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以爲聲聞能破我執,而大乘才能破法執,這應先破我執而後離相!本經前後大段,一般也判爲先破法執,後破我執,即爲大矛盾處。又、佛爲衆生說法,多明空無我,信解者還多。到了聖智親證,反而偏執真常大我。所以,本經于此智證的方便道中,特重于無我的開示。這即是說:即使是聖智現覺,也還是空無我的。末法衆生,不聞大乘,如湛愚心燈錄之類,以「我」爲開示修行的根本,與我見外道同流,可痛!
己二 分證菩提果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發勝義菩提心,即分證無上遍正覺。上文已明無法爲發心者,這裏說無法爲證得者。佛以自己經曆的分證菩提果,問須菩提:如來──釋迦自稱──從前在然燈佛那裏,有什麼實法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深解如來所說的,所以說:沒有。佛說:是的,確乎沒有什麼爲我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如有某種真實有自性法,如來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我就有我我所執了;然燈佛也就不會給我授記,說我在未來世中作佛,號爲釋迦牟尼。因爲當時,現覺我法性空,不見有能得所得,離一切相,然燈佛這才爲我授記呢!
七地菩薩得無生忍,即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能分得菩提,也即可名爲如來。如來,外道解說爲「我」,以爲是如如不動而往來叁界生死者,以爲是離縛得解脫而本來如是常住者。在佛法中,否棄外道的「我」論,如來是諸法如義。如此如此,無二無別(不是一),一切法的平等空性,名爲如;于此如義而悟入,即名爲如來。既然是諸法如義,即無彼此,無能所,這是極難信解的。因爲常人有所思考、體會,是不能離卻能所彼此的。如來既即爲如義的現覺,即不能說有能得所得。因此,如有人說如來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無疑是錯誤的,不能契會佛意的。
如來所得(菩薩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現覺諸法如義。這是達一切法相的虛妄無實,離妄相而徹見如實相。但一切法自性,即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以無自性爲自性,這當然不可執實,又焉能執爲虛妄。無實無虛的無上遍正覺,即離一切相,達一切法如相,這本非離一切法而別有什麼如如法性,所以說:一切法皆是佛法。「百華異色,同歸一陰」;「高入須彌,鹹同金色」。于無邊差別的如幻法相中,深入諸法原底,即無一法而非自性空的,無一法而非離相寂滅的。在聖智聖見中,即無一法而非本如本淨的佛法。即一切相離執而入理,即「一切法皆如也」。然而,即畢竟空而依緣成事,即善惡、邪正、是非宛然。有人執理廢事,以爲一切無非佛法,把邪法滲入正法,而佛法不免有失純淨的真了!
如來才說了一切法皆是佛法,隨即說:我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不要以爲實有一切法,不要謗佛實有邪惡雜染的一切法。在勝義畢竟空中,是一切法絕無自性的,即非一切法的。因爲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佛證此一切法,所以假名爲一切法皆是佛法。這等于說: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即佛證覺的正法。
戊二 出到菩提
己一 成就法身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爲非大身,是名大身」。】
菩薩得法性身,有二類:一、證得無生法忍時,即得法性身,如入涅槃者回心向大而發勝義菩提心。二、得無生法忍時,還是肉身,舍此分段身,才能得法性身。智論說八地舍蟲身,即此。所以,這一段,可判屬明心菩提。但出到菩提的聖者,是決定成就的。
佛在上文,曾說人身如須彌山王;這裏又同樣的向須菩提說。畢竟須菩提是解空第一的聖者,聽到「譬如人身長大」,即契會佛心而回答說:如來說的長大人身,爲通達法性畢竟空而從緣幻成的,實沒有大身的真實性。悟法性空,以清淨的功德願力爲緣,成此莊嚴的尊特身,假名如幻,所以說是名大身。
己二 成熟衆生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明心菩提以前,重在從假入空;到出到菩提,又從空出假,成熟衆生,莊嚴佛土,以趨入佛果。現在,佛約出到菩提的成熟衆生,對須菩提說:不特長大的法性身,是緣起如幻的;就是菩薩的成熟衆生,也還是如此。成熟衆生,以衆生成就解脫善根而得入于無余涅槃爲究竟。但在菩薩度衆生時,假使說:我當滅度無量衆生,那就執有能度的菩薩,所度的衆生,我相不斷,就不配叫做菩薩了。什麼是菩薩?從最初發心到現證法性,到一生補處,無不是緣成如幻;即一切法觀察,即一切法真如,離一切法,離一切法真如,都是不見不得有可以名爲菩薩的,如般若經叁假品所說。所以,佛說一切法──有漏的,無漏的,有爲的,無爲的,世間的,出世間的無我,都沒有菩薩實性可說,切勿執什麼真我才是!
