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喝,口渴想喝水,但却无法有水喝。会储水的人(不漏洞)独处时能有清净心,和大众相处时也能收摄自心,注意观照心念,不多话,听朋友说话也同时注意自己的念头。我们的心可比喻成水桶或其它水器,倒水下去能够存水,因为它已没有漏洞了。
真正修行应该能持续不断像环锁一般。观察自己的念头,不是只有一两天的功夫。心念连续不断的生灭就像溪流一样恒常流动,因此我们要懂得预防,要及时知道、解决,久而久之自然能突破,能够清楚地知道、看见、明白贪瞋痴,这是修行的关键。如果突破这一关,我们才是真正百分之百的出家人。比丘、沙弥、比丘尼可以成为真正的出家人。居士也可以做出家人。禅宗说五、六岁孩童、九十高龄老人皆能做出家人。
隆波田:各位有听过佛陀时代沙弥也能证果?
听众答:有听过 。
隆波田:身出家只是世俗表相。但心却是超越了表相。身可以出家然后还俗又再出家,所以说它只是表相。我们要对表相有相当的认识。大部份人,尤其佛教徒对表相不大理解。为什么呢?因为一般的教法都着重在表相,非常地普遍。我以前还没有智慧,以为佛像本身是神圣的东西。现在我对佛像,有也可以,没有也无所谓,这些都是表相,佛像本身不能传法。
隆波田:各位有看过佛像?
听众答:有。
隆波田:它有对你开示吗?
听众答:没有。
隆波田:有没有和它话说
听众答:不曾。
隆波田:所以佛像有和没有都如此。重要的是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出家人。
真正的出家人意为圣弟子。佛像不能教我们,因为它只是表相、是物体。
我们来出家也一样只是表相,可以用肉眼看得见。能破除贪瞋痴的人才是真正的出家人,这境界超越了名相,肉眼看不见,称之为真理。它本来就存在每个人的心中,但我们却没有注意到。瞋心一动,就随着转,来不及看清,苦恼已经生起。譬如有人骂我们是狗,就认为他是在说我,但事实上讲我们的人才是狗,因为他看不见人是人,他的内心是狗。因为能有这样的见解,就能放下,这叫如实正观;如果认为他是在说我,就是愚痴的人。
修行的方法其实不多,今天所讲的话各位要铭记。简单的修行方法是要不断地练习,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出家人。身为出家比丘、沙弥、比丘尼,住在寺里修行,而在家居士在家里也能做真正的出家人,这是通往净土、走向涅槃的道路。假使身是出家人但仍有贪瞋痴,也会走向地狱。古人就曾说:「天堂在心,地狱在心。」天堂与地狱都在心中,但我们却没看见。希望各位要好好地理解。
老师及教导摘要(隆波田讲)
1.如果我们想弘扬佛陀的教导,我们必须依佛练习。我们将使佛法一直存在。
2. 当我们了解,我们就能做,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那就像不知而教。
3. 人们对法有不同的了解,而我不是责备任何一个人,因为我自己也一样。有的人了解法为颜色、光、水晶球、日、月或佛像飘入他们的身体。看是真的,但是所看的不是真的(所有那些东西都不是真的)。
4. 佛陀对一位名为跋迦梨的比丘说:「如果一个人看到法,就看到我。如果一个人没有看到法,就没有看到我。」如果你看到法(真理),你就看到自己在做、在谈、在想。佛陀说如果你看到你自己,那么你就看到法。要看我们自己,而不是佛陀、不是水晶球、不是日、不是月。这些不是真的。下列这些才是真的东西:看我们自己真正在做、真正在谈、真正在想。看到法就是看到自己。
5. 佛陀教导我们要觉知我们的四种姿势:当我站时要觉知、当我走时要觉知、当我坐时要觉知、以及当我卧时要觉知,对我们身体移动的认知不只是本能而已,而是必须以觉-定-慧来认知。但此仍不够,他强调我们甚至要觉知微小的动作,例如:弯曲、伸展、身体的任何移动。这是他的教导,这是练习正法的道路。这是方法。这是佛陀的教导。
6. 有一个方法。我实践它并且了解,而后我教导这方法,并且我能保证它。它遵照佛陀的教导:「要觉知四种姿势:站、走、坐、卧。而后要觉知弯曲、伸展和移动。」
7. 要觉知:当你坐下,要以规律的方式坐下,而非只以本能的方式坐下。当你卧时,你也要以规律的形式移动,并且在入睡前规律地移动肢体的一部份。当你醒来,以规律的方式弯曲、伸展、坐着;以规律的方式从坐姿到跪姿到站立,而后走动。佛陀说,要规律的站立、坐下并且以觉知行走。佛陀是这样教导,但今日我们并未了解此方法。
8. 我将介绍培养觉性的一条快捷方式。它合乎自然而且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练习,不管他是泰国人、中国人、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德国人、柬埔寨人、越南人、寮国人等等。佛陀是印度人,生在印度,知道相同的「真理」。法(真理)存在于佛陀之前,使他成为佛陀。我们以前都曾听到这个。
9. 培养自觉的这个方法是一条快捷方式。它很完美而且合乎自然。觉悟者教导我们要觉知四种姿势:站时要觉知、走时要觉知、坐时要觉知、躺时要觉知。而后要觉知微小的姿势:弯曲、伸展、任何形式的移动。佛陀所教的这个方式称作「快捷方式法」。不管受过或没受过教育的人都可练习而了解。富人或穷人都可练习,因为它是自然的方式。
10. 我敢保证这个方法。其它方法也好,我曾练习过很多不同的方法,但我不能明了,因为没有生起内观智慧。只有当我练习这个方法,我确实彻底明了了,因为生起了内观智慧。
11. 我寻找到了技巧。它是规律的。要慢慢地规律移动。以规律的方式站起来。以规律的动作行走。自然地走,但是要觉知移动。坐下,但要规律地坐。躺下,但要规律地躺下。躺时,规律地移动你身体的任一部份。你所做的任何方式,都要觉知你的动作。经由如此练习,效果将产生。这是智慧,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实地看见事物。
