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61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P49

  ..續本文上一頁是初步的境界呢?真正無生法忍,萬念皆生還是無生法忍,那是菩薩成果,初步的境界是一念不生。還有我們學佛修持的人不要搞錯了,以爲一念不生了,以爲念頭、思想都不動了,那不是一念不生,那是昏沈。什麼是一念不生呢?善護念,無住,一切無住,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就是一念不生,生而不生。所以「六根才動被雲遮」,這都是初步的無生法忍,到了最後六根全動也沒有被遮住,所以剛才講,佛說的無相無住。

  但是這中間也分兩層,就是根本智與後得智的不同,不能以聲色來悟道,去掉聲色以外,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這還是只得根本智的這一面,沒有得到後得智。

  「斷除煩惱重增病」,爲什麼不必斷除煩惱,斷除妄念呢?你打起坐來,一天到晚斷除煩惱,把煩惱空了,妄念空了,那個就是妄念啊!那個就是煩惱啊!所以你不能得定,反而成心理的病相,所以說斷除煩惱只是再重增一層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你心理只想抓個道的境界,就也是邪見!一切法無自性,所以你不能抓一個真如道的境界,有個道的境界,就正是妄念的境界,就是煩惱,那就不是一切法無我的道理。因此這位居士後來並沒有出家,在家菩薩後來就成道。下面兩句話你看他大徹大悟的話,也無所謂在家出家。

  「隨順世緣無挂礙」,活到這個世間,隨順世緣,就是所謂禅宗祖師講,真正悟了道的人,是怎麼樣修行呢?兩句話,「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就是還債而已,隨緣消舊業,不再去造新的壞業力。當然新的善業還不斷在做啦!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這個就是隨順世緣無挂礙的道理。最後他的氣派更大,所謂了解金剛經的全部。

  「涅槃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空花,學佛證到涅槃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涅槃也是空花夢幻,空中的花果,不實在的,所以涅槃生死等空花。我們拿這個張拙的公案,來說明金剛經所講,「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的道理。

  有求就有住嗎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這句話又點題了,因爲真正行大乘菩薩道的人們,他做善事不想求福德的果報。所謂做一切善事,義所當爲,應該做的啊!假使我們行善救世救人,認爲我在培福報,又錯了,那是凡夫的境界,不是菩薩的心性。所以一切菩薩不受福德,他不求果報。須菩提聽到這裏又懷疑了,他說,爲什麼說菩薩不受福德呢?剛才我們說過嗯!菩薩並不以求福德之心去行善,是做應該做的事,本份的事,做了就做了,不住、不著,這個還有什麼問題啊!難道須菩提比我們還要笨,還要問一下,爲什麼菩薩不受福德嗎?

  你說須菩提問這個話對不對?當然對,問的很高明。對,菩薩做善事,並不是爲了求福德,但是既然無住無著,求求又何妨啊?換句話說,求也是不住啊!菩薩難道沒有這個氣派嗎?他問的是這個道理。你不要小看這個問題,須菩提問的非常嚴重啊!既然是菩薩,此心無住,行一切善,此心無所求,這是無住。有所求就有住嗎?那這個菩薩還沒有徹悟吧?還沒有對吧!他問的是這個道理。所以佛也幾乎被他問倒了,又趕快說: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諸佛菩薩都在行功德,當然不應該貪著,因此說,雖然有福德,自己並不貪著,有好處,自己並不領受,而回向給世界一切衆生,願這個世界一切衆生受這個好處,自己不想要。所謂大布施,所謂布施法門,布施波羅密多,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有一個結論,真正證道悟得般若的人,沒有自私的,不會走小乘的路子,是布施第一。布施是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一切的布施,菩薩道都在其中了。這一品我們結論的偈子:

  第二十八品偈頌

  默然無語是真聞  情到無心意已薰

  撒手大千無一物  莫憑世味論功勳

  「默然無語是真聞」,這是講真正學佛智慧與功德,真正的佛法,一切無我無自性。那麼佛說的法也是方便,真正的佛法也說不出來。所以,佛曾經有一次在摩羯陀國,對學生不講話了,在摩羯陀國閉關叁個月,不說話。這表示佛法沒得可說的,要你自己去證,所以默然無語,說無可說,這是真聞。

  「情到無心意已薰」,真修到無心之地,一切行,一切處,都是無心。一切情意識都自清淨了。什麼是無心呢?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到無心之處,這個第六意識完全轉了,才呈現智慧的境界;所謂轉成妙觀察智,般若的境界。

  「撒手大千無一物」,怎麼樣修持才能夠達到這個無心之處呢?懸崖撒手還不夠,叁千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可以拿來布施,一切都可以放下,真正的放下;就是六祖說本來無一物。所以,學佛法就是兩條路,要求福德的成就,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提得起;要想智慧的成就就是放得下。

