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喝,口渴想喝水,但卻無法有水喝。會儲水的人(不漏洞)獨處時能有清淨心,和大衆相處時也能收攝自心,注意觀照心念,不多話,聽朋友說話也同時注意自己的念頭。我們的心可比喻成水桶或其它水器,倒水下去能夠存水,因爲它已沒有漏洞了。
真正修行應該能持續不斷像環鎖一般。觀察自己的念頭,不是只有一兩天的功夫。心念連續不斷的生滅就像溪流一樣恒常流動,因此我們要懂得預防,要及時知道、解決,久而久之自然能突破,能夠清楚地知道、看見、明白貪瞋癡,這是修行的關鍵。如果突破這一關,我們才是真正百分之百的出家人。比丘、沙彌、比丘尼可以成爲真正的出家人。居士也可以做出家人。禅宗說五、六歲孩童、九十高齡老人皆能做出家人。
隆波田:各位有聽過佛陀時代沙彌也能證果?
聽衆答:有聽過 。
隆波田:身出家只是世俗表相。但心卻是超越了表相。身可以出家然後還俗又再出家,所以說它只是表相。我們要對表相有相當的認識。大部份人,尤其佛教徒對表相不大理解。爲什麼呢?因爲一般的教法都著重在表相,非常地普遍。我以前還沒有智慧,以爲佛像本身是神聖的東西。現在我對佛像,有也可以,沒有也無所謂,這些都是表相,佛像本身不能傳法。
隆波田:各位有看過佛像?
聽衆答:有。
隆波田:它有對你開示嗎?
聽衆答:沒有。
隆波田:有沒有和它話說
聽衆答:不曾。
隆波田:所以佛像有和沒有都如此。重要的是使自己成爲真正的出家人。
真正的出家人意爲聖弟子。佛像不能教我們,因爲它只是表相、是物體。
我們來出家也一樣只是表相,可以用肉眼看得見。能破除貪瞋癡的人才是真正的出家人,這境界超越了名相,肉眼看不見,稱之爲真理。它本來就存在每個人的心中,但我們卻沒有注意到。瞋心一動,就隨著轉,來不及看清,苦惱已經生起。譬如有人罵我們是狗,就認爲他是在說我,但事實上講我們的人才是狗,因爲他看不見人是人,他的內心是狗。因爲能有這樣的見解,就能放下,這叫如實正觀;如果認爲他是在說我,就是愚癡的人。
修行的方法其實不多,今天所講的話各位要銘記。簡單的修行方法是要不斷地練習,讓自己成爲真正的出家人。身爲出家比丘、沙彌、比丘尼,住在寺裏修行,而在家居士在家裏也能做真正的出家人,這是通往淨土、走向涅槃的道路。假使身是出家人但仍有貪瞋癡,也會走向地獄。古人就曾說:「天堂在心,地獄在心。」天堂與地獄都在心中,但我們卻沒看見。希望各位要好好地理解。
老師及教導摘要(隆波田講)
1.如果我們想弘揚佛陀的教導,我們必須依佛練習。我們將使佛法一直存在。
2. 當我們了解,我們就能做,但是如果我們不了解,那就像不知而教。
3. 人們對法有不同的了解,而我不是責備任何一個人,因爲我自己也一樣。有的人了解法爲顔色、光、水晶球、日、月或佛像飄入他們的身體。看是真的,但是所看的不是真的(所有那些東西都不是真的)。
4. 佛陀對一位名爲跋迦梨的比丘說:「如果一個人看到法,就看到我。如果一個人沒有看到法,就沒有看到我。」如果你看到法(真理),你就看到自己在做、在談、在想。佛陀說如果你看到你自己,那麼你就看到法。要看我們自己,而不是佛陀、不是水晶球、不是日、不是月。這些不是真的。下列這些才是真的東西:看我們自己真正在做、真正在談、真正在想。看到法就是看到自己。
5. 佛陀教導我們要覺知我們的四種姿勢:當我站時要覺知、當我走時要覺知、當我坐時要覺知、以及當我臥時要覺知,對我們身體移動的認知不只是本能而已,而是必須以覺-定-慧來認知。但此仍不夠,他強調我們甚至要覺知微小的動作,例如:彎曲、伸展、身體的任何移動。這是他的教導,這是練習正法的道路。這是方法。這是佛陀的教導。
