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在世間
濟群法師
問:1.成佛和爲百姓謀福利,什麼功德更大?
2.佛陀一生都在說法,並沒有爲民衆解決衣食問題,這兩種功德有沒有區別?
3.資助“希望工程”和把錢放在功德箱裏有何區別?
4.佛教對發展社會經濟有什麼作用?
5.如何看待網絡弘法和網絡學佛?
6.佛教對當今社會有什麼積極意義?
7.成佛的目的是什麼?
8.學佛是自我安慰嗎?和魯迅筆下的阿Q精神相比如何?
9.爲什麼現在是末法時代?
10.以慈悲心幫助處于困境的人,但其中有不勞而獲者,豈不是滋長他們的貪心嗎?
11.法師說要盡量去除欲望。但我認爲去除欲望後,社會就無法進步了。
12.請問佛教徒爲什麼要放棄家庭、親人出家?似乎太沒人情味了。
13.佛教也提倡孝道。對出家人來說,怎樣實踐孝道?
14.我有個朋友,母親信佛多年,他受母親影響而學佛修行,並因此不願結婚,現在叁十多了。母親逼著他去見對象,他見了就不願意,覺得沒有共同語言。但母親說,如果你不結婚,我就改信基督教。他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我沒有感覺,無法結婚。現在,他母親改信了基督教。從佛法的角度,怎樣圓融地處理這類事?
15.建立佛化家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6.上次受八關齋戒後,師父說不能妄語,最好禁語。我就反省自己,再觀察其他人,發現大家說的話更多,且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廢話。我最近幾天觀察大家交流,也不外乎是情緒的宣泄。應該怎樣看待?
17.我發現,企業行爲和佛法有很多矛盾。經商要有兩個重要素質,一是形勢導向,不斷確定目標;二是以各種手段達到目標,那必然要傷害他人、巧取豪奪等。我自己有親身體會,叁個企業都偷稅漏稅,否則就活不下去。如何用佛法指導我們不那麼罪惡地經營企業?
答:1.成佛,正是建立在利益衆生的基礎上。只有利益衆生,才能積累成佛的福德資糧。《普賢行願品》告訴我們:“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還告訴我們:“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由此可見,成佛和利益衆生完全是一致的。
2.佛陀度化衆生的本身,就是一種利益社會的福利事業。在生活的不同階段,我們會有不同層面的需要。對衣食無著的人來說,吃飽穿暖是最重要的;對流落街頭的人來說,遮風避雨的小屋是最重要的;對孩子來說,可能覺得一件新衣、一根冰棍就很重要了。從宏觀上看,從人生的究竟幸福來說,能夠開發智慧、認識真理、徹底斷除煩惱,的確比一片面包、一件新衣更重要。不過,對于沒有面包的人而言,先給他一片面包再曉以佛法之理,效果自然會更好。
3.當然是有區別的,一個是放在功德箱裏,一個是資助“希望工程”,本身就是區別。至于功德大小,又是如何判斷的呢?首先,取決于所供養的對象,他的德行越高,供養所得功德就越大。就像種田,在肥沃或貧瘠的土地播種,收獲自然是不同的。若在沙漠耕種,甚至可能顆粒無收。其次,功德還和發心有關。佛經記載,佛陀在世時,很多人點燈供養佛。有個貧苦乞丐看到,也用全部乞討所得在佛前供上一盞燈。天亮時,所有燈都熄滅了,惟有這盞燈還長明不熄。阿難尊者看到後就請問佛陀,佛陀告訴他:因爲他在點燈時發了很大的願心,願以這盞燈的功德讓世間一切窮苦人擺脫痛苦黑暗。所以,這盞燈大風吹不滅,大海澆不滅。可見,功德大小不在于財物多少,而在于心量有多大。《金剛經》也告訴我們:“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如果我們能夠不住相、無所求地布施,所得利益將如虛空般無窮無盡,不可思量。
4.這些例子是不是有些片面呢?泰國是亞洲四小龍,經濟不能說是落後。除此而外,韓國是佛教國家,日本是佛教國家,新加坡是佛教國家,臺灣是佛教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都很發達,應當全面地看待問題。
5.至于佛教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我們要知道,對社會的健康發展來說,不僅要提高物質文明,更要建設精神文明。否則,社會發展就可能失衡。積極弘揚佛法,將有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如果民衆都能具備健全的道德規範,經濟發展才不會走向片面、盲目的極端。
6.網絡弘法只是采取的方式不同,但面對的衆生和問題還是一樣的。今天,網絡使我們看到了很多難得一見的珍貴法寶,也可以聽到不同法師、不同宗派乃至不同語系佛教的開示,這種便利都是過去無法想象的。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因爲網絡提供的資訊太多,許多人熱衷于在網絡到處閑逛、攀緣、論戰。雖然看得很多,花的時間也很多,真正落實到生命實處的幾乎等于零,甚至造作不少口業,殊爲遺憾。若不能親近善知識並選擇一個法門深入修學,網絡提供的方便,很可能會給學佛帶來負面影響。
