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印順)▪P5

  ..續本文上一頁伏其心。般若經說:「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即菩提心),大悲爲上首,無所得──即般若空慧爲方便」;發菩提心者,不可不知!

  戊二 伏心菩提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發菩提心,不單是心念而已,要有踏實的事行去救衆生。從救度衆生中,降伏自己的煩惱,深入清淨的實相,達到自利利他的圓成。所以,在發心菩提──願心菩提以後,應進而修行──行心菩提,漸能折伏煩惱使不現行,七地以前,名爲伏心菩提。

  論到菩薩的修行,總括的說,不外乎六波羅蜜。此六度以般若爲導,而實彼此相應相攝,一波羅蜜即具足一切波羅蜜。本經發菩提心,以大悲度衆生爲首,這與布施──以自己所有的給予衆生,使他離苦得樂,尤爲吻合,故本經即以布施爲主而統攝利他的六度行。布施如何能攝六度?布施有叁:一、財施:以財物赒濟人是財施,以體力甚至犧牲生命去救助人,也是財施。所不同的是:衣食等財物爲外財施,體力、心力以及生命等爲內財施。這財施,即狹義的施波羅蜜。二、無畏施:令衆生離諸怖畏,這就是持戒與忍辱二波羅蜜。持戒,能處衆不礙大衆,不使人受到威脅不安。如殺人者,使人有生存的威脅;偷盜者,使人有外命(財物)喪失的恐怖等。如能受持禁戒,潔身自守,即不會侵害他人,能使人與人間相安無事了。但人類個性不一,你以戒自守,他卻以非禮待你;如不能感化或設法避免,不能忍受而沖突起來,仍不免相殺相奪,造成人間的恐怖。必須以戒自守──克己,又以忍寬容他人──恕人,才能做到無畏施。叁、法施:即精進、禅定、般若叁波羅蜜。般若是明達事理的,沒有智慧,即落于顛倒二邊,不知什麼是佛法?是邪是正?那怎能救人?禅定是鑒機的,如內心散亂,貪著世間,我見妄執,即不能洞見時機,不知衆生的根性,即不能知時知機而給予適宜的法藥。精進是雄健無畏的,有了精進,才能克服障難,誨人不倦,利人不厭。這樣,六波羅蜜統攝于布施,爲菩提行的根本了。要救衆生,不能不犧牲自己去利他──布施:這必須具足物質救濟,以達到衆生生活等的滿足;必須以戒忍的精神,達到人與人間和樂安甯;又必須以進、定、慧的教化,革新衆生的思想意志,而使之歸于中道。從前,僧團中的「利和同均」「戒和同遵」「見和無诤」,也即是六度精神的實施!

  佛對須菩提說:菩薩行布施(六度)利他時,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這即是說:不要住于色境而行布施,不要住于聲境乃至法境而行布施。于法應無所住的法,指一切法說;香味觸法的法,但指意識所對的別法塵。住,是取著不舍的意思。衆生在六塵境(認識的一切上)起意識時,都有自性的執見,以色爲實色,以聲爲實聲,總以爲是確實如此存在的。因爲取著六境,即爲境所轉而不能自在解脫。菩薩爲度衆生而行布施,對于施者、受者、施、施時、施處、施因、施果這一切,當然要能遠離自性的妄取,能不著相而布施,才能真實利濟衆生。否則,覺得有我是能施,他是受施,所施物如何如何,希望受者的報答,希望未來的福報,甚至因而貢高我慢,這都從住于法相而生起來,這那裏還像菩薩行?所以,佛總結的對須菩提說:菩薩修行,應這樣的不住于相(相即六塵境相)而行布施!

  不住于相的布施,能降伏煩惱,能安住菩提心,而且所得的福德,廣大得不可思議!有相布施,不能通達叁輪性空,所得功德即有限有量。無論功德多麼大,總不過是人天有限的福報。但如能以般若相應而布施,將此布施融歸于法性,回向于一切衆生而同趨于大覺,功德即無限而不可思量。如以一滴水投入大海中,即遍大海的水性而不可窮盡。爲了說明這個,佛便問須菩提說:你的意見怎樣?東方的虛空可思量嗎?南方、西方、北方的虛空,以及四維、上方、下方的虛空,可以思量嗎?須菩提一概否定的說:不可。佛即說:既知道十方虛空是不可思量的,也應該知道菩薩不住相布施的功德,也同虛空一般的不可思量。這並不是以虛空的廣大,形容福德的廣大,而是以虛空的無所有,不可住、不可著、不可說邊際數量,如無相布施的自性不可得一樣。菩薩是應該這樣的安住,這樣的行施,所以如來說:菩薩但應如所教住!無相布施,指空相應布施,通達能施所施畢竟無自性的布施。即空如幻的布施,如此因,如此果,如此利他,如此自利,都法相宛然有而不失不壞。佛怕人以無記心布施,或執理廢事,所以特舉不可思量的功德以顯示布施因果。

