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理,未曾契入。故曰昔來慧眼未曾得聞。此中含義,甚多甚要。茲當分晰說之。
(一)上言眼,下言聞,眼與聞毫無交涉。便可證明所謂眼者,乃謂見地,不能作眼耳之眼會,亦不能作眼見之見會。
(二)眼之與聞,既無交涉。則所謂聞者,亦不能呆作耳聞會。乃是返聞聞自性之聞,所謂聞慧是也。
(叁)既是聞慧,則說聞便是說解。然則昔未曾聞者,非謂一徑不聞。乃謂雖聞而未得解,等于未曾聞耳。
(四)愧其昔未得聞,正是幸其今已得聞。今何以聞?由其深解。故上雲佛說如是甚深經典。何以故?若非深解,便不知此經有如是之甚深故。此結經者所以標之曰深解義趣也。
(五)長老嗟昔未聞,大有聞道恨晚之概,此適才所以悲泣也。然則今者何以聞而深解。以其觀見如來,于法無住,其不取著向學之法可知。又複爲衆請此大法,其發大智大行大悲大願之心可知。是其見地迥異乎前,故于此甚深之經,遂能契入耳。
(六)此經說在大般若經之第九會,何雲昔未曾聞。又前八會中,長老且轉教菩薩,亦不得雲昔未開解。須知長老今如此說者,無非勸導衆生,急起讀誦此經,信解受持耳。
(七)昔之八會,雖已得聞。其轉教菩薩,雖已開解。而金剛般若,卻是至此乃說。故曰甚深,故曰昔未曾聞。
(八)由是言之,上文所言深解,乃是甚深之解。因般若已是深經,前會已教菩薩,是已早開深解矣。而此會之經,則爲甚深之經,故今日之解,乃是甚深之解。故不禁撫今思昔,而知必能如是了解,方爲徹底。此其所以聞道恨晚也,此其所以涕淚悲泣,此其所以廣勸信解也。
(九)長老如是自陳者,複有微意。其意雲何?開示大衆如是甚深經典,切不可執著文字,切不可向外馳求。當攝耳會心,返照自性,乃得開其見地,了解經中甚深之義趣耳。
(十)不但此也。更有深意存焉。既是人空眼,不能見法空理。可見人之學道,淺深次第,絲毫勉強不得。而長老道眼,必至第九會始開。又可見時節因緣,亦絲毫勉強不得。不但此也。世尊出世,原爲令衆生證般若智,到涅槃岸。乃遲之久而說般若,又遲之久而說金剛般若。可見發大悲心者,亦複性急不得,以機教必須相扣故。而有一慧眼之見,便不得聞。更可見看經聞法,必應將其往昔成見,一掃而空,始有契入之望。以一有成見,便障道眼故。
(癸)叁,勸信解。分二:(子)初,約現前勸;次,約當來勸。(子)初,又二:(醜)初,明成就;次,明實相。
(醜)初,明成就。
【「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長老大慈,自得法樂,普願現前當來一切衆生,同得法樂。故盛陳成就之希有,令大衆聞之,發心信解。雖文中未明言勸,而勸意殷殷矣。此正大悲大願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心提心也。若複有人,蓋深望有如是之人也。得聞是經,含有不易得,何幸而得,不可錯過此一得之意。清淨即是無相。如前以不住六塵生心爲生清淨心,正明住塵便是著相。少著相便非清淨矣。而既曰不住,又曰生心。又明所謂無相者,非對有說無,乃絕對之無。即是有無等四句皆無,方是無相真诠。若徹底言之,並此絕對之無亦無,乃爲究竟清淨。所以位登初住,只證得一分清淨心,由是而功行增進,愈進愈細,曆四十階級,至于等覺,尚有一分極微細無明。換言之,便是清淨心尚有微欠,故曰等覺見性,猶如隔羅望月。更須以金剛智除之,乃成究竟覺,則清淨心完全顯現矣。
何雲信心清淨?謂由信此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而得一心清淨也。故此信心清淨一句,雖只說一信字,而解行證並攝在內。若非觀慧,執情何遣。若非遣之又遣,至于絕對之無,信心何能清淨。所謂觀慧者,即是奉持金剛般若,離名字言說,不著一切微細廣大境界,並希望勝果,亦複不著。但蓦直如法行去,一念不起。果能斷得一分虛妄相想,(即是生滅心,亦即是念。)清淨心便現一分。現得一分,便是證得一分法身,而登初住,轉凡成聖矣。從此加功至究竟覺,而後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則自性清淨心圓滿顯現,名曰妙覺,亦名成佛,亦名入無余涅槃。又可見所謂信爲入道之門一語,其門字是廣義,非專指大門而言,堂門室門,赅括無遺。又可見解行證叁,皆信字之別名。換言之。便是所謂解行證非他。不過信心逐漸增長而光明,至于究竟堅固而圓滿耳。何以故?曰解,曰行,曰證,必信心具足,而後乃能解足行足證足故。若其信心少欠,尚何能解、能行、能證之可說。故曰信爲道源功德母也。故前雲信解行證,當圓融觀之。不能呆板,看作四橛也。故本經中開解、進修、成證叁科,皆兼說及信也,此理不可不知。