己叁 莊嚴佛土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嚴淨佛土,就是化穢土而成淨土,這是得無生法忍菩薩的大事。菩薩以法攝取同行同願者,以共業莊嚴佛土。但如菩薩在莊嚴佛土時,這樣說:我當莊嚴佛土,這就有能莊嚴的人及所莊嚴的法,取我相、法相,即不成其爲菩薩。要知如來所說的莊嚴佛土,本無實性的莊嚴佛土可得,只是緣起假名的莊嚴吧了!
前明心菩提,約分證菩提而結說如來的真義。這裏,約菩薩的嚴土、熟生,結明菩薩的真義。雖沒有少許法可名菩薩,但由因緣和合,能以般若通達我法的無性空,即名之爲菩薩。這是說:能體達菩提離相,我法都空,此具有菩提的薩埵,才是菩薩。所以智論說:「具智慧分,說名菩薩」。這樣,可見菩薩以悲願爲發起,得般若而後能成就,這約實義菩薩說。
戊叁 究竟菩提
己一 圓證法身功德
庚一 正說
辛一 知見圓明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 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究竟菩提、即菩薩因圓,得一切種智,究竟成佛。佛有法身與化身二者。聲聞乘也有立二身的,如大衆部等說:「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念念遍知一切法」。這即是法身說,這是色心圓淨的,不單是空性的法身,即如來的真身,惟大機衆生(法身菩薩)能見他的少分。化身,如八相成道的釋迦,適應未入法性的初心菩薩、小乘、凡夫而現的。二身本非二佛,約本身、迹身,大機及小機所見,說爲二身。此處先明法身。
有人疑惑:佛說諸法皆空,怕成佛即空無所知。爲顯示如來的知見圓明,超勝一切,所以約五眼一一的诘問須菩提,須菩提知道佛的智慧,究竟圓明,所以一一的答覆說:有。
眼,是能見的;有種種的見,所以名種種的眼。現分兩番解說:一、五種人有五種眼:世間人類的眼根,叫肉眼;天人的眼叫天眼。這二者,都是色法,都是由清淨的四大極微所構造成的。天眼的品質極其精微,所以能見人類肉眼所不能見的。如肉眼見表不見裏,見粗不見細,見前不見後,見近不見遠,見明不見暗;而天眼卻表裏、粗細、前後、遠近、明闇,沒有不了了明見的。此外,慧眼、法眼、佛眼,都約智慧的能見而說,屬于心法。聲聞有慧眼,能通達諸法無我空性。法眼,是菩薩所有的,他不但能通達空性,還能從空出假,能見如幻緣起的無量法相;能適應時機,以種種法門化度衆生。佛眼,即「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即空假不二而圓見中道。
二、一人有五眼:這如本經所說的如來有五眼。佛能見凡人所見,是肉眼;見諸天所見的境界,表裏遠近等,都能透徹明見,是天眼;通達空無我性,是慧眼;了知俗谛萬有,是法眼;見佛所見的不共境,即佛眼。又、佛有肉眼、天眼、實非人天的眼根可比。後叁者,又約自證說,無所見而無所不見,是慧眼;約化他說,即法眼;權實無礙爲佛眼。如約叁智說:一切智即慧眼,道種智即法眼,一切種智即佛眼。
再舉比喻來形容如來的知見圓明。佛問:恒河中的沙,我說他是沙嗎?須菩提答:如來是名之爲沙的。再問:如一恒河中所有的沙,每一粒沙等于一恒河;有這麼多的恒河,恒河中所有的沙數,當然是多極了!如來所化的世界,就有那麼多的…
《5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印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