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平等的問題

  關于平等的問題

  濟群法師

   問:1.衆生平等和愛國主義是否矛盾

   2.佛教如何看待婦女?是否提倡男女平等?如何理解對女身的厭離?

   3.在《善生經》中,妻子要對丈夫先起後坐,先意承旨。如果我是封建時代的婦女,只負責家務,那沒意見。但現在我要承受比丈夫更重的社會壓力,一邊要工作,一邊要把家照顧好。那麼,怎樣理解這種平等呢?

   4.比丘和比丘尼所持戒條數量有別,是否體現性別的不平等?

  

  答:1.不久前,我去了歐洲,國外很多人都開始認識到民族主義有其狹隘性,不利于世界的和平統一。如種族間日益嚴重的沖突,就是因爲這些觀念造成的。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我們應該打破一些傳統觀念,以更開放的心態看待世界,以更廣闊的胸懷關愛人類。

  2.佛教雖然提倡衆生平等,但並不否定事相的差別。在佛教中,聲聞乘偏向事相差別,強調男女衆的尊卑有序;大乘則重視理體的平等,反對于男女相分別高低。 那麼,如何理解對女身的厭離呢?如果我們不執著女身的相,也就無所謂厭離。其實,佛教並未要求我們厭離女身,尤其在大乘經典中,覺得男女本身就是假相。《維摩經》記載,舍利弗尊者去探望維摩诘,見天女散花而心中不悅,維摩诘居士就介紹說:這位天女是菩薩再來,非同尋常。舍利弗就問天女:你修行這麼長時間,怎麼不轉成男身呢?天女就以神力將舍利弗變爲天女,責問其爲何不轉成男身。然後,天女又告訴他說:諸法是無相的,只要不執著女相,就沒有尊卑分別。

  3.一切生命有相同的層面,換言之,六道衆生和十方諸佛在某個層面是相同的,區別只在于迷悟與緣起的顯現。佛法的緣起論說明,世間一切都是因緣顯現,沒有固定不變的特質。所以,男衆、女衆,有地位、沒地位等,只是緣起的假相。

  當佛教作爲一種社會現象出現時,必須順應社會環境、風俗等方面,這就需要有相應的製度。而進入更高層面的修行,又要超越這些外相,否則就無法提高。但完全否定這些外相,佛法在世間也不能健康發展。這就是真俗二谛,即事物的兩面性,需要辨證看待。我不收女弟子,主要是指出家衆。至于男衆,就有條件爲他們提供較好的修學環境。

  在當今社會,女性所能發揮的社會作用並不比男性差。在臺灣教界,就有一大批非常出色的出家女衆,且人數遠遠超過男衆,比例高達八比一。而在大陸教界,目前基本是男衆的天下。所以,佛教界將來確實有必要爲女衆創造更多的修學條件,使她們在佛法弘揚上發揮積極作用。

  至于《善生經》,你剛才只說到妻子對丈夫的義務。其實,《善生經》對相關問題的闡述是相互的,既說到妻子對丈夫的義務,也談到丈夫對妻子的義務,我覺得還是比較平等的。當然,《善生經》有其時代背景,因爲佛陀說法是對機而說。當時,婦女因爲不外出工作而承擔更多的家務。如今時代不同了,也可根據具體情況相互協調。

  4.佛陀製戒當初,並未開始就給男衆製定250條、給女衆製定348條。佛陀所製的每條戒,都是有針對性的,是有人犯罪後才根據具體問題製定的。女衆自身存在問題較多,因此,針對女衆製定的戒律也相應多一些,並非佛陀對待男女的不平等。

  

✿ 继续阅读 ▪ 佛法在世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