有人不著相的禮佛,就是一念之間,也不必合掌,也不必跪拜,他一念之間,已經頂禮了十方叁世一切諸佛。

  有一個禅宗公案,說有一個小孩子要小便,跑到大殿上轉來轉去,後來對著佛的正面,他就小便了。有個法師出來看到說:你這個小孩太沒有禮貌,怎麼對著佛就小便?小孩說:十方叁世都有佛,你叫我向那一方小便呀?

  反過來說,十方叁世都有佛,方方都是佛,中央是毗盧遮那佛,中心一念誠敬,十方叁世諸佛皆在目前。怎麼樣在目前?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這個道理必須要搞清楚。

  這多半是須菩提在那裏演講,講給佛聽,佛是聽衆。換句話說,是他向佛報告,接著是佛的印證,佛的獎狀發下來了。

  難得的人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

  佛說,是的,就是這樣,你講得很對,就是這樣。未來世的衆生,有人聽到金剛經的道理,沒有被嚇住,那就是一個希有的人。驚是嚇住了,怖是精神恐慌,非常恐慌;譬如我們走夜路,看到一個黑影子,一下子嚇住了,那個是驚。怖呢,非常恐慌,持久的心裏恐嚇,那個是怖。畏時間更長了,不停的害怕。像我們在座的,個個都是第一希有,聽了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而且沒有不懂的人,個個都懂了。

  事實上有沒有又驚又怖又畏的人呢?這在修持佛法的時候就看到了。我們很多人學佛,都想求空,等到空的境界一來,反而嚇住了。許多人說:我嚇死了,嚇得我的汗啊,像黃豆那麼大,因爲我沒有了。我說你學佛不是想求個無我嗎?怎麼還嚇住了呢?所以說慧,這個佛學名辭,用的非常好,慧是要力量的,慧力不夠,功德的功力不夠,就有驚、怖、畏的現象。

  將來的時代,有人成就金剛經般若這個法門,不驚、不怖、不畏,佛說,這個人,真是非常難得了。佛說這個希有,就很重,佛給我們的這個價錢,獎金就很重了,非常希有,幾乎不可能,如果可能了,就是超凡入聖。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

  何以故?什麼理由呢?金剛經的特點,是使我們知道無住、無相、無願,這是大乘的心印。此心要隨時無住,隨時不著相,隨時隨地的無願。你說正要我們發大願,怎麼無願呢?大慈悲當然是願力,慈悲過了就不住,沒有叫你一天到晚坐在那裏哭啊!過了就不住,所以說願而無願。

  第一波羅密是大智慧成就,大徹大悟,成佛,也就是般若實相。般若實相本來無住,本來無相,本來無願。當然大家不要會錯了意,青年同學們根本發不起願力,以爲你本來無願,已經合于佛法了,那就很糟糕。無願,就是一切大慈悲用過了便空,無住。因此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第一波羅密也就是般若,大智慧;而般若裏的實相般若,就是見道體,也就是我們後世禅宗所謂的明心見性。

  什麼是忍辱

  【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

  問題來了,前面一路下來都是講般若,是菩薩六度裏最後的一度──智慧成就。所謂的六度也已經說過,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換句話說,這也是學佛的一個次序。

  首先,學佛的要學布施,布施就是能夠舍;舍並不是叫你光把口袋裏的錢掏出來,而是一切的習氣都要舍掉,改變,丟掉,把整個人生轉化。放下也是舍,萬緣放下就是布施,這是內布施。真布施了,此心清淨,才算真持戒;心不清淨的持戒,那是小乘戒,是有意去操作的。作到了此心清淨,念念清淨,不需要持戒了,因爲他本身就是戒了。戒者,戒一切壞的行爲,惡的行爲,此心念念在清淨中,無惡亦無善,是名至善。這就是持戒,持戒還好辦,忍辱最難辦。

  你說自己心也很清淨,戒律也很好,那是當你沒有受到打擊的時候,打擊一來啊,就火冒八丈高了,也管不了清淨不清淨,什麼毛病都出來了。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因爲那是最難最難的。也因爲這個原故,大乘菩薩必須進入無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薩地。

  無生者,本自無生,信心清淨,一念不生處。這個一念不生處,不是壓製的,也不是沒有思想,沒有知覺,而是一切雜念不起,信心清淨就是無生。

  光是無生是不夠的,要「無生法忍」,切斷一切萬緣叫做法忍。我們中國文學的形容辭是,拔開慧劍,斬斷情絲。有時我們劍是拉不開的啊!有時候又只拉一半,有時候劍拉出來了,看看劍卻楞住了。不要說斬啦,扯都扯不斷,那個劍早就鈍了。所以說,法忍也就是六度的中心,忍辱的意思。

