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只有一種選擇。其實,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不喜歡結婚,甯願做單身貴族。人不是非要結婚,非要千篇一律地上學工作、結婚生子,最後退休養老,每天無聊地打打麻將,稀裏糊塗地離開世界。願意這樣過的人,當然可以這麼過,但不願意這樣過的人,應該有選擇的自由。
我覺得,文明社會的最大特征,就是懂得尊重別人的選擇。在封建社會,父母之命就是一切。問題是,若他們的意見是錯誤的,是否有必要用自己一生的幸福來協助他們完成這個錯誤?若父母不考慮兒女的自身需求,只要他們絕對順從才能滿意的話,那是一種狹隘、畸形的愛。
至于這位母親因此改變信仰,足見其信仰之膚淺。其實對很多人來說,根本不了解佛法的大智慧,覺得信佛教和信基督沒什麼區別,那種所謂的信,只是泛泛的迷信、盲信。因爲他們只想得到暫時的依賴和安全感,對人生沒什麼深入思考。這種需求,是一般宗教都可以滿足的。對于這樣的人,其實信什麼宗教都一樣。當然,真正要開智慧、了生死,真正要明心見性、安頓身心,那就非得學佛、修行不可。
16.建立佛化家庭,需要注意的主要有叁點:一方面,是以佛法觀念指導整個生活。《善生經》中,佛陀就爲我們講述了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的種種事項,從而使夫妻雙方、兄弟姐妹、六親眷屬之間和諧相處,同時還要培養慈悲心,善待一切人。一方面,是按照戒律的標准生活。從事的職業一定要正當,堅決杜絕法律和戒律不允許的行爲。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始終保持超然的心態,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17.不妄語,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如果別人覺得你整天在說假話,和你在一起就沒有安全感。修行的終極目標,是將我們導向真實,而妄語卻是在種虛妄之因。我們都是活在自己的內心,而非客觀世界中。所以,想法、情緒、欲望就決定了我們的生命品質。衆生被無明所惑,積累了太多的情緒和疑惑,就需要發泄,需要說出來。對于這種需要,一般人往往是不能自主的。
我覺得,人的內心就像一個裝著各種動物的動物園,而我們就是給動物投食的人。投放口味不同的食物,會有相應的動物跳出來活動。若是生命不經過有效管理,就會陷在這一大堆混亂中不能自拔。雖然你會有很多想法,覺得“我就這麼想的,我就喜歡這樣”,其實還是在習慣中身不由己。比如你抽煙,似乎是因爲自己喜歡,可馬上不抽能做到嗎?你討厭一個人,似乎是主動的選擇,但能夠立刻就不討厭他嗎?如果我們有自主權,應該有決定的能力,有立刻改變自己言行和想法的能力。事實上,戒煙或改變看法都需要一個過程,才能逐步培養起對這件事的自主能力。修行,關鍵是培養生命的自主能力,使任何情緒無法左右我們。
同時,我們還要對每個人本著理解的態度,這也是修習慈悲的前提。不要總是站在自己的主觀立場覺得應該怎樣,然後以此衡量一切。發泄或牢騷,是某些心理活動的必然結果,都是正常的。按照佛教觀點,世間沒有好人或壞人之分。我給它的定義,是健康和不健康的人。如果我們能這樣看待並理解每個人,理解每個人所以需要發泄的真正原因,將會有更多的慈悲心,也能給他人更有愛心的實際幫助,而不只是看不慣他人的行爲。
18.今天的社會,尚未建立非常有序的市場競爭機製,做好企業確實不易。我經常感慨,現在很多人因爲做事把心做壞了。面對惡性競爭,企業不這樣做就面臨生存問題,這樣做又內心不安,確實處于兩難境地。
前面說過,每個人的做事方式是由價值觀決定的。過去,我們衡量一個行爲成功與否,更多是從客觀結果來考核,考核投資獲得多少回報,比賽取得什麼成績。比如開公司,幾十年後,積累了相應的財富和管理經驗。又如打籃球,人們重視的結果,不外乎比賽取得良好成績或是技術得到全面提高。除此而外,還有項重要投資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心的參與。我們做每件事都有心的參與,相應的,每件事都會有兩種結果,一是客觀結果,一是心行結果。也就是說,我們以什麼心做事,最後會強化或成就某種心態。若以不良心態做事,就在強化負面心態,最後事情做成了,心卻做壞了,這是現代社會的普遍問題。
很多人事業有成,卻感受不到人生快樂,這樣的成就有什麼意義呢?所以要學會算帳。社會上精明的人雖然多,包括在座的,很多是社會精英。但從佛法眼光來看,若不能看破輪回的虛幻假相,而是沈迷其中,把暫時當做永久,忽略生命的真正意義。不管多麼聰明,其實都是傻瓜。因爲你所追求的只是虛幻的泡沫,其意義甚至不足幾十年。當你離開世界時,這些成就都和你了不相幹,于了生脫死更是一無用處。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事業成就越大,死時可能更痛苦,因爲實在是舍不得,實在是放不下。相反,流浪漢臨終時可能還自在些。
所以,如果我們能從較高的角度審視人生價值,就能看清什麼是輕,什麼是重,就懂得怎麼去做了,抉擇時也就不會茫然,不會患得患失了。作爲佛弟子,我們應該知道,以偷稅漏稅來獲取更大的利潤,是否是屬于正當行爲。如果一個企業必須通過偷稅漏稅才能經營下去,那麼,這個企業似乎沒有存在的必要。
《佛法在世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