6. 有一個方法。我實踐它並且了解,而後我教導這方法,並且我能保證它。它遵照佛陀的教導:「要覺知四種姿勢:站、走、坐、臥。而後要覺知彎曲、伸展和移動。」
7. 要覺知:當你坐下,要以規律的方式坐下,而非只以本能的方式坐下。當你臥時,你也要以規律的形式移動,並且在入睡前規律地移動肢體的一部份。當你醒來,以規律的方式彎曲、伸展、坐著;以規律的方式從坐姿到跪姿到站立,而後走動。佛陀說,要規律的站立、坐下並且以覺知行走。佛陀是這樣教導,但今日我們並未了解此方法。
8. 我將介紹培養覺性的一條快捷方式。它合乎自然而且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地點練習,不管他是泰國人、中國人、法國人、英國人、美國人、德國人、柬埔寨人、越南人、寮國人等等。佛陀是印度人,生在印度,知道相同的「真理」。法(真理)存在于佛陀之前,使他成爲佛陀。我們以前都曾聽到這個。
9. 培養自覺的這個方法是一條快捷方式。它很完美而且合乎自然。覺悟者教導我們要覺知四種姿勢:站時要覺知、走時要覺知、坐時要覺知、躺時要覺知。而後要覺知微小的姿勢:彎曲、伸展、任何形式的移動。佛陀所教的這個方式稱作「快捷方式法」。不管受過或沒受過教育的人都可練習而了解。富人或窮人都可練習,因爲它是自然的方式。
10. 我敢保證這個方法。其它方法也好,我曾練習過很多不同的方法,但我不能明了,因爲沒有生起內觀智慧。只有當我練習這個方法,我確實徹底明了了,因爲生起了內觀智慧。
11. 我尋找到了技巧。它是規律的。要慢慢地規律移動。以規律的方式站起來。以規律的動作行走。自然地走,但是要覺知移動。坐下,但要規律地坐。躺下,但要規律地躺下。躺時,規律地移動你身體的任一部份。你所做的任何方式,都要覺知你的動作。經由如此練習,效果將産生。這是智慧,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實地看見事物。
12. 「知道」的第一階段是知道色(身)、知道名(心)、知道身動、心動。而後知道身病及心病。
13. 有二種疾病(身病及心病);身病時我們需要醫生來診斷。如果一位好醫生說這個疾病不能用藥物治療,你可能需要動手術。如果他不是一個好醫生,他可能只給鎮痛劑。
14. 心病需要如同佛陀所教的培養自覺來治療它。我們說:「知道你自己」,這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15. 你知道心病之後,你將知道「苦、無常(不穩定)無我(不能掌控)」。知道「苦、無常、無我」的第一階段就是知道身體不能被發展(我們不能改變身體的自然過程)。我們能發展的是能知的心。我們對物質(發展身體)並不感到興趣,因爲它順著自然改變著。當我們出生後身體一定會改變:生、老、病、死以及動作。
16. 當你完全知道苦、無常、無我之後,你將知道「假名」。你要知道所有的假名:地球、天空、鬼、神、地獄、天堂等等。
17. 當你知道所有的假名之後,你知道宗教。宗教意謂著某位知道者的教導,任何一位知道事情的人將教導它。教導人們不要做壞事情而要作好事情,這就叫作宗教。
18. 佛教意謂著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實地看見事物。佛陀是指某位自己知道者,他知道、覺醒、喜悅于正法。因此,他真正知道法。知道法的方式不是知道自身之外的東西。不是知道鬼、神、地獄、天堂、日、月或其它自身之外的東西。
知道法就是知道自己的行爲、言語和思想。
