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乞食有多義。略言之,降伏我慢故,不貪口味故。(這家布施甜,他家或布施鹹,故名加沙味。)專心修道故,(以上就出家邊說。)令見者生慚愧心故。出家本爲度衆生。欲度衆生,須先斷惑。斷惑必須苦行。使一般人見之而生慚愧。曰:以度衆生故,而自苦如此,我輩乃如是之貪口腹圖安逸乎。庶幾道心增長,俗念減少。則乞食之有益于衆生也大矣。豈但令人布施,種福田而已。故乞食便是出家人修極大之福。古德因慮信心不多,必遭毀謗,不得已置田自種,已違佛製,已極痛心。安可如今人所言,更要比丘兼營他業,則又奚必出家爲。破壞佛法,大大不可。欲佛法大興,非行乞食製不可。如曰東方不可行,今日不能行,則暹羅至今猶遵佛製而行,安見今日東方不可行哉。但須信心者多,然後能行耳。敷座而坐,將以入定也。照規坐前尚有經行。今不言者。示用功要緊,不可片刻偷安之意。
說此大經,而發起于日用尋常之事,殊爲奇特。故善現啓口便歎希有。然奇特實無異尋常,故善現繼之而曰:善護念,善付囑也。可見此文,關系全經,理極幽微而親切。若草草看過,豈不辜負。今開十重,略明其義。前四重,約法以明。後六重,約教化以明。
(一)示現著衣乞食,奔走塵勞,俨同凡夫者,佛不住佛相也。即是顯示佛之無我相。全經宗旨,在于破我。今示現無我,不說一字。亦即示佛之無法相也。雖不說一字,而實示以無我法。又所以示佛之亦無非法相也。叁空之理,徹底全彰矣。此之謂善付囑。
(二)如上所明,是大智也。修菩薩行,必應悲智具足。故詳談時,啓口便令應度所有一切衆生。而今之示同凡夫者,四攝中之同事攝也。乃我世尊大慈大悲,不舍衆生,而本身作則,爲諸菩薩摩诃薩作榜樣耳。此之謂善護念。綜而觀之,以大智而行大悲,空而不空也。因大悲而顯大智,有而不有也。空而不空,謂之妙有。有而不有,乃是真空。豈非即空即假,即假即空,二谛觀融,宛然中道之第一義谛乎。是則于尋常日用間,已將理顯叁空,觀融二谛之全經要旨,合盤托出矣。此之謂希有也。
(叁)佛說他經,往往放光動地,以爲發起。示一切諸法,皆自般若正智而出,即法法莫非般若也。前說般若中,亦曾放光動地者,示般若正智之能拔住地無明也。今第九會說金剛般若,又不如是者,所以示並般若法相亦不著也。故本經曰: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知並般若而不著,乃爲般若波羅蜜耳。此不取于相之極致也。
(四)未說本經前數十年中,日日如此示現。既說本經後直至涅槃數十年中,亦複日日如此示現。可見示現雲者,他人見之雲然耳。佛無是念,我爲大衆作此示現也。蓋無一刹那間,不在二谛圓融大空叁昧中。他人所見之示現雲雲,皆從大空叁昧中自在流出耳。佛則行所無事,初無容心也。此是如如不動之極致。全經千言萬語,歸結處則曰: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可知此八字,爲全經之扼要處,亦即爲學人受持演說之扼要處。今于日用尋常,即是顯示金剛般若之扼要。可不謂之希有,善護念,善付囑乎。上來約法以明發起序之義竟。
(五)一切衆生,同具佛性,即是人人本具有法身如來。然其法身如來,藏而不顯。所以藏而不顯,不謂之如來,但謂之如來藏者。以其奔走衣食,背覺合塵,久已忘卻本來故也。今以法身如來,示同凡夫,奔走塵勞者。無他,欲令一切塵勞中衆生,各各回光返照其本具之如來藏耳。
(六)博地凡夫,障深業重。今欲返照,非善爲啓迪,勤加熏習不可。今說此經,而發起于乞食等事者,指示衆生受持此經,當視同家常茶飯,一日不可離也。如是久久熏習,庶幾信心增長,于無明厚殼中,露出光明來。
(七)然而最上乘經,甚深微妙。今得見聞受持,而欲領解如來真實之義,非具有相當資格,亦莫得其門而入。本經雲: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信者,入道之門也。以此爲實者,解其真實義也。可見解其實義,乃爲實信。上文問生實信。今答曰:能生信心,以此爲實。是明明告以能生信心,由于以此爲實,亦即實解,乃是實信。實信者,別于悠悠忽忽之信也。而實信則由于持戒修福。然則欲入此門,持戒修福,顧不重欤。何以持戒修福,能生信心,以此爲實。其中關系,理甚精微,俟當文詳之。今著衣持缽,乞食等事,皆佛製定之戒律。依此而行,便是持戒。而乞食,則令一切見者聞者,生慚愧心,增長道念,不但令行布施種福田已也,乃是修福。金剛般若,發起于持戒修福者,正指示衆生以起信入門之前方便也。
(八)乞食等等,持戒也。敷座而坐,將以入定也。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故序以爲說金剛般若之發起者,又指示衆生以無漏叁學,一定之程序。以明持戒修福,能生實信,而入門矣。然欲般若正智現前,又非修定不可也。