  提得起,放得下,才有資格學佛;提得起,放得下,自然就可以成佛。說般若境界,一切萬緣放下,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修一切善法。做到了一切提得起,修一切福德,福德不是世間上的福報喔!一個人要悟道成佛是要大福報的!真正的智慧也是需要大福報的,不是世間的福報所能成的。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靜分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無來亦無去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這本經典是講智慧的成就,般若波羅密多大智慧的成就,而成佛的方法及路線,由須菩提提出來問,佛說明了一個入門的方法——善護念,就是金剛經的要點。真正的修養,不管在家出家,只有叁個字,「善護念」。任何人成了佛的時候,都有十個名號,譬如佛、世尊、如來、善逝、無上士,等等,都是他的名號之一。「如來」是個通稱,任何一個成了佛都稱如來。佛教到了中國以後,我們一般的觀念就把它加起來稱,叫作如來佛。如來本來就是佛,佛就是如來,不同的名稱而已。

  爲什麼成了道的要稱如來呢?如果我們先拿中國文字來研究,「如」是好像,「來」是來了,好像來了。他實際上不來也不去。以人世間來去的現象,說明本體道體的作用,就是好像來了,沒有來。

  譬如電燈,電風扇,把開關一打開,這個電來了,但是看不見電,只感覺到光,感覺有風,電來了沒有?來過了,好像沒有來,它又消散了。電去了沒有?去了,好像沒有去,再發動它又來了,它是不來也不去,不生也不死。如來是衆生本體自性,道體的一個現象。譬如人有喜怒哀樂,有思想有妄念,我們在座的人至少有二十年以上的人生經驗,甚至有六七十年的人生經驗。我們一生都經過太多的悲歡苦樂,得意與失意,痛苦與煩惱。但是,當我們此刻坐在這裏的時候,那些煩惱,那些一切,都整個沒有了,再也沒有了。去年的事沒有影子,不要說去年,昨天的事情已經沒有影子了。可是有沒有昨天的事?有沒有十幾歲時的事呢?都有,好像來過了,「如來若來若去」,你說沒有來過,的確來過,幾十年人生所做過的事,你說做過沒有?若來!好像來過;可是現在都沒有了,昨天的事,做夢一樣過去了。昨天的事走了沒有?若去!好像走了,好像又沒有走,一想,又在眼前。

  如來這個名號,也就是說明心性本來的那個現象,這個現象就是佛經所講的相,也就是心相,心性起作用的一種現象。我們再縮小一點來說,第一分鍾一個人開始講話,我們大家聽到沒有?若來,好像來過了,每一句話聽過了,又過去了,若去,好像走掉了,他再說,又來了,但這個本體如如不動。所以佛經說的是形容,當我們證到修養到那個境界,幾乎近于清淨空相的時候,如如不動。好像不動,沒有真不動,假使真不動的,那就是個死東西了。

  自性本身,也就是說真如本身是活潑潑的,只能形容是如如不動。這個如字,在佛法裏經常看到,像「如夢如幻」,「真如」文字倒轉就是「如真」,好像是真的。你如果執著了一個真的,那就落在執著上,執著就是妄念,又是錯誤。所以「真如」好像是真的;「如來」是對佛法身的稱呼。

  一切衆生與佛,都有法報化叁身,法身是自性的本體,等于剛才我們的一個比方,虛空中都有電,是宇宙間的能量變化,你手碰虛空並不會觸電,待因緣成就,一磨擦就發電,它本來在虛空中存在。如來若來若去,法身是不生也不滅,所謂不生不滅也就是不來也不去,不死也不生,它是永恒,好像永遠是常在,這是說法身。

  報身,就是我們現在父母所生之身,也可以說是化身。我們大家學佛修道的,有些人開悟了,有些人得定,有些人燒出舍利子了,那充其量不過是法身成就,報身沒有轉。得到了報身成就,轉成圓滿報身時,不但可以無病無痛,更完全變成色界天人之身。但是圓滿報身的修持,還不是一般打打坐修修法就可以的,要悟後再起修,這是另一條路線。修成了圓滿報身以後,就有千百萬億化身,現在這個肉身,就可以化很多身出去了,其實叁身只是一身。

  菩薩的化身有千百類,很多菩薩化身異類衆生。所以我經常說,吃牛肉小心啊!說不定吃了一個牛菩薩,因爲菩薩要去教化牛,所以化身成牛。

  如來的境界

  法身怎麼來的呢?你們大家在參話頭,這個思想那裏來?那裏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你爲什麼去管思想?它來的時候,貿然而來,去的時候,貿然而去,所以大家打坐的時候,拚命想把妄想空了,你看,多傻啊!傻得像顆金剛一樣,顛撲不破的傻。人家金剛般若波羅密,我們傻得呀像般若波羅密的金剛,笨得要命,你爲什麼除妄想?妄想本來空的呀…

《61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