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什麼呢?本來一塊錢都沒有,突然有了五十塊,那比有錢人突然中了馬票幾十萬的港幣還舒服!所以窮富是對比。有福報,沒有福報,都是對比,這是生滅的兩個現象,不究竟。
「何事莊生齊物了」,莊子的齊物論,拿本體來看,一切都是平等,有錢有財富,最後也要死。窮的人最後也要死,死的味道都是一樣,誰都是一樣。一切萬有皆是齊物,大家坐在這裏,白的、黑的,胖的、瘦的,男的,女的,每個人不平等,但有一件事情很平等,今天夜裏四點鍾到六點鍾,大家都沈睡了,沈睡中,那個糊裏糊塗的境界很平等。有智慧也是那麼糊裏糊塗,沒有智慧也是那麼糊裏糊塗。有錢的也是那麼糊裏糊塗睡著,沒有錢的也是那麼糊裏糊塗睡著,這個是平等的。拿這個作比方來說,在本體上一切都是平等,這就是齊物。
萬物是不齊的,不平等,有高低,五個指頭都不齊的,但是它變成一只手的時候,通通是齊的,它就是一只手。手跟腳也不平等,等到沒有手腳時,也沒有我了,也就齊了,就平等了,這是莊子的齊物論。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福報也就無所謂大與不大。
「一聲青磬萬緣醒」,真正的福報是什麼福報呢?清福,人間的清福。當我們真正煩惱痛苦到極點,當我們一切的痛苦煩惱無辦法解決的時候,跑到深山古廟,偶然聽到一聲「叮」,青磬一響,被它敲醒了,萬念皆空。那個時候啊,什麼都沒有,那真是大夢初醒,這個是大福報。所以金剛經告訴我們,所有的福報,都不如了解金剛經般若的解脫真義。般若解脫真義,就是我們給它的一句結論,一聲青磬萬緣醒,這個時候是真福報。
中國的文學爲什麼把木魚叫紅魚呢?因爲廟子上的木魚多半漆成紅顔色,磬放久了,顔色都變成青銅色,所以叫做青磬,紅魚青磬,紅跟青是文學上的形容詞。
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有教無類
金剛經快要作整部的結論了,化無所化,什麼叫「化」?在唐以前,多半的佛經用這個「化」字。唐宋以後用「度人」。度也好,化也好,反正度也度不了,化也很難化。到元明時代,幹脆兩個字合起來,叫做度化。這個度化,實際上就是教育了。化也就是感化人,變化人。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
這也是佛自己講,告訴須菩提,你認爲怎麼樣?「汝等勿謂」,你們千萬不要講佛說過這個話,說過什麼話呢?「我當度衆生」,認爲佛說過,要度一切衆生。
你看佛是很妙的,你仔細把金剛經研究,他的一生許多事情,在金剛經裏通通否認完了。說法四十九年,他在金剛經裏卻說沒有說過一句話!這是他講的啊!這個金剛經擺在我們面前。他本來發願要度衆生,現在又否認了,嘿!你不要搞錯了,你們不要那麼想啊!你們千萬不要那麼想,認爲我要度一切衆生。這是文字的解釋。
【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
「須菩提,莫作是念」,千萬不可以有這個觀念,上面已經講了,下面還要很肯定的重複,莫作是念,千萬不要有這種想法。好了,我們現在記住他的話,你不要磕頭說佛啊,你來度我。他老人家不承認,他現在很忙,在那裏入涅槃,你也莫作是念,不要這樣想。什麼理由呢?「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這個話嚴重了,剛才我們還用笑話的辦法來說,佛一切否認了,下面進一步告訴我們理由,聽得我們都有一點五裏霧中了。什麼理由啊?世界上實實在在沒有一個衆生須要佛來度的。你注意啊!沒有一個人須要佛來度的,這是佛自己說的。
「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拿禅宗裏的話說,這叫做一個棺材兩個死漢,一個說你是被我度的,一個說我需要佛來度。大禅師們會說,這兩個都是沒有悟道的。佛也講嘛!第一,我沒有度過一個人,你不要有這個觀念。什麼理由呢?世界上沒有一個衆生須要佛來度的。這個文字擺在這裏,對不對?我們自己研究。還有,佛說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這個佛就不是佛了,而是個非常普通的人,因爲這個佛已經是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的人了。
所以,我經常告訴大家,不要什麼頂禮啦!磕頭啦!好麻煩。我一生最怕這個事,碰到人家合掌,我現在都有點馬上出汗,很麻煩,還要答禮,幹脆像現在人眼睛一瞪,注目禮,很好嘛!意思到了就行了。如果說磕個頭,認爲我是老師,該受這一拜的話,十八層地獄都不夠。不過不要緊,據說現在地獄裏頭還有地下室,那就該要下地獄的地下室去了。一個人如果自覺有道,足以爲人師,如果有這一念的存在,他再有道也不值錢了。真正足以爲人之師,真正足以度人,他必定已經證到空的境界了,何以會有自我崇高的觀念呢?絕對不會!因爲他自己已經沒有這個觀念了;而是一切衆生,人我平等。
所以佛說,佛如果有這樣一個觀念,也就不叫做佛了,他處處著相,覺得我是佛,我是老師,你們通通是我的子民,你們都是我的信徒,那他就絕對不是佛了。
說到「信徒」這個名辭,是很難聽的,佛教裏從來沒有這個名辭,只有信衆。用個「徒」字,那只能夠牧師用。牧師翻譯的「牧」字,就是指趕牛的,趕羊的,趕人的,看這一些子民都是他下面的徒衆。徒衆都在下面,佛法不可以這樣。
曾經聽到佛教界有人用「徒衆」這兩個字,聽得我一個頭八個大,連信衆這種說法,都算是很嚴重的了。過去大陸隨便那一個廟子,對信衆都是稱居士的。我在峨嵋山時,老和尚看到猴子出來,就說猴居士出來了。蛇來了,蛇居士來了。從沒有說猴衆,猴徒,蛇徒,沒有這樣說的!老和尚的聲音使人一聽肅然起敬,看一切衆生平等,猴居士,蛇居士,這個是佛法的精神。佛法如果還有統治性,那怎麼會是佛的精神呢?希望修正修正,不要犯這個錯誤。
佛現在講,假定他有一個觀念,認爲衆生是受他的教化而得道的,這些人是他的徒弟,應該對他如此如彼的恭敬……假如他有這樣觀念的話,完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那不算成佛!
