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相圓融。亦即是上來世尊所說諸義之總彙。何以故?以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正與生信文所雲: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遙遙相應。故足證此人能離一切諸相,已見得如來性體,豈非第一希有。長老所陳見地,確與世尊心心相印,此之謂深解義趣。故下文世尊即印定之。
前雲:此約當來勸叁科,與上約現前勸兩科,其義互相發明者。試觀前文但說一信字,此中則雲信解受持。正以發明前雖但說信,已攝有解與受持意在。因信是道源功德之母故。說一信字,便貫到底也。此中言無一切相,又是發明前文信心清淨之所以然也。而相即非相,二邊不著,空有圓融,正是實相之真诠。此中言則爲第一希有,則名諸佛,亦即前文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之意也。此中言離,上則言非,正相呼應。以相不相俱非,故應離也。前雲生實相,又雲如來說名實相,此中則雲則名諸佛,意亦一貫。蓋現一分如來實相,爲分證佛。圓滿顯現,爲究竟佛。而前後皆曰名者,又明所謂實相也,諸佛也,皆是假名,即皆不可執。故應一切非,一切離耳。由是觀之,前後只是一義。故說前文時,應攝後義說之。說後文時,亦應攝前義說之。而一約現前言,一約當來言,互相彰顯,此又說法之善巧處。如斯體例,經中常常遇之。
(壬)次,如來印闡。分叁:(癸)初,印可;次,闡義;叁,結成。
(癸)初,印可。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
印者,印可長老之說;闡者,就長老所說,更爲闡明上來未盡之義也。
凡標佛告須菩提句,鄭重之意。因下文多補前義所未發,故結經者特標此句,令注意也。如是如是重言之者,印其言之極當。若分配說,即謂上來贊慶,廣勸,兩皆不謬。長老前雲:若複有人句,原未指明何時。但以對次科之勸當來而言故判爲約現前勸。今世尊亦但雲若複有人,亦未克指何時。然于下文結成時,卻歸到當來。可知此語,乃是通指現前乃至未來而言也。
驚者,乍然愕怪。怖者,惶惑不安。畏者,怯退自阻。天親論曰:「驚,謂懼此經典非正道行故。怖,謂不能斷疑故。畏,謂由于驚怖,不肯修學故。」智者疏曰:「初聞經不驚。次思義不怖。後修行不畏。」合論疏觀之,則不驚即是信。以初聞經時,不懼其爲非正道而驚,是能信也。不怖即是解。以次而思義,毫無疑惑而生怖,是能解也。不畏即是受持。以不畏而自阻,則肯修學,是能受持也。而變其詞者,蓋有深意。誠以著有之凡夫聞說相皆虛妄,法執之二乘聞說法不應取,一類偏空之輩聞說非法亦不應取,必致驚怖,怕談般若。信解尚無,遑論受持。則何能同登覺路,不阻化城乎。故一一道破其不能信解受持之故。令一切聞者當知法本無定,佛不欺人。何必驚怖疑畏。庶幾得有信解受持之望耳。故下文第一波羅蜜雲雲,正明法無定相;五語雲雲,正明佛不欺人。可見今說不驚不怖不畏者,正爲說下文張本。而說下文之用意,又正爲斷衆生之驚怖疑畏。前後語意,緊相呼應也。
希有而曰甚,亦即第一希有之意。觀若複以下語氣,亦是印可長老所說者。上言如是如是,已經印定。而複說此數語者,無他。意在說出衆生不能信解受持者之病根,以勸勉之耳。
(癸)次,闡義。分二:(子)初,闡明觀行離相義;次,闡明說法真實義;(子)初,又二:(醜)初,約般若明;次,約余度明。
(醜)初,約般若明。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何以故句,統貫下文忍辱一科。第一波羅蜜,第一二字,指般若言。如來說者,表其是約性而說也。約性而說,故曰第一非第一。因性體空寂,那有此第一波羅蜜之相,故曰非也。曰非者,明其性本非相,故不應著相也。即複約性而說,故曰是名第一波羅蜜。因性體雖無相,而亦無不相。一切相皆緣性起,此第一波羅蜜亦是緣性而起者,不無第一之名相也,故曰是名。曰是名者,明其相不離性,仍應會歸于性也。
如此說法,是此科經文之本義。謂之本義者,因本經中凡曰非曰是名,皆是發明此義。此乃根本義。爲學人所不可不明者也。然而此科之義,深極要極。若但說此本義,便非佛旨。因此科以下皆是闡義。謂之闡義者,即是于本義之外更有所推闡而發明之義在也。其義雲何?試思開口即曰何以故?此叁字,是承上文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而來。可知第一波羅蜜叁句,正是說明不驚乃至希有之故者。若只說本義,而不將此中所以然之理發揮明白,則何以故叁字,及上文不驚雲雲,皆無著落。上曰當知,此正學人所當知,萬不可不深解其故者。不但此也。上文不說信解受持,而變其詞曰不驚不怖不畏者,以末世衆生有怕談般若,不能信解受持之病故也。