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61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P48

  ..續本文上一頁薩;換句話說,就是菩薩的肉身;菩薩就是得道的人,有道德的人。

  現在說到菩薩要來布施,怎麼菩薩還要來布施呢?其實連佛都還要布施,這一點我們特別要注意。在佛的戒律上看到許多地方,佛帶領一般弟子修行,學生中有眼睛看不見的,佛幫忙他做事情,那些弟子說,你老人家怎麼還來幫忙呢?他說我也是要培養功德,他說一個人做功德是無窮無盡的。換句話說,做好事是不分尊卑地位的,也沒有夠的時候。不要以爲自己至高無上,崇高偉大,好像功德圓滿了,那就算成了佛,也已經不值錢了;這種佛我們可以把他拉下來。所以佛的偉大也就在此,他永遠不斷的以身作則,不斷的善行培養功德。一切菩薩修持善果,修持功德,永遠都是無窮盡的。

  譬如當年我所參學的那些前輩大師們,尤其在西康西藏,看到的好幾位活佛,他們有很多弟子,自己卻很辛苦出來化緣,供養弟子們。這些弟子們在那裏很舒服,在那裏閉關的閉關,修行的修行。有時候一個地方經常維持四十個修行的學生。

  我們看禅宗的語錄,牛頭融禅師沒有悟道以前,在牛頭山入定;入定的時候,天人送食,吃飯也不須要自己做,到時間自然有天女來送食。又有百鳥銜花供養,當時還沒有悟道,只是入定而已。後來悟道以後,自己就不入定了,其實他都在定中。所以不在山上打坐,下來辦教育,帶領了很多人修持,通常有五百人跟他學。而他每天要走幾十裏路來回,背米,挑米,古代交通不便,米挑來給學生們吃,給徒弟們吃。

  所以看了這樣的精神,我們曉得真正的學佛,要在行爲上注意。一般學佛的人觀念錯誤,認爲學佛可以偷懶,可以躲避,以爲在學佛,萬事不管。這完全是錯誤的態度,不但不夠小乘,就是基本做人的行爲都算錯誤的。這是因爲我們看到金剛經上提出來,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七寶持用布施,而談到大乘菩薩們的發心。

  一切法無我

  菩薩們用充滿恒河沙那麼多珍寶財富布施,這個功德當然很大,而他自己本來已經是菩薩了,還要去做功德。假使有一個人所做的比這個菩薩所做的功德還要大,那是什麼呢?「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一個真正果位的菩薩,知道做到,一切法本身無我,這是由般若經講唯識「一切法無自性」而來的,這一點需特別注意。尤其一般青年同學們研究法相,聽過唯識的,特別注意。

  後代講唯識學常有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把唯識學的一切法無自性的「性」字,同禅宗明心見性的「性」,當作是一回事,把觀念拉在一起。這可以說是毀謗,也可以說是愚蠢無知。這些人由于對見「性」一字的誤解,因而大罵華嚴宗,天臺宗,禅宗等性宗的理論,認爲明心見性可以成佛屬于外道,算是真常唯心論,認爲是有個東西;佛法本來講空,怎麼有個東西呢?

  我們先要知道,佛經常有心與性兩個字,是要特別小心注意的。譬如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心」字是借用的,是講我們意識思想活動的第六意識的這個心,也是心理作用這個心。

  有時候講的心純屬一個代號,代表了本體,實相般若那個境界。形而上那個體,有時用心來做代號,有時用性做代號。這是因爲過去我們翻譯的工具上,遭遇用字困難的問題,必須要了解。而唯識所講的一切法無自性,是指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物及一切的理,它單獨的本身,沒有永遠存在的性能,也沒有單獨存在永遠不變的一個性質。

  譬如我們剛才講天氣很悶熱,過一會下雨了。但是每一滴雨無自性,雨下來,碰到土地就流失了。千千萬萬點雨下到大海,下到大地,凝結起來又返本還原,所以它無單獨存在的自性。那麼你說,雨沒有單獨存在的自性,最後歸到一個水性對不對?也錯了。因爲地、水、火、風也是一切法無自性,非空非有,不斷不常;所以佛法的最高處就在這個地方。我們一般研究佛學的教義教理,都容易走上或錯解取義,或斷章取義的岐路。這一點要特別小心注意。

  我們現在提出來,唯識宗所講一切法無自性,也就是般若宗金剛經這裏所講,「一切法無我」的道理,這兩個是同一道理,只是不同表達的方法而已。所謂一切法,包括了世間的一切,及出世間的一切。甚至證得羅漢境界、菩薩境界,乃至于成了佛,證得無爲涅槃之果,也都屬于一切之內。一切包含了一切。知道了一切法本身無我,並沒有告訴你無我以後是空,只有告訴你無我。至于無我以外有沒有真我?那是你的事了。

  我們研究金剛經從開始到這裏,它只有遮法,是教育的方法,就是把你的方法擋起來,否定了你,但是他沒有告訴你一個肯定的,沒有說什麼才是對。他沒有承認你,或肯定你那一個才是對,要怎麼樣來肯定。一切法無我,到了這個境界,懸崖撒手自肯承當,要你自悟、自證、自肯。

