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在世间
济群法师
问:1.成佛和为百姓谋福利,什么功德更大?
2.佛陀一生都在说法,并没有为民众解决衣食问题,这两种功德有没有区别?
3.资助“希望工程”和把钱放在功德箱里有何区别?
4.佛教对发展社会经济有什么作用?
5.如何看待网络弘法和网络学佛?
6.佛教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7.成佛的目的是什么?
8.学佛是自我安慰吗?和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相比如何?
9.为什么现在是末法时代?
10.以慈悲心帮助处于困境的人,但其中有不劳而获者,岂不是滋长他们的贪心吗?
11.法师说要尽量去除欲望。但我认为去除欲望后,社会就无法进步了。
12.请问佛教徒为什么要放弃家庭、亲人出家?似乎太没人情味了。
13.佛教也提倡孝道。对出家人来说,怎样实践孝道?
14.我有个朋友,母亲信佛多年,他受母亲影响而学佛修行,并因此不愿结婚,现在三十多了。母亲逼着他去见对象,他见了就不愿意,觉得没有共同语言。但母亲说,如果你不结婚,我就改信基督教。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我没有感觉,无法结婚。现在,他母亲改信了基督教。从佛法的角度,怎样圆融地处理这类事?
15.建立佛化家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6.上次受八关斋戒后,师父说不能妄语,最好禁语。我就反省自己,再观察其他人,发现大家说的话更多,且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废话。我最近几天观察大家交流,也不外乎是情绪的宣泄。应该怎样看待?
17.我发现,企业行为和佛法有很多矛盾。经商要有两个重要素质,一是形势导向,不断确定目标;二是以各种手段达到目标,那必然要伤害他人、巧取豪夺等。我自己有亲身体会,三个企业都偷税漏税,否则就活不下去。如何用佛法指导我们不那么罪恶地经营企业?
答:1.成佛,正是建立在利益众生的基础上。只有利益众生,才能积累成佛的福德资粮。《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还告诉我们:“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由此可见,成佛和利益众生完全是一致的。
2.佛陀度化众生的本身,就是一种利益社会的福利事业。在生活的不同阶段,我们会有不同层面的需要。对衣食无着的人来说,吃饱穿暖是最重要的;对流落街头的人来说,遮风避雨的小屋是最重要的;对孩子来说,可能觉得一件新衣、一根冰棍就很重要了。从宏观上看,从人生的究竟幸福来说,能够开发智慧、认识真理、彻底断除烦恼,的确比一片面包、一件新衣更重要。不过,对于没有面包的人而言,先给他一片面包再晓以佛法之理,效果自然会更好。
3.当然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放在功德箱里,一个是资助“希望工程”,本身就是区别。至于功德大小,又是如何判断的呢?首先,取决于所供养的对象,他的德行越高,供养所得功德就越大。就像种田,在肥沃或贫瘠的土地播种,收获自然是不同的。若在沙漠耕种,甚至可能颗粒无收。其次,功德还和发心有关。佛经记载,佛陀在世时,很多人点灯供养佛。有个贫苦乞丐看到,也用全部乞讨所得在佛前供上一盏灯。天亮时,所有灯都熄灭了,惟有这盏灯还长明不熄。阿难尊者看到后就请问佛陀,佛陀告诉他:因为他在点灯时发了很大的愿心,愿以这盏灯的功德让世间一切穷苦人摆脱痛苦黑暗。所以,这盏灯大风吹不灭,大海浇不灭。可见,功德大小不在于财物多少,而在于心量有多大。《金刚经》也告诉我们:“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如果我们能够不住相、无所求地布施,所得利益将如虚空般无穷无尽,不可思量。
4.这些例子是不是有些片面呢?泰国是亚洲四小龙,经济不能说是落后。除此而外,韩国是佛教国家,日本是佛教国家,新加坡是佛教国家,台湾是佛教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很发达,应当全面地看待问题。
5.至于佛教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我们要知道,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来说,不仅要提高物质文明,更要建设精神文明。否则,社会发展就可能失衡。积极弘扬佛法,将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如果民众都能具备健全的道德规范,经济发展才不会走向片面、盲目的极端。
6.网络弘法只是采取的方式不同,但面对的众生和问题还是一样的。今天,网络使我们看到了很多难得一见的珍贵法宝,也可以听到不同法师、不同宗派乃至不同语系佛教的开示,这种便利都是过去无法想象的。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网络提供的资讯太多,许多人热衷于在网络到处闲逛、攀缘、论战。虽然看得很多,花的时间也很多,真正落实到生命实处的几乎等于零,甚至造作不少口业,殊为遗憾。若不能亲近善知识并选择一个法门深入修学,网络提供的方便,很可能会给学佛带来负面影响。