  首先我們來了解佛學忍辱的意思,看到一個「辱」字,我們會想到受人侮辱叫做辱,譬如別人罵你啦,打你啦,各種不如意的刺激,算是辱,這是從文字上的了解。在佛法上講,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譬如我們老了病了,老病就是辱,老病招來自己許多煩惱,也帶給別人許多煩惱。不要說我們人是如此,你只要看看動物,拿螞蟻來說,你仔細觀察,年輕的螞蟻經過老化螞蟻的旁邊,都走得遠一點,這樣的辱,這樣的難堪忍。

  所以,這個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難堪忍,沒有一樣事情是圓滿的,而這個世界上的一切衆生堪忍,受得了;所以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也因爲如此,這個娑婆世界上的衆生,才最能夠成佛,因爲生在天堂沒有痛苦,沒有刺激,天天在享福,衆生也不想修道,用不著嘛!生在地獄裏,受苦受難都來不及,沒有時間搞這一套。只有生在娑婆世界,有苦有樂,有善有惡,各有一半,所以能夠刺激你發生解脫的智慧,是成佛的捷路。

  忍辱並不是完全講侮辱,大家不要搞錯了,一切的痛苦能夠忍的都是辱。譬如我們這個世界上做生意的,創事業的,乃至發財的,你問他這個日子好不好過?他一定說不好過。受不受得了呢?有什麼辦法呢?反正能夠忍得住就這樣忍下去;所以說娑婆世界的衆生堪忍,能夠忍受。

  佛跟須菩提兩人對話到這裏,如果不仔細看這個經,突然看他在中間來一個忍辱波羅密,會覺得奇怪。所以剛才我先提起大家注意,這一部經把六度波羅密都講完了,爲什麼現在提出這個忍辱波羅密呢?

  忍辱的榜樣

  我們要想學佛,要想修行成就,「忍」是最難做到的,就像打坐修定,爲什麼定不住啊?兩個腿痛,你就忍不住了,這個忍就是忍辱裏的一忍啊!當然硬忍是很難,但是你明明知道此身兩腿兩手,四大皆空,那個時候你就是空不了,忍不過去。所以這六度的一關忍辱度,你就過不了,過不了的話,這一切皆是空談。你說我們會念金剛經,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木魚敲起來非常好聽……阿啾!糟糕,我感冒了,怎麼辦?看那個醫生好?因爲怕死掉,衆生相就來了,壽者相就來了,這一下就忍不過去了。

  所以忍辱的道理,放在金剛經的中心,大家要特別特別注意!佛把自己本身修持的經驗告訴我們,做個榜樣。所以佛說,真正智慧徹底悟道的人,才曉得忍辱波羅密本身沒有個忍。如果有堅忍的念和感受在那裏,就已經不是波羅密,就已經沒有到彼岸,也沒有成就。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什麼理由呢?佛又對須菩提說,以他本身做榜樣,像我從前的時候,曾經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歌利王是過去印度一位名王,不過印度不注重曆史,這種曆史資料只有在佛經裏才找得到。

  這位當時曆史上的名王非常殘暴,那個時候,釋迦牟尼是個修道的人,相當有成就,到達菩薩地了;雖然是緣覺身,無佛出世自己也會悟道,後來歌利王因鬧意見要殺釋迦。他說,你既然是修道的人,我要殺你,你會不會嗔恨?釋迦佛說:此心絕對清淨,假使我起一念嗔心,你把我四肢分解割掉後,我就不能複元,結果歌利王一節一節把他割了。釋迦牟尼沒有喊一聲唉唷,心裏頭也沒有起一念恨他的心理,只有一念慈悲心。完了以後,歌利王要求證明,釋迦牟尼說,假使一個菩薩的慈悲心是真的話,我的身體就馬上複元,結果他立刻複元了,又活起來。

  這個故事比耶稣的複活厲害多了,所以佛說,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他在當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佛把自己本身的故事,說給我們修行的人做個榜樣;當然,並不希望我們被別人割了作試驗。現在不必談割截身體了,叫你不說話你就受不了,叫你坐著不動也受不了,其實這個就是忍辱與禅定、般若的道理;只因爲智慧不夠,悟道並沒有透徹,所以你受不了。

  達摩與蘇格拉底

  剛才講到忍辱波羅密,我們再提起注意,所謂忍辱,包括了人世間一切的痛苦,一切的煩惱,忍到沒有忍的觀念,沒有忍的心理,忍到無所忍,自然而清淨,這才是忍辱到達波羅密成就的程度。所以佛說,當我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他說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首先他沒有覺得這個生命是屬于「我」的,…

《61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