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提要
濟群法師著
一、本論的製造和傳譯
彌勒、唯識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經典記載頗多。在《上生兜率天經》稱彌勒誕生于波羅捺國卻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羅門家。《華嚴經、八法界品》以彌勒爲善財童子所參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識。大小乘經典共同認爲:彌勒將來繼承釋迦在娑婆世界成佛,現居兜內院,爲一生補處菩薩。根據《大唐西域記》卷七說:昔者如來在王舍城告諸比丘:當來之世,此瞻部洲,土地平正,人壽八萬歲,有婆羅門子慈氏者……當舍家成正覺,廣爲衆生叁會說法……度我遺法之徒,然後乃化同緣善友,是時慈氏菩薩聞佛此說,徒座而起白佛言:願我作彼慈氏世尊。如來告曰:如汝所言,當證此果。如上所說,皆汝教化之儀也。彌勒、梵言梅咀利耶的訛譯。梵言梅咀利耶,此翻慈氏。婆羅門十八姓之一。
彌勒說《瑜伽師地論》的過程。依《無著傳》記載:無著因不滿于所證的小乘空觀,入定上升兜率,從彌勒處學習大乘空觀,終于大悟,冰釋多年的疑窦。此後無著決心宏揚大乘。爲了取信于人,又請彌勒下降于印度阿逾陀國,演說《瑜伽師地論》,每夜開講,連續四個月。在講說時,唯無著可以見到菩薩,他人只能聽到聲音。由于彌勒的親自演說,瑜伽思想在印度很快地流傳開了。
關于彌勒的著作,漢地傳說有五部,除了《瑜伽師地論》外,還有《大乘莊嚴經論頌》、《辯中邊論頌》、《分別瑜伽論》、《金剛般若論》,其中以瑜伽師地論最爲重要。
《瑜伽師地論》是玄奘法師于貞觀二十一年(六四七)至二十二年(六四八)間,在東都弘福寺翻譯的。在玄奘以前翻譯此論的共有叁家:1、北京昙無忏,于公無四一四年到四二一年間,譯出《菩薩地持經》十卷,《菩薩戒本》一卷。
2、劉宗求那跋摩,于公元四叁一年,譯有《菩薩善戒經》九卷。
這二種譯本,都沒有出乎唐譯菩薩地的範圍。
3、梁真谛、于公元五五七年至五六九年間,譯有《決定藏論》叁卷,是唐譯五識身相應地、意地的異譯。
與奘譯相比,這幾種譯本,不但內容不完整,且文字也晦澀難讀。
二、內容提要
本論的組織,共有五分:
1、本地分,一卷至五十卷。
2、攝抉擇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
3、攝釋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
4、攝異門分,八十叁卷至八十四卷。
5、攝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卷。
五分的內容及其相互關系。歐陽竟無在《瑜伽師地論》說:雲何瑜伽五分耶?叁乘根本有十七地以爲宗要。攝文義盡曰本地分;釋地中不盡要義曰抉擇分;釋地中諸經說解儀則曰攝釋分;釋地中諸經名義別異曰異門分;釋地中叁藏衆要事義曰攝事分。初一是論,故稱地論;後四爲釋,釋不名地,攝故名分,曰瑜伽五分。
這是說:《瑜伽師地論》的五分,以本地分爲一論中心所在,其余四分只是本地分的補充說明。下面根據內容排列順序,依次提要如下。
(一)本地分,共有十七地。內容可以歸納爲境、行、果叁相。歐陽竟無認爲:境攝九地,五識及意曰境體,一切皆以識爲體故;尋伺叁地曰境相,上下粗細別故;等引及非,有心無心曰境用,定散隱顯別故。行攝六地,聞思修叁曰通行,叁慧修行被一切故;聲聞、緣覺、菩薩曰別行,隨機修法成自乘故。
果攝二地,有余,無余是曰通果,自性、無住別惟被大,此不诠別,惟普被放。
(見《瑜伽師地論敘》)
歐陽氏以境概括九地是什得商榷的。因爲在九地中:五識身相應地、竟地、有尋有伺等叁地,可以說是境體和境相;然而,叁摩四多地及非叁摩四多地,是辨別和修學禅定的差別,怎麼能說是境呢?因此,我覺得攝在行中較妥。
境攝七地:謂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等叁地、有心地、無心地。
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各從自性(各自體性)、所依(生起的依賴條件)、所緣的境界)、助伴(各各相應的心所)、作業(業用)五個方面。來辨別眼識、耳識、鼻識、身識、意識、未那識(恒行意)、阿賴耶識。其中意地包括了意識、末耶識、阿賴耶識,因爲它們都以意根爲生起的所依。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反應了初期的唯識思想。其理論持點地:一、諸識及心所各有自體,論中建立了八識五十叁所。二、以第七識爲恒行意,尚未提到末那一詞。叁、種子本有。四、一切色境雖由種子所生,但各有其相對的獨立自體,還沒有達到唯識爲體的程度。此外,是之二地還詳說有情生死,世界成壞,以及法相差別等問題。
有尋有伺等叁地,分爲五門敘說:
1、界施設建立:由數(叁界)、處(叁界處在)、有情量(有情身量低)、有情壽(壽命長短)、有情受用(苦樂、飲食、淫欲之受用)、生(叁種欲生及叁種樂生),自體(四種不同的所得自體),因緣果,八相組成。
