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息,然後教我們修養的重點就是「善護念」。
善,好好的照顧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現在我們學佛的人,有念佛的,能念南無阿彌陀佛到達一心不亂,也不過是善護念的一個法門。我們打坐,照顧自己不要胡思亂想,也是善護念。一切宗教的修養方法,都是這叁個字,金剛經重點在那裏?就是善護念。大家要特別注意!
因講到善護念,我們曉得佛經、佛學裏叁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徹大悟的方法中,有個四念處,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處裏非常重要的,隨時念這個心,知道了這個念頭,就是善護念。我們的這個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無常。念心,我們思想是生滅的,靠不住的,一個念頭起來也立刻就過去了,去追這個念頭,當它是實在的心是錯誤的,因爲這個思想每一秒鍾都在變去。
什麼叫念?一呼一吸之間叫做一念。照佛學的解釋,人的一念就有八萬四千煩惱。煩惱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裏很煩。譬如,有人坐在這裏,盡管金剛經拿在手上,也在護念,他護一個什麼念呢?一個煩惱之念,不高興。自己也講不出來爲什麼不高興,連自己都不知道,醫生也看不出來,這就是人生的境界,經常都在煩惱之中。
尋愁覓恨
煩惱些什麼呢?就是「無故尋愁覓恨」,這是紅樓夢中的詞,描寫一個人的心情。其實每個人都是如此啊!「無故」,沒有原因的,「尋愁覓恨」,心裏講不出來,煩得很。「有時似傻如狂」,這本來是描寫賈寶玉的昏頭昏腦境界,飯吃飽了,看看花,郊遊一番,坐在那裏,沒有事啊!煩,爲什麼煩呢?「無故」,沒有理由的,又傻裏瓜叽的……這就是描寫人生,描寫得也非常恰當。所以紅樓夢的文學價值被推崇得那麼高,是很有道理的。
西廂記也有對人心理情緒描寫的詞句:「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沒得可怨的了,把東風都要怨一下。嗳!東風很討厭,把花都吹下來了,你這風太可恨了。然後寫一篇文章罵風,自己不曉得自己在發瘋。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是什麼愁呢?閑來無事在愁。閑愁究竟就有多少?有一萬種,講不出來的閑愁有萬種。結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沒得可怨的時侯,無語怨東風,連東風都要怨,人情世故的描寫妙到極點。
這是我們講到人的心念,一念之間,包含了八萬四千的煩惱,這也就是我們的人生。解脫了這樣的煩惱,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麼簡單。但是在行爲上要護念,要隨時照顧這個念頭,我們研究完了金剛經,看到佛說法高明,須菩提問話高明,不像我們有些同學:老師,我打擾你兩分鍾。我說:一定要好幾分鍾,你何必客氣呢?多幾分鍾就多幾分鍾。不老實,說要問問題就好了嘛!然後,他講了老半天,他講的話,我都聽了,主題在那裏,我不知道,說了半天不曉得問什麼,結果弄得我無語怨東風。
金剛眼和發心
在須菩提問問題時,事實上答案就出來了,這是本經的精神不同于其他經典的地方。佛抓到這個主題,答案的兩句話也是畫龍點睛。所以禅宗祖師,特別推崇這一本經,因爲這一本經的經文精神特別。諸位要成佛,這兩句話已經講完了,問題與答案都在這兩句話中了。「善護念」,「善咐囑」,這兩句話等于許多同學問:老師啊,怎麼做功夫呀?我現在還在練氣功啊,聽呼吸,念佛,你好好教我啊!還有許多人去求法,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求個法來。法可以求來嗎?有法可求嗎?這是個妄想!就是煩惱。法在那裏?法在你心中,就是「善護念」叁個字。「善護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的成功和圓滿。這個主要的問題,就是金剛經的一只金剛眼,也就是金剛經的正眼,正法眼藏。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這本經翻譯的很不同,來個「善男子、善女人」,分開得清清楚楚。我們年輕的時侯很調皮,一邊念一邊看看自己,把「善男子」改成「散男子」,是一邊學佛,又到處玩耍的人,所以我們自稱「散男子」,是心在散亂中的天下散人。
這裏講「發心」,發就是動機,發什麼心?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阿耨多羅」這四個字是梵文,中文勉強譯爲「無上」,至高無上。「叁」這個音就是正,「藐」是等,平等。菩提是覺悟,連起來就是說要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但是文中的「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不能包涵全部的意義;如果就其意義翻譯成禅宗的大徹大悟,還是不能包括完全。「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包括心地法門,明心見性,由世俗超越而達到成佛的境界;在行爲上是大慈大悲菩薩心,是菩提心,入世救一切衆生;在理上是大徹大悟,超越形而上的本性之心。所以「叁藐叁菩提心」意義很多,只能保持這個原文的音,讓後世人自己去解釋了。
換句話說,「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一個普通人發心學佛。佛法與其它的宗教不同,認爲一切衆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認爲有第一因。其他宗教認爲,只有「他」可以,我們只有等到「他」來幫忙,然後還都是聽「他」的,除「他」之外,都是不對的。
