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存在無非就是兩種東西,一是觀念,一是心態。觀念會製造心態,心態又會影響觀念的形成。
我們每天會面對很多問題,並對我們産生不同影響。那麼,同一件事是否會對每個人産生同樣的影響?顯然不是。因爲這種影響程度是取決于每個人對問題的看法,而不是事情本身。事實上,任何事都有無限的可能性。若能正確面對,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可以變成好事。所謂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
空性是佛教的最高理論,它告訴我們,每個有限的當下都是無限。我們之所以把它看做有限,和我們的認識有關,也和我們對它的設定有關。所以,關鍵就在于怎樣看待。若從主觀情緒出發,所見都是自身的設定,就會有得失,就會有對立,進而引發不良心行。反之,若能以智慧觀照一切,當下就能超然物外,化解一切的得失和對立。
生命的美容,就是認識到生命存在的不同層面,然後加以改變。色身的美是以健康爲基礎,心靈也是同樣。惟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使生命煥發光彩。那麼,哪些是健康的心理,哪些又是不健康的心理呢?從佛法觀點來看,智慧能帶來健康,而無知則是不健康的。
所謂無知,並不是通常所說的沒有知識。相信在座的都有自己的專業知識,有自己的處世能力。這裏所說的,是對人類根本問題的無知。比如我是誰?我從哪裏來?又去向何方?人爲什麼活著?命運到底是怎麼回事?或許有人會覺得,爲什麼要想這些問題?不想不也同樣可以過日子嗎?
事實上,這是人類永恒的問題,只要對人生有深度思考,必定需要面對,需要找到答案。從另一方面來說,所有煩惱都是由這些問題演化而來。我們每天都在關注自己,在意自己,覺得我在愛、我在恨、我在苦惱,把這些情緒當做生命的一部分。其實,這些情緒並不代表我,只是生命發展過程中衍生的心靈腫瘤。
沒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身體會發生病變。沒有正確的觀念和心態,內心就會煩惱叢生,郁積成病。在物質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心理疾病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蔓延,如抑郁、自閉、狂躁等。這些疾病不僅幹擾人們的正常生活,嚴重者,甚至會使人走上絕路,具有極強的殺傷力。據有關統計數據表明,抑郁症將在本世紀成爲威脅人類生命的第二大殺手。僅在中國,抑郁症患者已達叁千萬,而在全球範圍內,超過五億人正在遭受這一疾病的折磨。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
怎樣進行治療?這就必須從心開始,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我們要認識到,這些疾病並不是“我”,只是生命延續過程中産生的畸變。換言之,就是把疾病當做客體進行觀照,而不是在乎它,跟著它跑。那麼,不良情緒就會逐漸平息。佛教的禅修,正是起到這樣的作用。
如果把心比做舞臺,各種念頭就是其中的參演者,它們在臺上川流不息,交替登場。如果我們投入其中,每個角色登場時都去搖旗呐喊,就會在疲于奔命中耗盡一生。這不僅是對人身的極大浪費,更可怕的是,還會由此積累不良串習,影響未來生命。正確的態度,是不迎不拒,再喜歡的念頭也不追隨,再討厭的念頭也不拒絕。當心能夠穩定安住時,念頭就會因缺乏呼應而黯然退場。否則,我們往往會被起伏的念頭所左右,繼續注入心靈能量,使之增大廣大。每一次在乎,它的力量就隨之強化。大到一定程度,我們就難以控製局面了。
因爲無明,我們會把很多不是我的東西當做是我。人爲什麼會怕死?就是因爲把身體看做是我。自然地,就會害怕“我”隨著這個身體消失。如果知道色身只是生命延續中的一個暫住地,就不會對死亡那麼恐懼,那麼聞風喪膽了。
生命就像流水,眼前這個色身,只是其中呈現的一朵浪花。浪花雖時起時滅,流水卻在繼續。認識到這個道理,色身的生老病死就不會對我們構成心理傷害了,因爲那純粹是自己嚇唬自己。如果執著其中有我,才會貪戀不舍,痛苦也就在所難免。
我們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家庭、財富、事業、孩子,等等。之所以在意,都是因爲前面被冠以“我”的標簽。因爲有了這個設定,所以,“我”的家庭就比別人優越,“我”的財富就比別人重要,“我”的事業就比別人出色,“我”的孩子就比別人特殊。于是就會出現攀比,産生競爭。因爲這種自我的重要感和優越感,又會帶來自我的主宰欲,總想支配別人,這就使人生處處面臨沖突。
現代人內心躁動。這種浮躁之氣不僅影響到內心,當它表現出來時,還會影響到我們的外在氣質乃至相貌。一個人即使有無可挑剔的容貌,如果浮躁不安,也無法讓人産生美感。而一個容貌普通的人,如果內心甯靜,淡泊沈穩,也會散發出超然的氣質。有句話說,人是因爲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爲美麗而可愛,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我們要使生命變得美好,變得莊嚴,就要從身心兩方面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一,對事情看淡一點。所有煩惱都和我們的執著有關,我們在乎的事,才會對我們造成傷害。這種傷害程度又取決于我們的在乎程度。有一分在乎,就會有一分煩惱,會受到一分傷害。有十分在乎,就會産生十分煩惱,受到十分傷害。把我們附加在事物上的錯誤設定撤掉,就不會因執著帶來不必要的煩惱和傷害了。
其二,生活平靜而有規律,學會享受閑暇。我們總是習慣不停地忙著,一閑下來,立即就要聊天、上網、看電視。現在的人,甯願做些自己明知無聊的事,也不願靜靜地享受閑暇。事實上,他們也沒有能力享受閑暇。因爲這顆動蕩的心缺乏支撐,隨時都要尋找依靠。其實,我們的心是具足一切的,關鍵需要去體認。禅修就是幫助我們認識心的潛能,而不是一味向外尋求。
對人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具備正確觀念和良好心態。這樣才能從容面對世間種種變化,不爲順逆境界所動。進一步,還要發心利益大衆。這樣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有意義的人生。
《生命的美容》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