  關于自肯自證的問題,我們要談到玄奘法師到印度留學的事。印度當時還是聯邦政府,幾十個國家,外加多種的外道,爲了爭辯一個佛法哲學的問題,吵得不可開交,大家立了契約,失敗的一方就不能存在了。法師們已經沒法辯論時,剛好碰到玄奘法師去了,聽說這個中國和尚學生智慧很高,就請他做評判。玄奘那時還很年輕,就上高臺主持,最後的問題是,既然證到了佛法,最後到達無我相,有一個相也不對,有一個知也不對,那麼如何叫做證得呢?怎麼可以證明已經得道了呢?玄奘法師就講了一句名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個事情就此做了結論,也保持住了印度當時的佛教。

  所以這個自證的部分,等于人喝水一樣,是涼是熱,只有你自己知道;告訴你,你也不知道。這個問題回答得很妙,不過如果現在再做科學論辯的話,這個問題還有問題,這裏暫時不多作討論。所以一個人知道一切法無我後,遮住了以後,既沒有說無我就是空,也沒有說無我以後有個真我,我們不要隨便給它加上。像這種地方,般若智慧的成就是要自己參的。

  定與忍

  知道了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這句話更嚴重,怎麼樣叫忍?這個忍在佛法修持裏是一個大境界。我們曉得所謂講得定,是以小乘的範圍來講;修大小乘之果,都是以定來作基礎,學佛沒有進入定的境界,是沒有基礎的。不管在家出家,道理是一樣的,沒有基礎就只是一個普通學的人而已,但是定本身並不一定就是佛法。至于大乘的佛法,則必須「得成于忍」。得忍與得定不同,所以說菩薩要得無生法忍,才進入大乘的境界。無生法忍不能當作定來解釋,如果把無生法忍當成是定,那幹脆說無生法定該多好呢!所以這個忍字,要再加研究才是。

  再看金剛經的本身,六度成就中講過布施成就,但持戒成就不提,實際上布施的成就之中就有持戒的精神。全部經典都講般若成就,但是卻不提禅定成就,你真正得了般若的成就,自然就是禅定。六度中間,布施、忍辱、般若,這叁個成就到了,所謂持戒、精進、禅定自然都到了。關于這一點,我們研究金剛經要反覆去讀去深思,去參究,慢慢的你就可以真懂了。

  講到得成于忍,前面佛自己說,過去修忍辱波羅密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動過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沒有覺得痛苦。這是什麼境界?大家要研究啊!這是定,這是無生法忍,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大家現在學禅,或者讀了些書,看了一首詩,不然聽到青蛙叫,狗兒跳,嗯,我悟了,我們也拿一把刀,也學歌利王割你一刀試試看,看你得成于忍還是得成于恨?你悟了嘛!悟了應該有這個境界啊!所以說,此事不要隨便談,禅學可以隨便講,真正的佛法是要求證的,金剛經的榜樣都擺在這裏。

  真正知道了一切法無我的時候,達到了無我的境界,自然達到了無生法忍的境界。當然,到達了無生法忍,還只是大乘菩薩初步!只是這個菩薩超過前面所譬喻的菩薩。也就是說,拿無量無數的七寶來布施,有相物質的布施,功德不如無相布施功德的萬分之一。

  金剛經講到二十八品,差不多點題了,非常重要。勉強把無生法忍的境界研究研究看,先不談求證,先在理論上找找看。佛沒有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什麼境界,其實佛說過了,只是大家看過去忘記了。佛開頭就說善護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無著無相。由于善護,無著,無相,就可以知道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金剛經開頭佛就已經跟我們講了,他在傳法呀!他不是在講經啊!後世所謂講經與說法是不同的。

  像這裏佛說的,教你怎麼樣修,你有問題問他,他答覆你,那是說法。像我們現在講經,是根據佛菩薩們所說的加以討論,這個是講經,所以講經是講經,說法是說法。過去在大陸大叢林、廟子裏,有說法堂,有講經堂,各處不同的。說法堂裏大和尚上堂,不帶書本,一個字都不用,就憑自己所證悟的、功夫的、智慧的經驗,隨便討論,這個叫說法。

  金剛經開始就告訴我們修持的方法,是善護念,無住,由此而得成于忍,無生法忍。說到這裏我們再舉一個禅宗公案來說明。

  張拙的故事

  唐末五代的時候,禅宗鼎盛,有一位在家人叫張拙,去見一個禅師問道,禅師問他叫什麼名字?他說我叫張拙。這個禅師說,找個巧都找不到,那裏來個拙呀!他就悟道了!就那麼快,言下頓悟,這一句話就悟道了。我們現在找找看他悟個什麼?他悟得一切法無我了嘛!得成于忍,對不對?拿教理說暫時懂了吧?所以他就作了一首偈子: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聖含靈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  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煩惱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挂礙  涅槃生死等空花

  「光明寂照遍河沙」,這是講體,一切衆生同一本性,這個自性之體是光明清淨,無相。寂照不是真常唯心,那是形容詞。遍河沙,無所不在。「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切衆生與佛無差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一念不生全體現」,注意啊!一念不生是無生法忍初步的境界,怎麼說…

《61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