2、相施設建立:由尋伺體性、行相、等起、差別、抉擇、流轉、七相組成。
3、如理作意施設建立:由如理作意相應尋伺依處、事、求、受用、正行、聲聞乘資糧方便、獨覺乘資糧方便、波羅密多引發方便,八相組成。
4、不如理作意施設建立:廣辯十六種外道的思想差別,是研究古代印度哲學的重要資料。
5、雜施設建立:此明叁種雜染: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
有心地和無心地:從五個方面辨別有心與無心的不同。
從叁摩四多地到菩薩地,這八地的內容是說明行法。
叁摩四多地:叁摩四多,漢譯等引。是指行者靜坐時遠離昏沈和掉舉所引發的勝定,並說明靜慮的種種差別、安心、作意、以及修習靜慮的注意事項及方法等。
非叁摩四多地:本論列舉十二種相說明了它的特征。
聞所成地:廣辯五明:一、內明處,二、醫方明處,叁、因明處,四聲明處,五、工業明處。五明概括了世出世間一切知識,作爲菩薩必須學習和精通,才能廣濟群生。
思所成地:如何如理思惟,觀察諸法。
修所成地:敘述修行的條件及所得的果實。由四處七支說明:
一、修處所:爲投生的處所及根身沒有缺陷。二、修因緣:包括說法、聞法及正確的發心動機。叁、修瑜伽:指出修習瑜伽種種能治所治法。四、修果:由修習瑜伽得世出世間定慧果實。
聲聞地:廣明聲聞種姓發心、修行、得果的一切。
獨覺地:由五相
說明:一、獨覺種姓,二、獨覺道(修行的法),叁、獨覺習(證果的方法),四、獨覺住(身心安住處),五、獨覺行(自利利他的行爲)。
菩薩地:廣明菩薩種姓發心、修行、得果的種種。論中用持、相、分、增上意樂、注生、攝受、地、行等十法予以概括說明。十法又歸納爲四處:初持瑜伽處:有《種姓》等十八品;第二隨法瑜伽處:有《相品》、《分品》、《增上意樂品》、《住品》、第叁持究竟瑜伽處:有《生品》、《攝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第四持次第瑜伽處:有《正發菩提心品》。
初持瑜伽處:說明菩薩的種姓(爲成就佛果的依因,在五種姓中最爲殊勝),菩薩的發心(發心的自性、行相、所緣、功德、最勝),菩薩應該具備的七種知識(自利、利他的途徑、世間出世間的真理,請佛菩薩的威力,成就有情的方法,自我圓成佛果的道路,無上佛果的妙境),菩薩的修學法門(六度、四攝、供養叁寶、親近善知識、修四無量、大乘叁十七菩提分法等種種利樂有情功德事)。
第二持法瑜伽處:《相品》:說明菩薩具備的五大特徵:一、哀愍,二、愛語,叁、勇猛,四、舒手惠施,五、能解甚深入理密意。
《處分品》:速證佛果的四種法門:一、善修事業(六度行門),二、方便善巧(于十二處具足方便善巧,能作自他義利),叁、饒益于他(依四攝法門),四、無倒回向(所修法門都能回向無上菩提)。
《增上意樂品》:菩薩對有情應有的態度:七相憐愍,十五種增上意樂,十事應知。
《住品》:菩薩發心行菩薩道的十二種住,及其特徵、修習的時間和所斷的惑障等。
第叁持究竟瑜伽處:《生品》:辨別菩薩受生的形式及動機有五種不同:一、爲除衆生災患而生,二、隨著有情種類受生,叁、所感殊勝正報生,四、所感殊勝依報生,五、最後生。
《攝受品》:攝受有情的六種方法。
《地品》:隨前十叁住建立七地:一、種姓地(種姓住),二、勝解行地(勝解行住),叁、淨勝意樂地(極歡喜住),四、行正行地(增上戒注增上心注叁種增上慧注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五、決定地(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六、決定行地(無礙解住),七、究竟住(最上成滿菩薩住、如來住)。上述七地反應了菩薩修行的七個過程。
《行品》:總括一切菩薩地的行門爲四種:一、十波羅密多行,二、菩提分法行,叁、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
《建立品》:敘述諸佛具有一百四十種不共法:謂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畏、叁念注叁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及一切種妙智等。同時說明諸佛感得一百四十不共法的因緣。
第四持次第瑜伽處:有《發正等菩提心品》,闡述菩薩修學次第。
果攝二地,有余依地和無余依地,論中各以叁相施設建立。
本地分十七地內容,到這裏已經介紹完了。十七地內容豐富,爲了便于讀者檢閱,現將本論目錄及卷數列表如下:(略)二、攝抉擇分;抉擇本地分的深隱要義。此分共有十六地(除緣覺地),十六地的名稱同本地分。下面依次提要: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卷五十一至五十七):在八識中,著重談了阿賴耶識,從八個方面證實阿賴耶識的實有:謂依止執受、最初生起、有明了性、有種子性、業用差別、身受差別、處無心定、命終時識。這八個方面,假如離開阿賴耶識,都無法成立。又以四相建立流轉:謂阿賴耶識的所緣境界,相應心所,與轉識的依賴關系,諸識的同時俱起;一相建立還滅:謂阿賴耶…
《《瑜伽師地論》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