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生命

  認識生命

  濟群法師

   問:1.什麼是貪、嗔、癡?

   2.何爲心、意、識?

   3.爲什麼有阿賴耶識?

   4.阿賴耶識與業力、佛性各有什麼關系?

   5.什麼是轉依?

  答:1.貪,是一種染著的心理。所謂染著,就是對自己喜愛的對象産生貪念。貪的表現形式很多,吝啬就是其中之一,貪財的人,不但舍不得將錢財與人分享,甚至舍不得自己享用。驕慢也是其中之一,自戀的人,往往特別貪執自己的長處,覺得高人一等。谄曲還是其中之一,因爲貪著別人的財富地位,就去溜須拍馬,阿谀奉承。嗔,是對自己討厭的對象排斥抗拒,也有很多表現形式。有因厭惡産生的嗔恨,有因嫉妒産生的嗔恨,也有因得不到産生的嗔恨。癡,是愚癡,如不明事理,不知因果法則,不了解無常、苦空及解脫之道,都屬于愚癡的表現。貪、嗔、癡在佛教中被稱爲“叁毒”,即叁種危害心靈健康的病毒。

  2.這屬于佛教心理學的內容。小乘佛教講六識,分別是眼、耳、鼻、舌、身、意。大乘佛教則講八識,在六識外增加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前六識屬于意識範疇,第七識和第八識則屬于潛意識範疇。

  心、意、識叁個概念,雖名稱不同,有時也會通用。當它們分別使用時,心是指第八阿賴耶識,爲積集義,儲藏有情生命中曾有的一切知識和經驗。意是指第七末那識,爲思量義,人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即根源于第七識。識是指第六意識,爲了別義,主要作用是對世界進行認識和判斷。

  3.這就好像問:爲什麼有這個世界?佛教不主張問此類問題。人的認識能力有限,但我們總想以這有限的能力考察無限,提出一些超過現有理解力的問題,自然難以找到答案。我們的一生能積累多少經驗?人類幾千年曆史又能積累多少文明?而宇宙卻是無始的存在。僅地球就已存在了幾十億年,更何況,地球之外還有浩瀚的星空,我們怎能用如此有限的認識去追問:宇宙什麼時候開始?世界有沒有邊?這些問題的本身,就有問題。

  阿賴耶識也是同樣,它是無始以來的存在,不能說什麼時候開始。在有限的經驗範圍內,我們可以知道自己什麼時候來到這個世界、什麼時候開始上學、什麼時候開始學佛。至于阿賴耶識和世界的開始,就超出了現有的理解範疇,不必究根問底。

  4.阿賴耶識中,保存著我們無始以來的業力,這是導致衆生流轉生死的力量。如果沒有阿賴耶識的儲藏,業力就不能存在;如果沒有業力的推動,阿賴耶識就不能去受生。可見,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業力失去無明煩惱的基礎,有情就可超越叁界。那時,我們就不是隨業力沈淪,而是隨願力選擇未來去向。

  如果說阿賴耶識代表虛妄生命的積累,那麼,佛性則是清淨、真實、遠離顛倒夢想的。兩者的主要區別,就是虛妄和真實的區別。唯識宗認爲,修行就是轉識成智的過程,舍去虛妄的識,才能將本具的佛性開發出來。如果生命以虛妄的阿賴耶識爲主,就仍處于生死雜染中,佛性就無法得到顯現。

  5.修行,就是轉依的過程。這也是佛法和哲學的根本區別所在。所謂轉依,就是一種實踐,是對生命的轉變!我們了解生命,目的是爲了改善生命,將充滿缺陷的生命改造爲解脫、圓滿的生命。我們認識世界,目的是爲了改善世界,將充滿汙濁的世界改變成清淨、祥和的樂土。在唯識宗的修行中,轉依就是轉識成智,轉染成淨,將有漏、雜染的阿賴耶識轉變爲清淨的無垢識。從對空性的迷惑狀態,轉變爲覺悟的狀態。

  

  

✿ 继续阅读 ▪ 聞思經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