佛法既認爲一切衆生個個是佛,平等平等,但是,爲什麼衆生不能成佛呢?因爲他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覺悟了,不再迷失,個個自性成佛。
無權威 無主宰
佛並不是權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這個主宰和權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說一個人學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發自醒,自己覺悟,自己成佛,這才是學佛的真精神。如果說去拜拜祈禱一下,那是迷信的作法;想靠佛菩薩保佑自己,老實說,佛不大管你這個閑事,佛會告訴你保護自己的方法。這一點與中國文化的精神是一樣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後天助,自助而後人助。換句話說,你自助而後佛助,如果今天做了壞事,趕快到佛菩薩前面禱告,說聲對不起,佛就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在西藏的時侯,雖然是佛國,也有做土匪的,搶了人以後,趕快到菩薩前跪下忏悔,下次再也不敢了。下次錢用完又去搶了,搶完又來忏悔,反覆來去,自心不能淨,佛也不會感應的。所以一切要自求多福,佛法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要成佛,要找出自己心中的自性之佛,這才叫「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經常告誡年輕同學們:你們以爲兩腿一盤就叫學佛,不盤就不是學佛,那叫做修腿,不是學佛。打坐不過是修定,是練習身心向學佛路上的准備工作而已,這個觀念一定要搞清楚。
那麼,真正的學佛困難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善護念」。這叁個字也就是金剛眼。須菩提說:佛啊,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壞蛋們,因爲壞蛋們不學佛!)這一切好人們,要想明心見性,認識自己生命的本來,求無上大道發的這個心,有個大困難,就是思想停不了,打起坐來妄想不止。有人打起坐來,不是想到丈夫,就是太太、情人、爸爸媽媽、兒女、鈔票……不打坐還好,一坐下來,眼睛一閉,萬念齊飛。這就是此身煩惱不能斷,也是修行第一步碰到的問題。
此心如何住
須菩提講得很坦然,替大家發問,「雲何應住?」這個心念應該如何停住在清淨、至善那個境界上?「雲何降伏其心?」心裏亂七八糟,煩惱妄想怎麼能降伏下去?古今中外,凡是講修養、學聖人、學佛,碰到的都是這個問題。「雲何應住」這個心住不下去。如果念佛嘛!永遠念阿彌陀佛做不到,不能住在這個念上,一邊念阿彌陀佛,一邊心裏想明天要作什麼,哎呀,阿彌陀佛,老王還欠我十塊錢沒有收回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怎麼辦……心住不下去!你禱告上帝,上帝也不理你啊,你還是一樣的,壞念頭還是起啊!菩薩也幫不了忙。此心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這許多的煩惱妄想,如何降伏下去?這是個大問題。
金剛經一開頭,像我們這個照像機一樣,什麼灰塵都照出來,幹脆俐落,一點都不神秘。不管學那一宗那一派,第一個碰到的就是這個「雲何應住」的問題,就是用什麼辦法使此心能夠住下來。「雲何降伏其心」,有什麼辦法,使這個心的煩惱妄想降伏得下去!這問題問得很嚴重。
我們年輕的時侯,經常有個感慨,讀金剛經,讀到這兩句,千古高人,同聲一歎!這個問題太難了。一個英雄可以征服天下,沒有辦法征服自己這個心念;一個英雄可以統治全世界,沒有辦法「降伏其心」。自己心念降伏不了,此乃聖人之難成,道之難得也!你說學法,學各種法,天法學來都沒有用!法歸法,煩惱歸煩惱。念咒子嗎?煩惱比你咒子還厲害,你咒它,它咒你,這個煩惱真是不可收拾,就有那麼厲害。所以「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這個問題問得非常之好。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佛聽了須菩提的問題,他眼睛又張開了,這個問題問的好,一拳就打到中心來了。善哉!善哉!就是問得好極了。佛說:「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看佛經應該像看劇本一樣的看,才能進入經典的實況,才會有心得。我說把佛經當劇本看,不是不恭敬,你不進入這個情況,經典是經典,你是你,沒有用。
現在,假設我們當時跟須菩提跪在一起,佛說:好,好,須菩提,照你剛才問的問題,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是不是?須菩提說:是。釋迦牟尼佛說:「汝今谛聽」,你現在注意啊!好好聽。「谛」是仔細、小心,也有一點意思是你要小心注意,我要答覆你了。「當爲汝說」,你問的問題太好了,我應當給你講。這時須菩提還跪在那裏。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說: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有一個人,發求無上大道的心,應該這樣把心住下來,應該這樣把心降伏下去…
《61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