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印順)▪P4

  ..續本文上一頁上說:「菩薩但從大悲心生,不從余善生」;「爲利衆生而成佛」,都是此意。由于悲心的激發,立定度生宏願,以佛陀爲軌範,修學大悲大智大勇大力,以救度一切衆生,名爲發菩提心。因此、如貪慕成佛的美名,但爲個己的利益,那是菩提心都不會成就,何況成佛!

  應雲何住與雲何降伏其心,可通于二義:一、立成佛的大願者,應當怎樣安住,怎樣降伏其心?一、怎樣安住,怎樣降伏其心,才能發起成就菩提心?住,龍樹釋爲「深入究竟住」。凡發大菩提心者,在動靜、語默、來去、出入、待人接物一切中,如何能使菩提心不生變悔,不落于小乘,不墮于凡外,常安住于菩提心而不動?所以問雲何應住。衆生心中,有種種的顛倒戲論,有各式各樣的妄想雜念,這不但障礙真智,也是菩提心不易安住的大病。要把顛倒戲論,一一的洗淨,所以問雲何降伏其心。住是住于正,降伏是離于邪;住是不違法性,降伏是不越毗尼。但此住與降伏,要在實行中去用心。如本經即在發菩提心(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勝義菩提心等)中,開示悟入此即遮即顯的般若無所住法門。無住與離相,即如是而住,即如是降伏其心。

  什公所譯,惟有此二問。此二──住與降伏,于菩提心行上轉;全經宗要,不過如此住于實相而離於戲論而已。諸異譯,于住及降伏間,更有「雲何修行」一問。考無著論,此叁問遍通于一切,即于發心(發起行相),及修行(行所住處),都有這願求的住,無分別相應的行,折伏散亂的降伏,與本譯意趣相近。世親釋論,將此叁問別配叁段文,隔別不融,與本譯即難于和會。

  丁二 許說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聽了須菩提的贊歎與請問,就印可贊歎他說:好得很!好得很!你說得真不錯!如來的確是能善巧護念諸菩薩,能善巧付囑諸菩薩的。現在,我要給你說發大菩提心的,應當這樣的安住,應當這樣的降伏其心:你仔細聽吧!須菩提得到了如來的應允,歡喜的回答說:是的,世尊!我們都願意聽你的教誨!

  如是住及如是降伏其心,約全經文義次第說,當然是指如來下文開示。但古德曾解說爲:如上文所說的──乞食、著衣、持缽、入城、洗足等,那樣安住,那樣降伏其心。須菩提的「唯然」,即契見如來的深意,這真是富有新意的別解!

  丁叁 正說

  戊一 發心菩提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發心菩提,即初發爲度衆生而上求佛道的大願,也稱爲願菩提心。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至而滅度之,是菩薩的大悲心行。自如是滅度至即非菩薩,是與般若無相相應,要這樣降伏其心,安住其心,悲願爲本的菩提心,才能成就而成爲名符其實的菩薩。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薩埵是衆生──新譯有情,菩提是覺。發心上求大覺的衆生;或上求大覺,下化衆生的,名爲菩薩。菩薩以菩提心爲本,離了菩提心,即不名爲菩薩。摩诃薩,是摩诃薩埵的簡稱。摩诃譯爲大;菩薩在一切衆生(凡夫,小乘)中爲上首,所以名摩诃薩。還有,薩埵,在凡夫以情愛的沖動爲中心,生存鬥爭,一切互相的爭執、殘殺,都由此情愛的妄執所引發。衆生的情愛勝于智慧,所以一言一動,都以一己、一家、一族、一國的利益爲前提,甚而不顧衆生多數的福樂。菩薩發菩提心,以智慧淨化情愛,發爲進趣菩提,救度衆生的願樂;于是乎精進勇猛的向上邁進,但求無上的智慧功德,但爲衆生的利益,此心如金剛,勇健、廣大,所以又名摩诃薩埵(薩埵即勇心)。應如是降伏其心,即于菩薩應發的度生大願中,不著一切衆生相。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是總舉一切衆生。衆生是五衆和合,生死流轉的衆生。一切衆生,可以分作叁類說:一、從衆生産生的方式說,有四種:卵生,如飛禽等。先由母體生卵,與母體分離,再加孵化而産生。胎生,如人獸等。起先也類似卵,但不離母體,一直到肢體完成,才離母體而生。濕生,如昆蟲等。先由母體生卵,離母體後,只攝受一些水分及溫度,經過一變再變,才達到成蟲階段。化生,如天上的衆生,都是由業力成熟而忽然産生的。二、從衆生自體的有沒有色法──物質說,有二類:有色的,如欲界與色界的衆生。無色的,是無色界衆生。關于無色界,有說是沒有粗色,細色是有的。有說:細色也沒有,僅有心識的活動。叁、從衆生的有沒有心識說,有叁類:有想的,如人類及一般的天趣。無想的,這是外道無想定的果報,名無想天。這無想的衆生,有說:只是沒有粗顯的心識,微細的心識是有的。有的說:什麼心識也不起。非想非非想的,是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的衆生。他實在是有想的,但印度某些宗教師,以爲到達非想非非想處,就是涅槃解脫了。所以,佛法中稱之爲非想非非想,即雖沒有粗想──非有想,但還有細想──非無想;還取著叁界想,沒有能解脫呢!

