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P33

  ..續本文上一頁外,無證可說。不但此也。本經雲: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即是法身。換言之,法身顯現,亦不過信心清淨而已。由是言之,豈但信解行證,並無前後次第。實則名相上似乎有四事差別,而實際上亳無差別。四事化爲一事,此之謂平等。即此四字,便可悟由平等見差別,由差別見平等之理。

  再進一步言之。實相顯現時,惟一清淨。並信心二字,亦無痕迹矣。則真究竟平等,如如不動矣。是故若明佛理,隨拈一事,皆能窮其究竟,歸于平等。即如生信文中,一念生淨信一語,就生信之事相言,故謂之一念相應,尚未淨念相繼耳。若言其究竟,則此一語,可深至無底,廣至無邊。何以言之,生淨信便同生清淨心,亦與信心清淨同一義味。一念者,惟此一念。此念非他,乃是信心清淨。生者便是顯現。則生淨信,便是淨心顯現。如此而說,是此一語,便是證得如如不動之性體矣。其他言句,皆可如是領會。所以聞得一言半偈,皆可證道也。此理不可不知。然而講經說法,有時又不能不隨順其文相而說。若開首即說此深義,反令聞者無可依循。此理又不可不知也。前說此句時,不能驟明此理者,因此。茲已說至漸深,無妨順便拈出。使知佛法無淺非深,深亦可淺,直無淺深次第可說。故不可取著其相,而曰則非也。然爲接引衆生,啓導進步,又不能不假設一淺深次第,以及種種莊嚴之事。故不可斷滅其相,而曰是名也。

  且住,今不說經文,而擲筆題外,將信解行證啰唆如許言語,何爲乎?當知非說閑話。乃是發明上文所說無有定法四字之義,通貫一切。俾大衆領會此義,庶幾頭頭是道。姑就信解行證發揮之,以示凡事皆然,不但佛法然也。且自此以往,義趣愈入深微。若不于此義薦得少許,則心中不能活潑潑地,于深微義趣,便不易領會。當知下文般若非般若四段,正明無有定法。我今如是而說者,正預爲下文寫照耳。須知因爲無有定法,所以不可執有,不可執無。經中凡言則非,皆明不可執有也。不可執有者,是令會歸性體也。何以故?性本無相,如太虛空故。安可以名字語言求。必須離相返照,庶幾證入也。凡曰是名者,乃示不可執無也。不可執無者,是令雖會歸于性,而亦不壞假有之名相也。何以故?性本無相而無不相故。相即性體之用,有體必有用故。如太虛空體,固空空如也,而萬象森羅,一切依正果報之相,皆由其中現出。若無萬象,便成頑空,亦不足以顯其是太虛空矣。但不取著其相,與太虛空何損。何得曰絕對無相,且亦何須滅其相耶!持此義以修行,則知欲見本性,必應離名絕相,破其我見。我見不除,便生分別心,而起念即著相矣。而此我見是無始以來病根,不易破除。必應依照佛所說法,一面返觀內照,息其攀緣妄想。而一面又應遵依各種儀軌事相,禮拜、忏悔、以及布施、持戒、等等,求消業障,開發本智。俾得信心增長,解行成就,以期障除性顯。而行時又應心不取著色、聲、香、味、觸、法。體會此一念心之性,與諸佛衆生,本是一體,且體本空寂,然後感應神速,成就自易。夫修因時,既能不取相不滅相,空有兩邊不著,合于中道,所以感應大,成就亦大。所以成就以後,便能不動道場而身遍十方,現各種莊嚴之土,以普度無量無邊之衆生。是之謂無相而無不相,無不爲而無爲。

  推而言之。持此義以爲人,則能胸襟曠達,不惹煩惱而得自在矣。亦知謹言慎行,不錯因果而無挂礙矣。持此義以處世,則知萬事皆空,與我何涉,任他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可也。亦知人情世態,紛纭往複,安危苦樂,隨遇而安,可也。持此義以當大任、作大事,以不著相故,雖事來即應,而天君泰然,不爲所動。以相非斷滅故,雖心不著相,而條理秩然,亳無廢事。如此豈不是則非是名,頭頭是道乎。真所謂道不遠人,人自遠之耳。我佛原爲度世而來,故所說法,無不世出世間,一切攝盡。惟須融會貫通如是真實之義,則事事皆可奉持,時時皆是修行,在在皆得受用,而處處皆是佛法矣。所以佛法稱爲法寶,此經尤是無上法寶,且收拾起閑言語,宣揚此無上法寶。