此中不說般若波羅蜜,而變其詞曰第一波羅蜜者,乃藉以闡發般若之精理,俾一切衆生得以明了。庶可恍然般若是不必怕,不能怕的。然後方算得是學無上菩提法之人,方有轉凡成聖之希望故也。何以故?前不雲乎,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即是明白開示般若萬不可不信解受持,且當從此入門。若不入此經之門,便是自與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隔絕。亦複自與一切諸佛隔絕矣。何以故?諸佛及無上法,既皆從此經出。則欲學無上法,欲轉凡成聖者,若不從此經入,豈非自絕其路乎。豈是怕得的。所以若但說本義,但說前一層之義,而不將如是之深義,徹底發揮,則世尊變詞而說之深旨,便爾埋沒矣!上文曰當知,此尤學人所當知,萬不能不深解其故者也。如上種種道理,皆包含在此叁句經文之內,其義之異常精深可想矣。而其義之關系重要,亦可知矣。
欲說明之,必須巧設方便。使之言少而義明。須知般若義趣,千古隱晦。今欲除其怕病,便不能不揭穿其致怕之由。有時不能不涉及古人,亦不能爲賢者諱矣。蓋不將隱晦之義趣徹底說明,則驚疑怖畏之病根仍在,便仍不能信解,不肯受持,豈不孤負佛恩乎!深望諸君靜心谛聽。若不將此中義趣徹底明了,亦未免孤負佛恩也。
道理既如是精深,雖今欲言少義明,然幾句話亦萬說不明,一口氣亦萬聽不明。我今先就第一二字,發揮一個大概,讓聽衆心中先有一個底子。然後再步步深入,此亦方便之意也。
般若波羅蜜稱爲第一波羅蜜者,因般若爲諸度之母故也。般若爲母,則諸度爲子。子不能離母。故修諸度行者,若缺般若行,約因則不能破惑,約果則難證法身。當知諸度皆稱波羅蜜者,正因其有般若在內。若無般若,不能稱波羅蜜也。何以故?不能破惑,便不能證法身,而到彼岸故。所以般若有第一波羅蜜之名者因此。由是觀之,既是諸度不能離般若,則般若亦非離諸度而別有存在,可知。故第二句曰:非第一波羅蜜。此一非字,是明不可執般若爲別有其相也。然而雖不別有,非無第一之名。故第叁句又曰:是名第一波羅蜜。此是名二字,是明諸度離般若不爲波羅蜜,則般若不無領袖之假名也。以上是說明般若名爲第一之所以然,並說明約第一說非,說是名之所以然。此義須記牢,乃破人驚疑怖畏之根據也。此下便當說之。
上文長老以我人四相即是非相,明是人之空有圓融,以釋成其所以爲第一希有。世尊既已印許之矣。然世尊每說一法,非爲一事,非爲一人。遂因是人之希有而鑒及一切衆生所以有我相者,無他,取法故也。故于印許之後,複約六度等法闡明其義,以開示一切有分別法執之衆生。先說般若者,正以衆生怕般若故也。衆生何以怕?以有分別法執,不達般若之真實義故也。所以爲之闡明者,因此。蓋衆生驟聞般若是第一義空,以爲高而難行,故驚。又不明第一義空之所以然,故怖。覺得與其學般若,不如學他種圓經圓法之妥,故畏。總由佛理未能貫通,誤生分別法執耳。此真自失善利,深可憐憫。故世尊說明是人甚爲希有之故曰:我何以謂是人甚爲希有耶。以此般若法門,衆生驚疑怖畏,而是人獨否故也。
夫此法誠高,何怪其驚畏。然而此法甚要,又何可自阻。我今將諸波羅蜜中稱爲第一之般若,更爲大衆闡明真實義,俾得了然。我說般若者,爲令衆生到彼岸耳。不到彼岸,便沈苦海。而非般若,又不能到彼岸。可見此法極爲重要,斷不可疑畏自阻,必須信解受持矣。何謂彼岸?諸法實相是也。當知實相者,無相也。故般若雖稱第一而非第一。何以故?第一本無相故。因其本無定相,故說爲非也。說爲非者,是令衆生明了佛所說法,無有一法能離般若。則般若非可于諸度外而獨矜第一也。又當知實相者,亦無不相也。故般若雖非第一,而是名第一。何以故?第一不無假名故。因其不無假有之名相,故曰是名也。說是名者,是令衆生明了既法法不離般若,是法法可名第一。則般若之稱第一,乃是假名也。
我今將般若精義,如是闡明。則一切衆生,當可由此悟得。凡我說非,固是令人空相。而又說是名,以顯其不無假有之名相。然則所謂空相者,是令空其著相之病,並非壞其相也,大可恍然矣。不壞其相,是並偏執之空亦空之矣。此之謂第一義空。若能通達此義,則知因相是假名,故不可著,非謂無相;因法無有定,故不可執,非謂無法。然則此法雖空,豈同豁達頑空。此法雖高,亦非無下手處。尚複何驚何怖何畏之有!今則是人既能信解受持,便是不驚不怖不畏。便是通達第一義空,正所謂于第一義,心不驚動者。非甚爲希有乎。以上所說,不但說上文不驚乃至希有之所以然,並將一切衆生不必驚畏,不可驚畏之道理,亦一並徹底說明之矣。庶幾此科義趣,圓滿顯出。
然而尚有要義,不能不說。其義雲何?即前所雲千古隱晦者是也。當知怕般若之病,深矣久矣。若不一一揭穿其故,何能除千古來先入爲主之病。尤當詳說般若義趣,極其圓融。與所謂中道第一義,無二無別,毫無可怕之處。庶幾不致自失善利。此雖推廣而言,然仍…
《5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