19. 就像佛陀對跋迦梨說:「看到法的人就是看到我的人;看不到法的人就是看不到我。即使你抓住我的手指、腳趾或衣袍,你並沒有看到我,因爲你沒有看到法。」這不表示去看佛陀本人,它表示要在此刻看我們自己的行爲、言語。以往,我也認爲看見法就是去看佛陀本人;或看見法是看見光、顔色、水晶球或佛的影像飄入身體。我以往真的用這方式來理解。但是現在我知道真理。它不是那樣,我們思考的方式是與真理背馳。這就是爲什麼佛陀教我們要從我們的思想、見解逆流而上。以這方式練習,我們將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實地看見事物。
20. 好好知道宗教和佛教之後,我們將知道過失與功德。我們知道、看到、了解並且密切觸及這個智慧。過失是黑暗、無知、痛苦。功德是光明、不是痛苦,它是如此。
21. 前代的人教導我們天堂在心裏、地獄在心裏和涅槃也是在心裏。覺悟者這樣教導。但是我們不了解這些字。我們想天堂應該是這樣、地獄應該是那樣、涅槃應該是這樣或那樣。去做功德、持戒、專注,禅修必須是這樣或那樣。這一類的想法是不可依賴的。我們必須有內觀的智慧去清楚地知道、真正地看到。「內觀」只是一個名稱或字而已。內觀,指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實地看見事物。清楚地知道是「知道你自己」,真正地知道是「知道實相」。
22. 因爲它是如此,你將知道相同的事(真理),不管你是一個小孩、青年、婦女或老年人。不管你是誰,你是人類;不管你的宗教是什麼,你衣服的顔色是什麼,你將知道相同的事(真理),因爲我已證實了它,而且我能真正地保證它。
23. 當我練習這個方法,沒有費多少時間(就達到目標了),因爲我下定決心要如同佛陀所做的:我要真正地知道、真正地如實看清事實。就像我以前告訴你們的:真正的智能(以身心爲目標)生起了。當時,我以爲我已知道高層次的法,但實際上,它是基礎階段。
24. 在早晨,我知道了它(身心階段)。知道了功德與過失之後,一種智慧生起了,但卻把覺性推到一邊,我未覺知身體。
25. 在晚上洗過澡之後,我在兩棵樹的中間來回經行。過了一下子,念頭生起了。我只知道它而未覺知它。第二次生起時,我覺知到:「哦,念頭」。在第叁次,我看到、知道並了解念頭。而後,我不再直接看念頭,當它生起就不管它,一次又一次。就好像貓與老鼠。
26. 我繼續來回經行一陣子,我已看到、知道並了解,有內觀智慧清楚地知道並且真正地如實看清事情。
27. 而後我看到、知道、了解並觸及貪瞋癡。當我看到、知道、了解並觸及這些事情後,「受」不再是苦,「想」不再是苦,「行」不再是苦,「識」不再是苦。我突然體驗了這條道路。
28. 此後,我繼續來回經行,並體認到:「哦,我是聖者了」。雖然我是在家人,頭發很長,而我覺得以前像有一百公斤重,現在突然消失了六十公斤。內心脫離了貪、瞋、癡,因爲這些不是我們的。
29. 當我了解這個,我對這方法有信心。我將教這個方法,解說這條道路,使佛法複興並長久延續。
30. 依照經典,初禅有五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二禅有叁支:喜、樂、心一境性。叁禅有二支:樂、心一境性。四禅有二支:舍、心一境性。有人認爲身心階段是初禅,也許是對的,但是,我要說說我自己對我所保證的真理的經驗。
31. 初禅五支是指知道五蘊:色、受、想、行、識。二禅四支是指真正知道受、想、行、識。叁禅叁支是指真正知道戒蘊、定蘊、慧蘊。四禅二支是指真正知道寂止與內觀。
32. 就好像我們將一條繩索緊緊綁在二根柱子上,而後從中間將它斷成兩截,這二截不能再重結了【根塵二支不再連結了】。知道這個,就稱做第五禅那。五蘊不再造作了。
《自覺手冊(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