(九)修行之要,要在理事雙融。靜中養得端倪。更當于對境隨緣時,勤勤勘驗。古人謂之曆事煆心。此是修行最要一著。二邊不著之理,必須于吃飯穿衣時領會,必須于尋常日用中做到。庶幾乎達于動靜一如,則無往而不是矣。此又般若發起于乞食等事之微意也。
(十)尤有妙者,此發起序,即是的指塵勞中人以下手方便也。既爲夙業所牽,落在臭皮囊中。奔走衣食,其孰能免。爲之逐末而忘本固不可,若因擺脫塵勞不得而生煩惱,又奚其可。道在善巧利用其環境,則何處不是道場哉。每晨著衣出外,各勤其乞食之職務。務畢即歸。應酬等不相幹事,可省即省。此還至本處四字,急應著眼。歸後,即將飲馔洗濯等等,應行料理收拾之事完畢。即當靜坐,攝念觀心。此敷座而坐四字,尤應著眼也。今人終日忙碌,應酬既多,歸後又不攝靜。縱令念佛誦經,功課不缺,而此心從未少用靜攝之功。所以盡管念誦,盡管妄念紛飛,有何益處。又于不著相,及不著非相乃是法與非法二邊不著等道理,從不留心體會。所以修行多年,依然見境即遷,隨緣便轉,腳跟一點立不牢,自己即毫無受用。甚至大破戒律,無所不爲,自以爲不著法相,殊不知早取著了非法相矣。自己墮落,又牽引無數善男信女,一齊墮落。此皆由于從未攝念觀心,從未于不住相,及二邊不著之要義,體會了解,以致如此,豈不可憐。故此中還至本處,敷座而坐八字,正是吾輩奔走塵勞中衆生的頂門針、座右銘。以此爲發起,正的示般若不是空談得的。須要依文字,起觀照,刻刻不放松,事事勤勘驗,方許有少分薦得。上來約教化以明發起序之義竟。總此十義,以爲發起。不但無上大法之理事全彰,並修行者預備之方,入手之法,亦盡在裏許,真希有也。若不一一領會,如法而修,豈但辜負護念付囑的希有世尊哉,並辜負此希有之發起序矣。
爾時。正當說聽具足機緣成熟之時也。
世尊,別有十號,總稱世尊。因具十號之德,爲世尊崇,故稱世尊。此依大論,十號者:(一)如來。諸法一如爲如,不來而來爲來,此約性體表德;(二)應供。應人天之供養,此約大悲大願表德;(叁)正遍知。知一切法,即假即空,莫非中道。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無偏無倚,寂照同時,爲正。叁谛理智,圓融無礙,智周沙界,鑒澈微塵,爲遍。此約寂照同時表德;(四)明行足。有二說:大涅槃經說:明者,得無量善果。(指阿耨菩提。)行足者,能行之足。(指戒慧,此中即攝定。)謂得無上菩提,由乘戒慧之足。此約修因克果表德。大論說,明,即宿命、天眼、漏盡叁明。行,指身口意叁業。唯佛叁明之行具足。約此義言。是約神通表德;(五)善逝。猶言好去。謂入無余涅槃。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也,此約斷證表德;(六)世間解。一切有情非有情事相,無不解了,此約後得智表德;(七)無上士。在一切衆生中,佛爲無上,此蓋即位表德;(八)調禦丈夫。或以柔軟語,或以苦切語,善能調禦丈夫,使入善道。(無問男女僧俗,如欲遠塵離垢,非具有大丈夫氣概果決堅定之心志不可。如是之人,唯佛能調伏而駕禦之。)此約教主表德;(九)天人師。爲人天之表率。譬如日光遍照,無不蒙益,此約普利表德;(十)佛。自覺、覺他、覺滿,名佛陀耶,此約究竟覺果表德。其他經論,或合應供,正遍知,爲一,曰應正遍知。或合善逝,世間解,爲一。或合無上士,調禦丈夫,爲一。或合佛,世尊,爲一。種種不同。蓋因經言,佛具十號,故以合爲十數爲准。唯大論,從第一如來,至第十佛,分爲十數,而以世尊爲十號之總稱,似乎最爲得宜。
食時。叁世諸佛定規,過中一發,即不得食。今謂食時將到,宜先往乞也。藏律中言食時,其說不一。今且述其一說。醜、寅、卯,爲諸天食時,是名初分。(或謂寅、卯、辰,爲初分,圭峰纂要依此說。)辰、巳、午,爲人間食時,是名中分。未、申、酉,爲畜生食時,是名晡分。戌、亥、子,爲神鬼食時,是名夜分。蓋謂各道衆生多在此時,或宜于此時就食,非謂一定不移。唯佛法製定,過午不食。用意深廣。如律中說。乞食之時,大約在辰時左右,以太早太遲,不能得故。防無所施,致惱他。無所獲,複惱自也。
著衣。佛製叁衣。一,安陀會,義爲中著衣。襯體所著也。行道(謂修行時。)或作務可用。即是五條。名下品衣。二,郁多羅僧,譯義曰上衣。亦名中品衣。即七條也。亦可入聚落或說法。若遇大衆集會,宜著大衣。叁,僧伽黎,義爲衆聚時衣。即大衣也。又名上品衣。亦名福田衣。即是九條乃至二十五條。若入王宮、王城、聚落,凡大衆集會,威儀嚴肅時處。或授戒、說法、乞食等。應著此衣。自五條至九條,皆謂割截布成方塊,縫而綴之。條數少,則方塊大。條數多,則方塊小。小則密密如田之界畫分明,故惟九條稱福田衣。十條以上,則因身量有魁偉者,衣量亦隨而寬博,故條數增多耳。天竺寒地,叁衣許重著。…
《5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