好,佛啊!我們了解啦!你老人家謙虛,不承認自己在度人,實際上我們是受你度的。你謙虛,那是你的嘛!我恭敬我的,各走各的路,沒有錯。但是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你說世界上沒有一個衆生須要佛來度的,這是個問題啊!不過,這個大問題,佛在下面解答。
自己的解脫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他說,所謂人,有衆生就有人,真正的佛法教我們一件事,八萬四千法門只教我們一件事,就是如何證到自己真正無我,那就成功了。這很簡單,修行只修行一件事,修到真正的無我。既然無我了,我當然不須要佛度呀,我本來就是佛嘛!佛有這個度人之相,佛就著了人相,我相。我如果真正能夠悟道,就是無我,就沒有被你可度之處。
所以,佛說的沒有錯,沒有一個衆生須要我度。再徹底的講,佛說了八萬四千法門,把他老人家修道,證道的法門,通通告訴我們了,你依照這個樣子做,你一樣可以成佛。他沒有辦法幫你成佛,要自性自度,他沒有辦法替你修啊!修要自己修,修成功自度了,是你自修自度,自性自度。所以佛說的是老實話,他說沒有一個衆生是需要我度的!我也不能度呀!必須他自己有信心,自修自度,自性自度。
所以他的話,一點都沒有錯。不過他表達的方法是語出驚人,每一句話說出來都很難解;其實道理很簡單,人人都要自求解脫,自性自度,自我得救,誰都救不了你。
求上天的保佑,菩薩保佑,保佑不了的,不要迷信啦!只有自助天助,自求多福。你要想菩薩保佑,你要先保佑自己,怎麼保佑自己呢?行一切善法,那麼自助就天助了,佛菩薩與你中間的電線、電波就接得上了。你一天到晚去殺人放火,然後說,菩薩保佑我,你自己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佛告訴我們,沒有一個衆生他可以度的,衆生都是自性自度。他說,什麼叫做我呢?一切衆生本來無我,這是佛法;佛法叁藏十二部經典,總歸起來就是告訴我們這句話。本來無我啊!就是我們做不到,做到了個個成佛。
佛又說,「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凡夫就是一般人,是佛經翻譯的名辭,現在我們一聽到凡夫,好像在罵人。如果我們隨便對朋友說,你是凡夫,他肚子裏頭一定不高興,你好看不起我!一般人,你告訴他無我,他就害怕,因爲人都要貪著「我」。究竟那個是我呢?佛經告訴我們,人體是叁十六樣東西湊攏來,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
拿現在來講更嚴重了,人體上許多的細胞都是我,每一個細胞都不是我,你說我在那裏?身體上沒有我,死了以後,我到那裏去了?說靈魂是我,你看到靈魂了嗎?一聲青磬萬緣醒,就是這個境界。這一聲敲了以後,無我,本來就是什麼都無我,沒有一樣是我。這個無我的境界,佛只好分析給「我」聽,所以我們學禅啊,打坐啊,求證一個什麼東西呢?就是求證到一個無我,就成佛了。結果大家打起坐來,在裏頭嘀咕,都在玩「我」,不然就玩呼吸來呀,去呀,好像在那裏數錢!一二叁四,又數息又觀。第一口呼吸早就跑掉了,你後面數到一千,一口呼吸也留不住呀!在那裏幹什麼呢?所以都在玩「我」,作不到無我,不能證得佛法!
無我以後
佛剛才提出一個問題,凡夫之人,以爲真有一個我的存在,等到肉體死亡了,抓不住了,還要抓個靈魂。其實那個靈魂也是自己意識境界偶然的存在,還不是真的我,還不是這個。…
《61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