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心之道
濟群法師
問:1.《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師父們經常說要“安住其心”,又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我想知道,“無所住而生其心”和“製心一處”是否矛盾?到底應該住還是不住?
2.如何忘記過去曾受過的重大挫折?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傷害?
3.有種說法是,如果一直跟著心走,心指向哪兒,你就做什麼的話,會活得很真實。但現實中我們總有很多束縛,總有很多該做的事。有時就會矛盾,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但想做的卻是另一件事,那該怎麼辦?是一輩子做該做的事,還是一輩子隨性地做事?或者說,做兩件這個,再做兩件那個?
4.佛教中將“生氣”稱爲什麼?怎樣阻止這種情緒在內心蔓延,盡量不去生氣?
5.嫉妒心是一種什麼狀態?當別人嫉妒你時,該如何應對?
6.每天都會想些亂七八糟的事,如何才能使心平靜下來?
7.習氣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當習氣剛剛形成時,怎樣察覺、怎樣對治呢?
8.我總是做夢,請問法師做夢嗎?您如何克服做夢的心理?
9.現在社會誘惑很大。您是如何面對外在誘惑的?出家人消極嗎?
答:1.若能做到無所住,當然是最好。無所住,即沒有任何執著。但是,你現在能做得到嗎?事實上,生活中有許多表現得對什麼都不在乎的人,一旦在乎起來,可能比誰都在乎。人的心理很複雜,有些人對很多事情都很冷漠,很不在意。可一旦遇到感興趣的,就會特別執著。就像同樣的壓力下,受力面積越小,單位面積承受的壓強就越大。若把全部精力投放一個點上,必然深陷其中。我將這種狀態比做心靈的巨大陷阱。怎麼辦呢?我常告訴他們,暫時不妨多在乎一些人,多在乎一些事。也就是說,不要只挖一個陷阱,哪怕多挖一些,也比挖一個深不見底的要好,因爲那樣太難爬出來。所以說,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即使你現在覺得什麼都不在乎,也不要掉以輕心,以免不經意間落入比別人更深的陷阱。“應無所住”代表較高層次的用心。心的覺性本是無住的,並非通過後天修成。前面講過,心有兩個層面,一是相對的,一是絕對的;一是心的現象,一是心的本質。契入心的本質時,就具有“無所住”的功用。如此,任何東西無法沾染其上。因爲心的本質就是空性,任何情緒、塵勞都無法染汙它,就像雲彩不能染汙虛空一樣。
如果一時做不到心無所住,不妨先選擇一個健康而無副作用的對象“安住其心”。一旦具足相當的“止”力,再依正見修“觀”。隨著觀照力的增強,自然能做到心所無住。
2.忘卻痛苦的方法有二,一是培養正面情緒。情緒有負面和正面之分,哪種力量更強,就會將我們導入相應的心理軌道。所以,我們要壯大正面情緒的力量,就像以增加體質來對抗疾病幹擾那樣。一是面對它,想想是哪件事令我們痛苦。狹隘的心是無法承受傷害的,這就會形成巨大的心結。其實,真正傷害我們的,往往是自己的心結,而不是具體的某個人、某件事。許多人心中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結,一旦産生作用,我們馬上就被它抓住,一頭紮進痛苦中。現在,我們要從更高的角度來審視這些,將問題重新思考一遍,再思考一遍,一直思考到你覺得這其實沒什麼,然後把它放下。若能這樣,即使還不會馬上忘卻這件事,但它能造成的影響就微乎其微了。
當然,還有更高的辦法,就是當下解決。因爲心有製造煩惱的能力,也有當下解除煩惱的能力。一旦將這個能力調動起來,煩惱就像雪花落入燃燒的火爐,立刻會自動化解。這是比較高明的用心方法,多數人可能一時用不起來。
3.從佛教角度來說,做自己願意做的,未必是好事;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也未必是壞事。因爲人們願意做的,可能是吸毒,可能是打麻將,可能是暴力行爲。願意,代表著一種情緒,一種生命習慣,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若是健康的,生命素質能因此得到提升和淨化;若是不健康的,順其自然就會不斷墮落。
很多時候,有些事是我們不願去做的,但很有意義,做了對生命有所改善。但也有些我們不願做的事,做了也沒意義,卻又不得不做。比如很多人每天上班,身體不舒服還要去,根本沒有做不做的自由,是不是?