7.佛教是人本的。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就是立足于對現實人生的關懷。在今天,佛教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其實,只要叁寶還住世,寺院還存在,即使暫時不能爲社會做點具體工作,至少可爲大衆提供一個精神家園。我們在外忙忙碌碌,有機會到寺院放松一下,使心靈得到休憩和調整,是很有必要的。
現代社會貧富懸殊,不少人連基本生存都無法保障。如何使社會財富得到合理分配?如何使那些有錢人像佛菩薩一樣慈悲衆生?完全通過政府力量行使這些職責,目前還有一定困難。而宗教團體在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僧尼是獨身,沒有家庭拖累,不必爲個人所需奔忙,可以更投入地從事慈善事業。如臺灣證嚴法師創辦的“慈濟功德會”,在全球擁有四百多萬會員,無論是赈災扶貧還是發展醫療事業,都做了大量工作。
佛教對社會道德的重建,也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離不開宗教內涵,道德更是以宗教爲基石。因爲宗教使人心存敬畏,並強調因果觀念,能有效約束我們的行爲。否則,人們就會抱著僥幸心理犯罪,使社會失去基本製約。法律雖能解決部分問題,但還取決于執法力度等因素。即使法律能將罪犯繩之以法,但破壞已然構成。宗教道德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卻是防患于未然,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此外,對于心靈健康、環境保護、家庭情感等問題,佛法中都有豐富的指導內容。長期以來,我也一直在從事人生佛教的弘揚,在各地作過很多相關講座,有《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佛教的財富觀》、《心靈環保》等書籍出版流通。我覺得,佛法對社會存在的諸多問題有著獨特的解決之道,對改善社會人心具有積極的意義。
8.成佛的目的,只是爲了更好地度化衆生,所謂“爲利有情願成佛”。唯有成佛之後,才更有能力廣泛利益一切衆生。
9.學習佛法,是要我們直面生命現實,樹立明確的人生目標。面對煩惱,積極以智慧去化解,並不是尋找自我安慰,更不是自欺欺人,這和阿Q精神截然不同。另外,佛法教導我們從更高的角度透視世間,從根本上斷除煩惱産生之因,更不同于阿Q的無可奈何。
10.末法時代,和衆生共業有關。佛教界的現象,也是社會現象的折射。而社會現象又來自衆生的共業。有什麼樣的共業,就會感得什麼樣的佛教界。教界弘揚怎樣的佛法,乃至缺乏如法的僧團,都和衆生的共業有關。
世間是緣起的,一切皆息息相關。正因爲世間是緣起的,也是可以改變的。所以我們大家要共同發心弘揚佛法,發心利益衆生,發心造福社會。
11.我們要以慈悲心幫助他人,同時還要以智慧進行抉擇。比如修習布施,前提是我們的行爲要對衆生真正有利,而不是在解決他們暫時困難的同時,使之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所以,要選擇對他們最有利的方式行布施,既使他們獲得暫時安樂,也使他們獲得長久利益。
12.進步的意義是什麼?現代社會只考慮進步,卻從不考慮進步的意義是什麼。難道進步就是發展經濟嗎?社會全面、健康的發展才是進步,而不是某方面的片面發展,否則一定是畸形的。如今,片面發展已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如環境危機、道德危機等等。雖然物質繁榮了,但人們的精神世界卻極爲貧乏,幸福感不升反降。所以,我們要進步,更要健康的進步。
13.出家是否沒有人情味呢?有句話是:“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菩提心教法要求我們,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心系衆生。可見,學佛不是無情而是多情,是對一切衆生的真情大愛。
但在修行過程中,必須舍棄凡夫心。而家庭和感情,正是凡夫心建立的基礎。如果我們不舍棄這些執著,就很難舍棄凡夫心,很難從生命的局限中解脫出來,將小愛升華到大愛。只有擺脫狹隘的人情味,才能將有限的悲憫之心擴展到大慈大悲。否則,我們往往只會想著身邊的家庭、親人,很難將同樣的愛擴展開去,對天下蒼生産生無限的關愛和慈悲。
14.孝道有各種表現形式。出家人行孝的方式,主要是以修行、以引導父母學佛來報答養育之恩。若父母確有生活困難,戒律也允許出家人供養父母,甚至可以接到寺廟或附近居住。世人所以覺得出家人不孝,多是受“不孝有叁,無後爲大”的觀念影響。這代表儒家傳宗接代的觀念,但它就是唯一正確的標准嗎?事實上,若不是這一觀念誤導,中國的人口數量及男女比例會更正常些。
至于對父母的報答,其實有許多出家人做得並不比在家人差。當今社會,真正有孝心的並不是很多。而出家人因爲學佛修行,往往更有感恩心,更能體會父母的恩情,更懂得知恩報恩。
15.結婚和不結婚,代表著不同的個人意願或需要。有的人需要結婚,有的人不需要結婚,不…
《佛法在世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