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殺生的問題

  關于殺生的問題

  濟群法師

   問:1.消滅“四害”也算殺生嗎? 

   2.無意中殺死蟲類,是否屬于犯戒?搞衛生時,難免對一些小生命造成傷害,該如何處理?

   3.總是習慣性地打死蚊蠅,多念些往生咒可否彌補過失?

   4.可否帶著超度的心殺死蚊蠅?家人大量殺生,當如何善巧勸說?

   5.爲照顧家人飲食,可否讓別人代殺?孩子要吃活物,怎麼辦?

  答:據說,動物界最近召開了一次集體會議,討論的主題是:“究竟什麼動物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敵人?”根據討論結果,認爲人類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敵人。于是,它們准備聯合起來,將人類消滅幹淨。可它們目前還沒有這個能力,只好尋找機會,不時給人類製造一些騷擾。

  我們總是說,蚊子、蟑螂是四害!或者說,如果我不殺它,它就要咬我。所以,覺得蚊子、蟑螂理所當然是該殺的。但從佛教觀點來看,不殺生的戒律是針對一切衆生,即一切有生命的對象。當然,也包括蚊子、蟑螂等種種動物。其實,害與不害是相對而言的。人站在自己的本位,覺得某些小動物是害蟲,必須消滅。從動物的角度來說,人類才是最危險的害蟲。如果動物要消滅人類,大家是否願意呢?

  佛教提倡戒殺護生,一方面是對生命的關愛,一方面是爲了培養自身的慈悲之心。通常,多數人的行事原則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既然蚊子要咬我,那我爲什麼不能殺它呢?似乎覺得自己很有道理。但我們想過沒有,它不過是咬了我們一下,即使從防衛角度出發,也罪不至死。更何況,我們還有理性思維能力,可以抉擇自身行爲,不像它們那樣,所作所爲完全是出于本能,是不能自主的。

  無意中傷害蟲類等其它生命,不能算是犯殺生戒,但屬于殺生範疇。造罪有故意的,也有無心的。同樣的過錯,若是故意造作,罪業就會更重。比如人傷害動物,就較動物傷害動物的罪過爲重,原因正在于此。可見,罪業輕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動機。無意間踩死螞蟻等,屬于不定業,業報比較輕微。再以忏悔進行對治,類似的不定業會變得很輕,或忏已還淨。

  人人需要潔淨的生活環境,修行人也不例外,這就需要面對一些不請自來的蟲類。在原始僧團,同樣面臨這一問題,佛陀教導比丘們的處理方式,首先是搞好環境衛生,盡量避免蟲類滋生,在根本上避免殺生的隱患。對已經存在的,可將它們請走,盡量不要造成傷害。若在搞衛生時無意傷害到蟲類,雖不算犯戒,業罪還是有的。但因無意造作,業罪很輕,且屬不定業。

  對于未受戒者來說,殺生只有一重業罪。而在受戒之後,所犯罪業涉及兩個層面,一是過錯本身形成的業罪,一是因犯戒導致的戒罪。或許有人會說:既然如此,受戒豈不是自找麻煩?其實不然。我們要知道,受戒功德非常之大。受戒時,是向一切衆生發誓“我不願傷害你”,因此,所獲功德是從一切衆生而來。而犯戒時只是侵犯某個衆生,比較而言,仍是功大于過。當然,我們在生活中還是小心爲善,切勿以惡小而爲之。

  無意中的殺生行爲,在所難免。當我們發現過失時,應立即忏悔,並以慈悲心爲它們念佛,祈願它們早日擺脫惡道痛苦,並以修行功德回向于它。如果以真誠心這樣做,的確能彌補一些過失。但也不要因此大意,覺得反正能彌補,殺些無妨,甚至以此作爲殺生的擋箭牌。如果那樣,念往生咒之類,就只是在做表面文章了,不會起到多少效果。

  佛教所講的不殺生,對象是一切衆生。從平等的角度來說,蚊蠅也有佛性;從生存的角度來說,蝼蟻尚且偷生,我們有什麼權利剝奪它們的生命?至于“帶著超度的心殺它們”,這一說法值得商榷。首先,你有沒有能力超度它?其次,它願不願意被你超度?如果現在有人對你說:我要殺了你,使你得到超度,在座的是否有人願意?

  當然,曆代祖師也有一些特殊的教化方式,這在密宗和禅宗都有記載。雖然這些做法從聲聞戒來說是不允許的,但這些大德已經成就,確有把握超度這些衆生,而且他的行爲不僅對眼前這些衆生有利,還能利益更多衆生。但這些屬于特殊事例,對我們這些凡夫來說,絕不能以這一借口輕易殺生。如果我們這樣做的話,不但造作殺業,更會犯下妄語罪業,爲墮落惡道之因。

  見到別人殺生,應盡可能地設法勸說,盡到自身的責任。當然,有時不見得立刻奏效,所以要注意方式,以對方最容易接受的理由進行勸說,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生硬地推銷給別人。每個人都有他認可的一套觀念,有些人相信因果報應,就可從殺生感得苦果的角度勸說;有些人相信科學調查,就可從肉食對健康的危害勸說;也有些人熱心環境保護,就可從飼養動物對環境的破壞來勸說;還有些人心地善良,就可從人類良知,從動物被殺的痛苦來勸說。總之,方法有許許多多,只要用心觀察,多動腦筋,總會找到適合的方法。

  很多居士所處的家庭,往往不是全家信佛。作爲一個主婦,因爲自己信佛就要求大家吃素,的確不太現實,許多家庭也往往因爲這個問題産生矛盾。是無原則地遷就家人,還是刻板地堅持己見?爲了維護家庭和睦,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不妨做一些讓步。原則是什麼呢?比如受了五戒的人,就決不能再殺,也不能讓別人殺。否則就像教唆犯一樣,不僅自己難逃罪責,還教唆他人,罪加一等。但如果家人一定要吃肉,只能采取折衷辦法,買一些半成品給家人食用。佛教中有叁淨肉,即不見爲你殺,不聞爲你殺,不是爲你殺。買這樣的肉不涉及殺生,可以通融,但在原則問題上必須堅持。

  作爲一個母親,首先要了解,什麼食物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真正有益。然後,再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而不是一味遷就。尤其在違背原則的情況下,更不能聽之任之。雖然他的要求也屬人之常情,但從因果角度來說,這種要求對他有百害而無一利。作爲母親,既然明白個中道理,就要善巧引導,這才是真正的愛護。孩子正處于成長中,人生觀和世界觀正在形成,若能以佛法智慧加以引導,對他的現在乃至未來,都會有莫大幫助。而這一切,遠比給他吃些什麼更有意義。當然,孩子的營養均衡也很重要。關于這個問題,可參考相關資料進行搭配。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