7.佛教是人本的。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就是立足于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在今天,佛教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其实,只要三宝还住世,寺院还存在,即使暂时不能为社会做点具体工作,至少可为大众提供一个精神家园。我们在外忙忙碌碌,有机会到寺院放松一下,使心灵得到休憩和调整,是很有必要的。
现代社会贫富悬殊,不少人连基本生存都无法保障。如何使社会财富得到合理分配?如何使那些有钱人像佛菩萨一样慈悲众生?完全通过政府力量行使这些职责,目前还有一定困难。而宗教团体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僧尼是独身,没有家庭拖累,不必为个人所需奔忙,可以更投入地从事慈善事业。如台湾证严法师创办的“慈济功德会”,在全球拥有四百多万会员,无论是赈灾扶贫还是发展医疗事业,都做了大量工作。
佛教对社会道德的重建,也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离不开宗教内涵,道德更是以宗教为基石。因为宗教使人心存敬畏,并强调因果观念,能有效约束我们的行为。否则,人们就会抱着侥幸心理犯罪,使社会失去基本制约。法律虽能解决部分问题,但还取决于执法力度等因素。即使法律能将罪犯绳之以法,但破坏已然构成。宗教道德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却是防患于未然,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外,对于心灵健康、环境保护、家庭情感等问题,佛法中都有丰富的指导内容。长期以来,我也一直在从事人生佛教的弘扬,在各地作过很多相关讲座,有《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佛教的财富观》、《心灵环保》等书籍出版流通。我觉得,佛法对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着独特的解决之道,对改善社会人心具有积极的意义。
8.成佛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度化众生,所谓“为利有情愿成佛”。唯有成佛之后,才更有能力广泛利益一切众生。
9.学习佛法,是要我们直面生命现实,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面对烦恼,积极以智慧去化解,并不是寻找自我安慰,更不是自欺欺人,这和阿Q精神截然不同。另外,佛法教导我们从更高的角度透视世间,从根本上断除烦恼产生之因,更不同于阿Q的无可奈何。
10.末法时代,和众生共业有关。佛教界的现象,也是社会现象的折射。而社会现象又来自众生的共业。有什么样的共业,就会感得什么样的佛教界。教界弘扬怎样的佛法,乃至缺乏如法的僧团,都和众生的共业有关。
世间是缘起的,一切皆息息相关。正因为世间是缘起的,也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我们大家要共同发心弘扬佛法,发心利益众生,发心造福社会。
11.我们要以慈悲心帮助他人,同时还要以智慧进行抉择。比如修习布施,前提是我们的行为要对众生真正有利,而不是在解决他们暂时困难的同时,使之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所以,要选择对他们最有利的方式行布施,既使他们获得暂时安乐,也使他们获得长久利益。
12.进步的意义是什么?现代社会只考虑进步,却从不考虑进步的意义是什么。难道进步就是发展经济吗?社会全面、健康的发展才是进步,而不是某方面的片面发展,否则一定是畸形的。如今,片面发展已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环境危机、道德危机等等。虽然物质繁荣了,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极为贫乏,幸福感不升反降。所以,我们要进步,更要健康的进步。
13.出家是否没有人情味呢?有句话是:“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菩提心教法要求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心系众生。可见,学佛不是无情而是多情,是对一切众生的真情大爱。
但在修行过程中,必须舍弃凡夫心。而家庭和感情,正是凡夫心建立的基础。如果我们不舍弃这些执著,就很难舍弃凡夫心,很难从生命的局限中解脱出来,将小爱升华到大爱。只有摆脱狭隘的人情味,才能将有限的悲悯之心扩展到大慈大悲。否则,我们往往只会想着身边的家庭、亲人,很难将同样的爱扩展开去,对天下苍生产生无限的关爱和慈悲。
14.孝道有各种表现形式。出家人行孝的方式,主要是以修行、以引导父母学佛来报答养育之恩。若父母确有生活困难,戒律也允许出家人供养父母,甚至可以接到寺庙或附近居住。世人所以觉得出家人不孝,多是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影响。这代表儒家传宗接代的观念,但它就是唯一正确的标准吗?事实上,若不是这一观念误导,中国的人口数量及男女比例会更正常些。
至于对父母的报答,其实有许多出家人做得并不比在家人差。当今社会,真正有孝心的并不是很多。而出家人因为学佛修行,往往更有感恩心,更能体会父母的恩情,更懂得知恩报恩。
15.结婚和不结婚,代表着不同的个人意愿或需要。有的人需要结婚,有的人不需要结婚,不…
《佛法在世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