  前發心菩提,以願度衆生爲主,所以與般若相應即重在我空。伏心菩提以實行利濟爲主,所以與般若相應,即重在法空。

  戊叁 明心菩提

  己一 法身離相而見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明心菩提,約七地菩薩定慧均等,現證法性,得無生法忍而說。證法,即「見法」,「見法即見佛」。佛之所以爲佛,即在究竟圓覺緣起空寂的中道;離此正覺,更沒有什麼奇特!如能悟徹緣起法相的空寂,即與佛同一鼻孔出氣。所以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這才是真切見佛處。上面伏心菩提,廣行利濟衆生,積集了無邊的福智資糧;漸能悲智相扶,定慧均等,「方便成就」,有力現證無分別法性了。因此,佛特舉「見佛」,問須菩提道:取著身相──叁十二相、出入來去相、穿衣吃飯相、坐禅說法相,能正見如來嗎?須菩提是過來人,所以說不可。從前,有一次,佛從忉利天來下人間,人間的佛弟子,都歡喜的去見佛。依次序,比丘應在比丘尼之先,但蓮華色尼爲了先得見佛,即化作轉輪王,走在最前面。他以爲最先見佛了,但佛對他說:不是你先見,「須菩提先見我身」。原來,那一次,須菩提沒有參加迎佛的勝會。當衆人去見佛時,他想:佛曾說:見法即見佛,我何不正觀法相!于是他就觀察諸法的從緣生滅,從無常爲門而悟入諸法無性空,徹見了如來法身。須菩提曾有此體驗,所以佛一提到,他就肯定的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這些身相,都不過是假名如幻的妄相;佛的無盡莊嚴,也一樣的絕無少許法可取可得。所以,佛說的身相,即非有身相的實性。如取著假相爲佛,即不見如實空相,自也不能深見如來的所以爲如來了!

  須菩提但依身相的虛妄說,如來本此原理,又推進一層說:不但如來的身相是虛妄的,所有一切的法相,如山河大地器界相,凡外賢聖衆生相,有礙可壞的色相,明了分別的心相,這一切無不是依緣起滅,虛妄不實的。虛妄的還他虛妄,如不執妄相自性爲可見可得,即由諸相非相的無相門,契入法性空寂,徹見如來法身了!從緣起的虛诳妄取相看,千差萬別;從緣起本性如實空相看,卻是一味平等的。法性即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而無所不在,所以也不須于妄相外另覓法身,能見得諸相非相,即在在直見如來。所以古人說:「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般若道叁階:發心菩提重于願,伏心菩提重在行,明心菩提重在證。又,初是住菩提心,中是修悲濟行,後是悟如實義。初以般若扶大悲願,中以般若導六度行,後是般若現證。雖各有所重,而菩提願、悲濟行與性空見,實是不可離的。

  己二 衆生久行乃信

  庚一 問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離一切相的現見法性,非凡常的名言思度可測,真所謂「甚深極甚深,難通達極難通達」的。所以,須菩提爲末世衆生著想,勸學此甚深法門,而啓問如來:未來世中,衆生聽到這樣甚深的法門──言說章句,能有生起真實信心的沒有?

  實信,在聲聞法中,即證須陀洹,得四不壞信──四證淨;大乘在見道淨心地。這是般若相應的證信,非泛泛的信仰可比。由信順而信忍,由信忍而達到信智一如的證信。論到證信,佛世即難能可貴了!何況末世衆生的福薄根鈍呢?須菩提舉此一問,不但說明了能有信者,且說明了證信者的資格;而相似的信解,也知道應該如何了!

  庚二 答

  辛一 戒慧具足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

  般若法門雖極難信解,但自有利根障薄而智慧成就的衆生,能信以爲實。佛說:在如來滅後,後五百年歲時,多有大心衆生出世,能發心學菩薩行,嚴持戒行,廣習布施的利他福德,智慧深徹,于佛說的般若章句,能生起深切的信心,確信唯此般若法門,爲不二的解脫門,能如實悟入深義。從曆史上看:佛滅五百年後,迦膩色迦王治世的時代,大乘教法,廣大流行。般若經也說:「五百年後,般若經于北方作大佛事」。所以,深信此難信法門,確乎是有的。不過,要有「戒足」、「慧目」;如不持戒、不修福、不習禅慧,即不能于這甚深法門,得如實信了!

  辛二 久集善根

  【「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此人所以能信解悟入甚深法門,因爲在過去生中,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積集深厚的善根了!過去生中,多見佛,多聽法,常持戒,常修福,種得廣大的善根,這才今生能一聞大法,就淨信無疑,或一聞即悟得不壞淨信。在同一法會聽法,有的聽了即深嘗法味,有的聽了是無動于中;有的鑽研教義,觸處貫通,有的苦下功夫,還是一無所得;這…

《5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印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