(問:就是說,當你沒自由時就接受它,有自由時就看情況選擇?)這就對了。不過也不是不加分析地接受,還是要作基本判斷:比如,這個工作是否屬于正命?如果不是,即使生活暫時會受到影響,也要馬上考慮換工作,否則受苦的還是自己。
4.生氣,在佛教中稱爲“嗔恨心”。通常,是對我們不願聽見、看見的人或事的反應。尤其是“自我”受到傷害後,我們往往條件反射般地現起這一煩惱。
阻止這種情緒的發生,主要是從平時開始預防。其關鍵,在于淡化自我,並設身處地多爲他人著想。同時,積極修習愛心、慈悲心,以此化解並消除嗔恨。
當嗔心生起時,則應學會觀照自己的心,而非順著這一心理慣性繼續。很多時候,事情剛發生時我們並沒有那麼生氣。但因爲不懂得及時製止,使之在心中不斷蔓延、壯大。事實上,這個嗔心正是我們自己培養起來的。所以,當我們面對逆境或受到傷害時,應以智慧觀照自己的心,而不是隨著嗔心跑。那樣的話,嗔心就會像星星之火般,順著風勢燃燒起來。
5.嫉妒心是一種什麼狀態,我想很多人都有體會。當我們看到別人成績比自己優秀,事業比自己輝煌,就會感到失落或不以爲然,進而甚至會去阻撓、傷害別人。因此,嫉妒也屬于嗔心的表現方式。
如果被別人嫉妒,有兩種應對方式。一是不去理會,這是比較消極的方式;一是對對方抱以同情,盡力給予幫助,以此化解嫉妒心,這是比較積極的方式。
6.平常的人,確實會有很多念頭,很多妄想,這也和我們的生活環境有關。我們每天要讀書,處理人際關系,做得很多,也想得很多。其中,想得最多的,一定是自己最在意的事。所以,要讓心平靜下來。首先要使它變得簡單一點。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生活及環境盡量簡單。那樣,對心的幹擾能相應減少。
二、培養淡泊的心態。如果對很多東西不去在意,心自然比較清淨。所有念頭都是因爲在意某件事引起的,否則,不論發生什麼,都如雁過長空,不留痕迹。
叁、以佛法智慧指導我們的心。對每天經曆的事,都以佛法智慧觀照。看完就把它放下,而不是進一步帶動情緒,這樣就能保持無所得的心,空空蕩蕩,自由自在。
四、有一個修行法門。每天以一定時間誦經、念佛或禅修。
五、生活必須有規律。
若能做到這幾點,心自然能比較穩定,比較清淨。
7.佛教所說的戒定慧,就是幫助我們改正習氣的具體方法。社會上,幫助吸毒者改正,是讓他們住進戒毒所;幫助犯罪者自新,則是請他們住進監獄中。其實,這些都是“戒”的方式。很多習氣的産生,往往和環境有關。到戒毒所或監獄,就是讓他們在一個特定的、不易引發習氣的環境中改造,使原有的錯誤需求逐漸萎縮。至于佛教所說的戒,則是對個體行爲的自律。通過對不良環境的遠離,達到自律、自治的效果。
持戒之後,須進一步修定。我們的心,之所以會被很多外在事物幹擾,會因誘惑而引發某些不良習氣,主要原因,就在于沒有定力,且本身就缺乏獨立性。修定,可以訓練心安住的能力。一旦具備相應力量,妄念就無法對心形成幹擾了,所謂“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而最重要的,則是開顯智慧。生命本具解脫煩惱的能力,欲令習氣斬草除根,關鍵是開發生命內在的無限能量。一旦這種能力得以開發,我們的心就會像虛空那樣廣闊無垠。如是,煩惱習氣就失去立足之地了。
8.如果平時妄想較多,晚上的夢往往也比較混亂。因爲做夢是意識的延續,在睡眠中,意識會繼續活動。而出現最頻繁的,多半是白天纏繞在我們腦海的那些影像,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我自己是很少做夢的,因爲平日就很少把事情擱在心裏。從修行角度來說,一方面,我們要積極擔當利益社會大衆的事;一方面,又要保持無所得的心。盡管忙于種種事務,但做過就放下,不讓那些事情在內心留下痕迹。這也是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必須培養的一種能力。如果不具備這一境界,做事會很辛苦,而且和世人忙于事業沒什麼本質區別。反之,雖然忙忙碌碌,但除了體力上的辛勞之外,不會再有精神上的負擔和得失。
9.生活在現實中,會面對不同誘惑。相對而言,出家人的幹擾比在家衆少一些。因爲寺院本身有較爲清淨的環境,但也不是真空,不是無菌病房。
當我們面對誘惑時,怎樣對待呢?其實,這還涉及到對“誘惑”的定義。通常所認爲的“誘惑”,是否對任何人都是“誘惑”呢?其實不然。在開示中,我講過關于需求的原理。每個人的需求不同,你需要的東西,才可能對你構成“誘惑”。而你不需要的,雖然能“誘惑”別人,卻不能“誘惑”你。
我經常會碰到有人問:你們不想吃肉嗎?想吃的話怎麼辦呢?之所以會提出這類問題,完全是站在他們自己的立場揣度。因爲他們覺得肉很好吃,身體很需要。但對于我來說,情況是什麼呢?如果我在外邊吃飯,遇到鍋洗得不幹淨,稍微有點葷油,或有些蔥蒜味,吃過馬上就會嘔吐。所以,對于這些我是避之惟恐不及,根本談不上被“誘惑”,更不需要抵製“誘惑”。
可見,誘惑並不是絕對的,關鍵在于我們有沒有相應的需求和貪著。同時還在于,我們能否以智慧進行審視。若能當下將很多東西看破、放下,它就無法對我們構成誘惑,構成心理障礙。
至于說到出家人是否消極的問題,其實消極與積極也是相對的。世人所說的消極,多半是以自己的人生追求及價值觀爲評判標准。比如他們熱衷于世間名利,便覺得那些熱衷此道的人是積極的,反之則是消極的。這是世人認爲出家人消極的主要原因。
我們要知道,出家人雖然不像世人那樣追名逐利,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追求。事實上,他們有著更高尚、更遠大的人生目標。他們所追求的,是開智慧、斷煩惱、證真理,乃至幫助天下所有衆生認識真理、走向解脫。這樣的人生,難道不是更積極的人生嗎?
《調心之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