實相是性體之別名。下文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叁句,即是自釋此義。何以性體名爲實相,至下當說,今暫從略。性是本具,無生不生。今言生者,現前之義。此與前文生清淨心意同。向因在纏而不顯現。今奉持金剛般若,迷雲漸散,光明漸露,有如皓月初生。蓋無以名之,假名曰生。大智度論所謂無生生,是也。無生生者,無生而生也。論又雲:諸法不生,而般若生。蓋謂若解得諸法不生,便是無生觀智現前,是爲無生而生。
此義甚深,猶恐未能了解。茲更釋之曰:無生觀智,即是般若。般若實相,皆是法名。既是諸法不生而般若生,而般若亦諸法之一,何得曰生?不過明其無生觀智現前耳。蓋法本無生,假名曰生。故曰是爲無生而生也。般若生之義明,則實相生之義,可了然矣。更當知般若實相,固是法名,而此法非他,即指本性是。故本經實相生一語,便是性光顯現。而大論中般若生一語,便是無生觀智現前也。性本無生。故無生觀智一語,猶言性智。性智者,性光也。言觀智者何義?明其智由觀現耳。猶之本經之言信心清淨,信心清淨者,明其心清淨,由于信成就耳。經言則生者,則者便也。信心清淨,便生實相,猶言信心清淨,便是實相現前。因其信成就,便心清淨。而清淨心也,實相也,皆是本性。故信心清淨,便是實相現前也。此正顯其生即無生之義。當知說爲清淨,正因諸法不生。然則少有所生,便非清淨心可知。而又名之曰生者,以其是無生而生,生即無生故耳。既然信心清淨,便是實相現前。可知實相現前,亦複便是信心清淨而已。然則所謂證得者,可知亦是假名。實無所證,無所得也。不但此也。所謂信心清淨者,亦他人雲然。是人心中初不自以爲信成就,初不自以爲心清淨。何以故?少有一絲影子在,便是法相,便是取著,便非諸法不生,尚得謂之信成就心清淨乎。
然則經文何必定要說一生字?何不徑曰信心清淨則實相現前,豈不直捷?當知說一生字,又複含有要義:
(一)說之爲生者,是明信心清淨,乃迥脫根塵,性光明耀,非同死水也。此與前言生清淨心同一意味。蓋表其所謂清淨者,是寂照同時。非止有寂而無照也。而說一信字,又是表其功行。前所謂解行證叁事,並攝在內是也。
(二)說之爲生者,是明其剛得現前之意也。因實相須分分現,非驟能圓滿。若徑曰實相現前,太儱侗矣。故說一生字,使人領會得如月之初從東方現起耳。
(叁)說之爲生者,又明其初得轉凡入聖也。因爲實相剛剛現前,便是現得一分。而現一分實相,便是證一分法身,而位登初住,即分證位之第一步。此是初成菩薩之位。故說一生字,表明其初入聖位。所以下文緊接曰: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前釋最上第一希有,不雲乎。最上即是無上,第一即是正等。菩薩自度度他,自他平等。又複悲智雙運,福慧雙修,定慧等持,此皆菩薩修功也,皆平等義也。正等者,言其既正覺,複平等也。佛座下菩薩位在第一,小乘位在第二。故第一是指正等之菩薩。希有者,正覺也。凡夫迷而不覺。外道覺亦不正。故正覺是指小乘羅漢,明其能以正法自覺也。能以正法自覺,故曰希有。希有者,對凡夫外道言也。若菩薩不但自覺,兼能覺他,故曰正等。具足稱之,則雲正等正覺,亦即第一希有。佛則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稱無上正等正覺。亦即最上第一希有。今此中曰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不曰最上者,是明其已成菩薩,即初住位菩薩也。以其實相剛生,故由此中文義觀之,益足證明前來最上第一希有,應作無上正等覺釋。不能作他釋也。又此中第一,雖亦可作是成初住第一位菩薩釋,然而不妥者,以與上來最上第一希有不一貫,不如仍作正等釋之。
言功德者,功者修功,德者性德。蓋明其既已成聖,則照覺增明。約破自他惑言,則功用平等,是爲成就第一希有之功。約自覺覺他言,則性德初彰,是爲成就第一希有之德。福德與功德,同乎異乎?答:不能定說同,亦不能定說異也。何以故?福德專約福言,功德赅福慧言;福德約感來之果報言,功德約顯出之體用言;福德多就有爲言,功德每就無爲言。此所以不能定說同也。然若修功德而著相,則功德成爲福德。若修福德而不著相,則福德即是功德。此所以不能定說異也。
上來校顯處皆說福德,此處則言功德,何也?答:凡校顯處皆言福德,不言功德者,此有叁義:(一)持說此經,本是功德而非福德。然因其是引著相布施之福德來比較,故順文便,亦姑名之爲福德。(二)兼以顯明修無住行者,雖不應著相,亦不應壞相。故皆言福德,以示修慧,應兼修福之義。(叁)持說此經,所以勝彼著相布施者,無他。即因其通達不著相之理故也。所以皆言福德,以明若不著相,則福德即是功德之義也。又須知七寶施,身命施之人,本是發大心者,即本是修功德者,不然決不能如是布施。然但說爲福德者,無他。正因其不持說此經,不能通達應不著相之理耳。是其中又含有若其著相,則功德成爲福德之意在也。至于此處,原非引著相福德校顯,乃是發明信心清淨,便成就第一希有。須知因其能不著相,乃能清淨而得如是成…
《5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