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與淨土修學

  菩提心與淨土修學

  濟群法師訪談錄

  

  夢度:阿彌陀佛!法師您好,我們《淨土》編輯部的成員早就聽到法師的大名,這次聽說您到江西來弘法,非常歡喜。

  我們想圍繞“菩提心”來向法師請教一些問題,希望法師能夠慈悲開示。

  濟群法師(以下簡稱法師):近年來,我關注的重點主要是佛法修學的基礎的建設。菩提心教法,正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對于淨土宗,我不是很有研究。作爲漢傳佛教的一大宗派,淨土宗普及範圍極廣,幾乎家喻戶曉。但不容樂觀的是,淨土宗的信仰也存在不少問題,這是我們今後需要特別加以重視的。

  

  概說菩提心

  

  夢度:像我們一個普通的學佛人,從凡夫地怎麼樣能夠發起菩提心,然後怎麼樣護持這個菩提心,一直到成佛,這種次第您能不能簡單的給我們開示一下。

  法師:學佛,首先要對輪回苦、叁惡道苦有深刻認識,這是每個學佛者必須具備的認知。否則,學佛往往是停留于表面,無法深入。對于輪回及惡道苦的認識,是學佛的重要因緣,也是出離心生起的基礎。若是缺乏出離心,便很難舍棄對世俗的貪著,菩提心自然也就發不真切。

  發起出離心之後,有兩種導向,一是導向個人出離,一是導向菩提心。過去,我們往往將出離心和菩提心對立起來。事實上,兩者並不矛盾。當我們因輪回苦而生起出離心,同時想到六道一切衆生在輪回中受苦,本著對衆生的悲憫,希望帶領他們一起出離,這樣的心就是菩提心。

  發菩提心,首先要了知其心行特征。菩提心有利他、無限等特征。“利他”,即利益衆生;“無限”,是指它的作用範圍。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做過利他行,但我們的所緣極爲有限。因爲凡夫心非常狹隘,我們願意利益的,往往只是與自己有關的那些人。而發菩提心,則是要將利他心擴大到一切衆生,這才是關鍵所在。在修習菩提心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發願,發願利益一切衆生。之所以要不斷發願,是爲了不斷提醒自己,使這一願力得到鞏固。除了以觀修強化願力外,我們還要通過布施、持戒等菩薩行,來完成行菩提心。

  但我們要知道,無論是願菩提心還是行菩提心,都屬于世俗菩提心,能否進一步得到升華,離不開空性見的指引。若不能證得空性,了知諸法實相,菩提心將永遠停留于世俗菩提心,無法上升爲勝義菩提心。

  我們所熟悉的《金剛經》,也是關于菩提心的修學指南。經中,佛陀一方面不斷告訴我們去莊嚴國土、利益衆生、廣修布施,但同時又反複提醒我們通達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提醒我們要不住相,不住色聲香味觸法,還提醒我們以無所得的心來修一切善法,了知一切都是因緣假相,即不住于空也不住于有。不住于空,便不會偏空;不住于有,便不會落入凡夫心。所以說,具備空性見,正是提升菩提心的關鍵所在。

  

  爲什麼要發菩提心

  

  夢度:阿彌陀佛,謝謝法師,您把菩提心的教法簡單的系統的總括了一下。下面我們一步一步細致的討論菩提心這個問題。很多人都覺得發菩提心很難,因而産生退縮情緒。您覺得發菩提心是不是很難?難在哪裏? 

  法師:發起“我要利益衆生”這一念並不難。人的一生有無數願望,如“我要吃飯”或“我要買房子”等等。從某種意義而言,願菩提心的心行特征也是同樣,只是所緣改變了,變成了“我要成佛”,“我要利益一切衆生”。所以,無須將願菩提心想得太複雜,太高深,這是首先要了解的。

  當然,困難也是存在的。難就難在,這念心生起後,面對不同衆生和種種考驗時,能否將這念心落實爲具體行動。當我們在房間裏觀想“我要利益一切衆生”,是很容易做到的,因爲此時並不涉及具體的所緣對象。但在生活中,會有很多違緣和逆境,如果願心不堅固,就很難經受住現實的考驗考驗。

  另一個困難在于,使這念願心相續不斷。以前有句話,叫做“做一件好事容易,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發心也是同樣,發一念願菩提心不難,難的是發長遠心、堅固心,難的是盡未來際地保持這一發心。

  夢度:我給您舉個現實的例子,有些學佛人啊,在做回向的時候,“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的時候,他會下意識的想,我把功德的一半回向給衆生,一半留給自己,可見僅僅發個利益衆生的心也不容易。

  法師:這種情況,主要還是知見有問題,尚未認識到菩提心的利益。如果真正能認識到菩提心的利益,我想一定不會吝惜把功德回向給衆生,因爲那正是幫助你獲得無量無邊的功德,你會不願意嗎?

  

  夢度:法師,那您給我們講講,發起菩提心有什麼功德利益?