  (壬)次,示。分叁:(癸)初,總示名持。次,詳明所以。叁,結顯持福。(癸初),又二:(子)初,示能斷之名;次,示持經之法。

  (子)初,示能斷之名。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

  此七字爲全經之總題,于開題時已詳釋其義矣。茲略言之。般若,此雲智慧。約因曰慧,約果曰智。因果一如,故總譯其義曰智慧。波羅蜜,此雲到彼岸。有此智慧,乃能了生死、入涅槃。如此作釋,則波羅蜜非他,即般若是。又此之智慧,非同世智辨聰,乃佛智佛慧,所謂佛之知見,是到彼岸之智慧。如此作釋,則般若非他,波羅蜜是。金剛是喻。金剛爲物最堅最利,能斷一切。以其堅故,一切物不能壞。以其利故,能壞一切物也。以喻般若波羅蜜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能斷一切煩惱也。何謂煩惱,見思惑是。見惑爲身、邊、邪、二取。最要者,身見、邊見。身見即我見。小乘專指四大五蘊假合之色身言。大乘則通于法我。若取法相,非法相,即著我人衆壽,故曰法我。人衆壽叁,皆由著我而起,言我則攝其余矣。邊見者,小乘專就由身見而起之斷見常見言。大乘兼指一切法空有二邊。執有便取法,乃常見也。執空便取非法,乃斷見也。思惑即貪嗔癡慢疑,此爲根本,由此生起悭嫉等等。此之根本煩惱,皆無始病根積習深痼,遂致流轉六道,受苦無窮。今欲脫離此苦,非斷此病根不可。雲何而斷?非仗此金剛慧劍不可也。又此部是大般若經第九會所說。諸會皆說般若,則皆能斷。今獨于此部加金剛名。可見此部之義,尤爲精要,更堅更利,更爲能斷耳。

  (子)次,示持經之法。

  【「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此八字,是令顧名思義,因名會體的奉持。非謂持此名字。恐人誤會,故次複自釋其所以。要知本經所明之義,皆是應無所住。而衆生之病,在處處著。著即住義。因衆生此病甚深,故開口便言降伏。凡言不應取,不應住,皆降伏之意。至此複雲:以是名字,汝當奉持。無異言汝等當奉能斷之義以行持。且無異言汝等當奉金剛般若以降伏也。

  見思惑中,我見爲本。所以處處著者,因此。所以生種種惑,造種種業,受種種苦者,因此。所以急當斷除者,亦即在此。我見除,則煩惱(即惑。)障除,而業障,報障,亦隨之而皆除矣。叁障消除,則法,報,應,叁身圓現。故如是奉持,是從根本解決,能得究竟勝果,豈第了生脫死而已。所以此經在處則處貴,在人則人尊。吾輩何幸得聞此無上經法,其必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可知。何勝慶幸,何可妄自菲薄。然而善根如此,卻仍拖此臭皮囊,浮沈苦海。其必多生以來,或輕忽視之,未嘗讀誦,或雖讀誦而未能受持,或雖受持而未能如法也,亦可知矣。一思及此,又何勝慚愧。今幸佛光加被,又聞此法,又讀此經。若仍如前怠忽,前路茫茫,又不知要輪回若幹次數,自討苦吃。一思及此,又不勝其悚懼。古德雲: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可怕可怕。

  此中斷、持二字,尤有要義。蓋斷者決斷之義;持者堅持之義。如上文說,應不住六塵生心。無如凡夫力不從心,明知不應住,而不知不覺,心粘其上。心既粘上,便被其縛,擺脫不了。必須將不住六塵生心,放在心中,時時觀照起心動念。倘于六塵少有觸著,便當機立斷。立斷者不可畏難,不可苟安,即勇猛之意。更須堅持不懈。堅持者精進之意。精進者所謂精審而進,密密內照,不使一亳放松也。精細而進,澄心靜慮,審察隱微也。精誠而進,至誠懇切,求叁寶哀憐攝受,放光加被,助我之力也。念佛不得力,全由未在此中用功。吾輩修行,必須于一切染緣所謂六塵者,依照此經能斷,奉持二義,而當機立斷堅持不懈。若不如此豎起脊梁,立定腳跟,何能降伏得多生背覺合塵的習氣。我不降伏他,就被他降伏我。此心既被塵染,便不清淨。一句佛當然念不好。果能當機立斷,堅持不懈,庶幾有一心不亂之可能,而往生極樂,徑登不退,不難矣。努力努力。

  總而言之。上來所言降伏,及不住六塵,生清淨心等,種種觀門行門,必領會此中所說能斷之義而奉持之,乃更有力。然則此中所明之義,甚爲緊要可知矣。故向後之校量經功,亦迥不同前也。

  (癸)次,詳明所以。分二:(子)初,總標;次,別詳。

  (子)初,總標。

  【「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四字,標詞。此下將具釋奉持能斷之所以然,故先標舉之,使人注意也。向來注釋家,但以此句屬于佛說般若一段,今謂乃是統貫下文兩科。蓋下兩科,皆是開示修持之法。則皆是說明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之所以然。何得但以屬于一段,使其余經文,皆成散沙。則校顯經功更勝于前之義,亦無著落矣,大大不可。故今特將此四字另作一科,判曰總標。以明其統貫下之兩科,非止屬于兩科中之一段也。綜合下兩科義趣觀之。可知此一句中,含有叁義。(一)如何而斷?(二)從何斷起?(叁)因何須斷?今順序說之。

  何謂如何而斷耶。斷者,斷我見也。我見隨處發現。不扼其要,雲何能斷。且我見者,妄想之別名。而妄想原是真心所變,本不能斷。所謂斷者,破之而已。然則雲何能破,明理而已,開解而已。試觀經名金剛般若波羅蜜七字。金剛,堅利,所謂能斷也。然原是用以喻下五字般若波羅蜜者。般若者,智慧也。波羅蜜者,到彼岸也。到彼岸之智慧,猶言徹底之智慧。由是可見斷我見並無別法,惟在徹底明理,亦即徹底開解而已耳。

  然則所謂徹底明理者,明何理耶?當知衆生處處執著者,無他。由其不知四大五蘊,以及一切法,皆是緣生,如幻如化。而本其先入爲主之見,視以爲一定不移,遂致執著而不肯舍。是之謂我見。故欲破此見,首當明了一切法本無有定。如是久久觀照,則知法既無定,雲何可執?且既無有定,執之…

《5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