12. 「知道」的第一阶段是知道色(身)、知道名(心)、知道身动、心动。而后知道身病及心病。
13. 有二种疾病(身病及心病);身病时我们需要医生来诊断。如果一位好医生说这个疾病不能用药物治疗,你可能需要动手术。如果他不是一个好医生,他可能只给镇痛剂。
14. 心病需要如同佛陀所教的培养自觉来治疗它。我们说:「知道你自己」,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15. 你知道心病之后,你将知道「苦、无常(不稳定)无我(不能掌控)」。知道「苦、无常、无我」的第一阶段就是知道身体不能被发展(我们不能改变身体的自然过程)。我们能发展的是能知的心。我们对物质(发展身体)并不感到兴趣,因为它顺着自然改变着。当我们出生后身体一定会改变:生、老、病、死以及动作。
16. 当你完全知道苦、无常、无我之后,你将知道「假名」。你要知道所有的假名:地球、天空、鬼、神、地狱、天堂等等。
17. 当你知道所有的假名之后,你知道宗教。宗教意谓着某位知道者的教导,任何一位知道事情的人将教导它。教导人们不要做坏事情而要作好事情,这就叫作宗教。
18. 佛教意谓着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实地看见事物。佛陀是指某位自己知道者,他知道、觉醒、喜悦于正法。因此,他真正知道法。知道法的方式不是知道自身之外的东西。不是知道鬼、神、地狱、天堂、日、月或其它自身之外的东西。
知道法就是知道自己的行为、言语和思想。
19. 就像佛陀对跋迦梨说:「看到法的人就是看到我的人;看不到法的人就是看不到我。即使你抓住我的手指、脚趾或衣袍,你并没有看到我,因为你没有看到法。」这不表示去看佛陀本人,它表示要在此刻看我们自己的行为、言语。以往,我也认为看见法就是去看佛陀本人;或看见法是看见光、颜色、水晶球或佛的影像飘入身体。我以往真的用这方式来理解。但是现在我知道真理。它不是那样,我们思考的方式是与真理背驰。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我们要从我们的思想、见解逆流而上。以这方式练习,我们将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实地看见事物。
20. 好好知道宗教和佛教之后,我们将知道过失与功德。我们知道、看到、了解并且密切触及这个智慧。过失是黑暗、无知、痛苦。功德是光明、不是痛苦,它是如此。
21. 前代的人教导我们天堂在心里、地狱在心里和涅槃也是在心里。觉悟者这样教导。但是我们不了解这些字。我们想天堂应该是这样、地狱应该是那样、涅槃应该是这样或那样。去做功德、持戒、专注,禅修必须是这样或那样。这一类的想法是不可依赖的。我们必须有内观的智慧去清楚地知道、真正地看到。「内观」只是一个名称或字而已。内观,指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实地看见事物。清楚地知道是「知道你自己」,真正地知道是「知道实相」。
22. 因为它是如此,你将知道相同的事(真理),不管你是一个小孩、青年、妇女或老年人。不管你是谁,你是人类;不管你的宗教是什么,你衣服的颜色是什么,你将知道相同的事(真理),因为我已证实了它,而且我能真正地保证它。
23. 当我练习这个方法,没有费多少时间(就达到目标了),因为我下定决心要如同佛陀所做的:我要真正地知道、真正地如实看清事实。就像我以前告诉你们的:真正的智能(以身心为目标)生起了。当时,我以为我已知道高层次的法,但实际上,它是基础阶段。
24. 在早晨,我知道了它(身心阶段)。知道了功德与过失之后,一种智慧生起了,但却把觉性推到一边,我未觉知身体。
25. 在晚上洗过澡之后,我在两棵树的中间来回经行。过了一下子,念头生起了。我只知道它而未觉知它。第二次生起时,我觉知到:「哦,念头」。在第三次,我看到、知道并了解念头。而后,我不再直接看念头,当它生起就不管它,一次又一次。就好像猫与老鼠。
26. 我继续来回经行一阵子,我已看到、知道并了解,有内观智慧清楚地知道并且真正地如实看清事情。
27. 而后我看到、知道、了解并触及贪瞋痴。当我看到、知道、了解并触及这些事情后,「受」不再是苦,「想」不再是苦,「行」不再是苦,「识」不再是苦。我突然体验了这条道路。
28. 此后,我继续来回经行,并体认到:「哦,我是圣者了」。虽然我是在家人,头发很长,而我觉得以前像有一百公斤重,现在突然消失了六十公斤。内心脱离了贪、瞋、痴,因为这些不是我们的。
29. 当我了解这个,我对这方法有信心。我将教这个方法,解说这条道路,使佛法复兴并长久延续。
30. 依照经典,初禅有五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二禅有三支:喜、乐、心一境性。三禅有二支:乐、心一境性。四禅有二支:舍、心一境性。有人认为身心阶段是初禅,也许是对的,但是,我要说说我自己对我所保证的真理的经验。
31. 初禅五支是指知道五蕴:色、受、想、行、识。二禅四支是指真正知道受、想、行、识。三禅三支是指真正知道戒蕴、定蕴、慧蕴。四禅二支是指真正知道寂止与内观。
32. 就好像我们将一条绳索紧紧绑在二根柱子上,而后从中间将它断成两截,这二截不能再重结了【根尘二支不再连结了】。知道这个,就称做第五禅那。五蕴不再造作了。
《自觉手册(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