  法師:當我們真正生起“我要利益一切衆生”的這一願心時,功德已是無量無邊。須知,成佛正是靠這念心去成就,而非其他。成佛並不是成就外在的什麼,而在于心行的改變。當然,這念願心有深淺之別。如果菩提心發得純粹、准確、圓滿,按《華嚴》的見地,初發心即與叁世諸佛功德同等。換言之,我們發起的這一念心,和成佛所成就的心並不是兩個東西,那該有多大的功德?《菩提道次第論》也說到,一念願心發起時,已超過阿羅漢的功德。原因也在于,其心行特征和佛菩薩的心行特征是一致的。

  學佛的關鍵有二,一是舍凡夫心,一是成就佛菩薩品質。我們之所以是凡夫,原因就在于凡夫心,由此成就現有的凡夫品質、凡夫人格。佛菩薩之所以成爲佛菩薩,原因就在于圓滿了悲、智兩種品質。我們靠什麼走出凡夫心?成就佛菩薩的品質?都可以通過發菩提心來完成。因爲菩提心具有化解凡夫心的力量,同時,無上菩提也是來自菩提心的圓滿成就。所以,菩提心功德之大,實難以語言窮盡。

  

  夢度:現在有些聲聞乘人,包括我在內,覺得我們爲什麼要成佛啊?就做一個聲聞自己求得解脫多自在啊,成佛還要度化衆生,多累人啊,爲什麼要發菩提心呢?

  法師:我們的每種行爲,都取決于現有的心行基礎。從凡夫心行而言,往往覺得成佛、度衆生、行菩薩道很累、很麻煩。這並不奇怪,因爲我們的慈悲心、平等心力量還很弱。當我們還不習慣幫助他人時,哪怕做一點利他的事,都要和自身固有的習氣做鬥爭,就象逆水行舟,是艱辛而又容易退卻的。

  那麼,我們爲什麼要發菩提心,要利益衆生呢?或者說,爲什麼要找這個麻煩呢?從我們自身修行來說,一切衆生雖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必須通過發菩提心、行菩薩行才能圓滿開發這一生命寶藏。聲聞雖也證得空性,證得根本智,卻不是究竟徹底的圓滿。佛菩薩的品質有二,一是大悲,一是大智,兩者相輔相成。成就圓滿的智慧離不開大悲,而成就圓滿的大悲則離不開空性。二者本質是相同的,只是在顯現上有悲和智的不同作用。若是悲心不曾圓滿,便不能究竟證得空性。反之,若是不具備空性見,悲心也是有限的而狹隘的,因爲這種悲心是通過無明和自我呈現出來的。修習菩提心,正是幫助我們打破這種無明和自我。一旦沖破無明,證得空性,就能將這念慈悲心無限擴大,成爲力量巨大的相續。所以,利益衆生固然有些“麻煩”,但這種“麻煩”是來自我們自身的障礙。若不去努力克服,修行必然無法成就。

  若能成就佛菩薩那樣的大慈大悲,利益衆生就不再會覺得辛苦,覺得麻煩。因爲佛菩薩並不是有心去做,並不是有挂礙地、著相地做這一切,而是由悲心推動著,自發、自覺地利益衆生,永不疲厭。

  

  夢度:菩薩種姓的人在一些因緣的促動下可以生起菩提心,現在有些聲聞種姓的人,很難生起菩提心,那麼這個“跳躍”應該怎麼樣對治?

  法師:人確有不同種姓之分,但我們要知道,種姓也不是絕對的,而是在無盡生命相續中形成的。有些人悲心較弱,覺得自己斷煩惱、證涅槃即可,無心旁顧。佛世時,就有這類傾向個人解脫的定性聲聞,現在也大有人在。讓這部分人回小向大,當然有些困難。

  至于不定種姓者,可從兩方面多作思維。一方面,憶念六道中有無量衆生正在受苦,過去生,他們曾和我們互爲父母兄弟姐妹,我們如何忍心獨自出離,棄他們于苦難而不顧呢?多想想這些六親眷屬,能夠幫助我們激發慈悲心。另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若不利益衆生,不發菩提心,修行是不能圓滿的。事實上,如果我們只是想著自己解脫,我執都很難破除。那些總想著自己、特別在意自己的人,很容易産生煩惱,因爲我執是煩惱之源。而菩薩道的修行,正是在利益衆生的過程瓦解我法二執。若我們總想著別人,就沒有更多時間考慮自己,我執自然會逐漸淡化。以自我解脫爲目標的修行,固然可以通過戒、定、慧化解我執,但若方法不得當的話,總想著自己,正是修行的一大誤區。

  我們常常會聽到諸如此類的言論:自己尚未修好,怎能去度別人?這也是很多人不想利益他人的重要理由。乍聽似乎很有道理,其實卻似是而非。雖然我們目前的能力還有限,但不能因此連利他心都放棄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雖然我們暫時沒有能力說法度衆生,但仍有許多力所能及的事可做,可以創造各種幫助衆生學佛修行的善緣。須知,利益衆生正是最好的修行方式之一。

  

  如何使菩提心不退轉

  

  夢度:在我們念佛人的這個群體裏面,很多人是處于這種心態,我念佛念得很安心啊,自己求往生就好了,幹嘛還要花那麼多的時間去利益別人啊,這種想法很多的,所以我們感覺到菩提心的教法對很多念佛人是非常有意義和價值的,這也是我們到這兒來向法師請教菩提心問題的一個很主要的動機所在。

  再問一個問題,當這種菩提心已經發起來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樣去修行,讓這種菩提心相續而不退轉,請法師開示。

  法師:確實,有不少人覺得念佛即可,何必發心利他。這一想法有其特定的心行基礎,他們感覺自己是業障凡…

《菩提心與淨土修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慈善的精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