  發菩提心,本經以大悲大願去說明;可見離了大悲大願,即沒有菩薩,也沒有佛道可成。以度生爲本的菩提心,第一,是廣大的:不但爲一人,一些人,或一分衆生,而是以一切衆生爲救拔的對象。又是徹底的:衆生的苦痛無邊,冷了給他衣穿,餓了給他飯吃,病了給他醫藥,都可解除衆生的痛苦;政治的修明,經濟的繁榮,學術的進步,也著實可以減輕衆生的痛苦。但苦痛的根源沒有拔除,都是暫時的,局部的,終非徹底的救濟。所以,菩薩的大菩提心,除了這些暫時的局部的而外,要以根本解脫的無余涅槃去拯拔衆生。涅槃爲名詞,指解脫生死苦迫的當體;滅度是動詞,即使衆生于涅槃中得到衆苦的解脫。涅槃本不可說一說多,然依世俗施設來說,即有凡外與佛法的不同。世俗有人說:冷了餓了,有饑寒的苦迫;如生活富裕,豐衣足食,這就是涅槃。涅槃的字義,有消散的意思,即苦痛的消除而得自在。所以俗人拍著吃飽的肚子說:這就是涅槃。有些外道,以四禅八定爲涅槃;不知這只是定境的自我陶醉,暫時安甯,不是徹底的。佛法說涅槃,有二:一、有余(依)涅槃:通達一切法的寂滅性,離煩惱而得到內心的解脫,即是涅槃。但由前生惑業所感的果報身還在,從身體而來的痛苦,還未能解除。所以,即使是阿羅漢,饑寒老病的身苦,還是一樣的。二、無余(依)涅槃:無學舍身而入無量無數的法性,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拘礙,名爲無余。菩薩發願度生,願使每一衆生都得此究竟解脫,所以說: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無余涅槃,爲叁乘聖者所共入,菩薩也會歸于此。菩薩安住無住大涅槃,即此無余涅槃的無方大用,能悲願無盡,不證實際罷了!本經以無余涅槃度脫一切衆生,即本于叁乘同入一法性,叁乘同得一解脫的立場;也就因此「通教叁乘」而「但爲菩薩」。

  菩薩願滅度無限量、無計算、無邊際的衆生,但在菩薩的菩提心行中,不見有一個衆生得滅度的。般若經也說:「我當以叁乘法拔濟一切有情,皆令入無余涅槃界而般涅槃;我當以叁乘滅度一切有情而實不見有情得滅度者」。何以不見有情?因菩薩觀緣起相依相成,無自性可得,通達自身衆生身爲同一空寂性,無二無別,不見實有衆生爲所度者。必如此,才是菩薩的大菩提心,才能度一切衆生。否則,即執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離空無我慧──般若的悲願,即不能降伏其心而安住菩提心了,即不成其爲菩薩了!

  通達我、人、衆生、壽者的無相,即般若慧的妙用。在大乘行中,般若是遍通一切的,不論四攝、六度、叁解脫、四無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種智,無不以般若慧而徹悟他的空無自性。所以,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與菩提心相應的悲願,即無緣大悲。見到衆生的痛苦,生起濟拔的恻隱心,以世間的財法去救濟他,是衆生緣悲。如見衆生爲相續、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滅苦滅,因而起悲濟心,是法緣悲。如能觀諸法從緣,都無真實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緣即空而緣起的假我,生大悲心,願度如幻衆生,這是無緣大悲。無緣大悲,即與般若相應的大悲。悟了衆生空寂無自性,所以雖度脫一切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如海中印現的明月,由于風吹波動而月相不見了。從他的不見說,好似滅去了,其實那有自體可滅呢!發心菩提,重在發願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我、人、衆生、壽者,都是衆生的異名;般若經中有十六種異名,都不外從衆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衆生即執此爲實有。我、是主宰義,即每一衆生的行動,常人都有自己作主與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稱爲我。人,行人法,所以名爲人。衆生,約現在說,即五衆和合生的──有精神與物質和合的;約叁世說:即由前生來今生,今生去後生,不斷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與補特伽羅的意義相合。壽者,說衆生的從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續。以般若正觀,即無我、人、衆生、壽命的實性可得。但在五衆和合的緣起法中,有無性從緣的和合相續──假我;依此假名衆生,成立業果相續,生死輪回。衆生不知無我而執爲實有我及我所,所以起惑造業,生死不了;如達自性空而離自我的妄執,即能解脫而入無余涅槃。

  菩薩發菩提心,以大悲爲根本,即菩提心由大悲而發起;大悲所發的菩提心,非般若空無我慧,不得成就,即要以般若爲方便。悲心不具足而慧力強,要退墮聲聞乘的。慧力不足而悲心強,要流于世俗而成所謂「敗壞菩薩」的。必須大悲,般若相輔相成,才能安住菩提而降…

《5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印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