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某些具體戒相的解釋
濟群法師
問:1.爲了不麻煩別人,可以不說實話嗎?
2.看到有人准備行凶,作爲學佛者當如何應對?
3.被殺者如不被殺,以後也可能變好,若不能預知未來變化,怎樣判斷他是否應該受到這一懲處?
4.受菩薩戒後,能否從事買賣煙酒的生意?
5.士兵必須以服從爲天職,作爲佛弟子該怎麼做呢?
6.如果外族侵略中國的話,我們也擡頭讓他殺嗎?
答:佛教所說的妄語,有大妄語、小妄語及方便妄語之分。如果是怕麻煩別人,沒吃飯卻說吃過了之類,屬于方便妄語。其目的既不是爲了傷害、欺騙他人,也不是爲了個人利益,通常是沒有妨礙的。還有一種情況,則是爲了利益衆生。戒律記載,有位老比丘住在山中,某日,一只被獵人追趕的鹿從他面前跑過。當獵人追來詢問時,老比丘卻指了另外的方向。他這麼做,完全是出于對鹿的慈悲,雖是說了妄語,卻沒有罪過。若以菩薩戒衡量,這樣的妄語還有功德。在菩薩戒中,菩薩爲了利益衆生,可以殺人,可以偷盜。但我們必須明確這麼做的前提,必須沒有絲毫利己之心摻雜其中,而不是爲自己的貪欲或煩惱找借口。自我非常狡猾,會用各種方式進行僞裝。如果不能完全確定自己的發心,決不要輕易在火中取栗。
從聲聞戒的角度來說,當你看到別人行凶,不想救並不算犯戒,自己殺人才算犯戒。聲聞戒以止息自身惡行爲主,是消極的行善。而菩薩戒更重視積極的行善,如放生、救人等。菩薩戒有“叁聚淨戒”,分別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作爲菩薩,看到歹徒將要行凶時,決不能袖手旁觀,而應發慈悲心,甯願自己犯下殺戒,也不忍看到有人被害,不忍看到凶手因殺人而遭受無窮苦果。若能如此發心,菩薩雖殺人而不犯戒,且功德無量。但我們要知道,這和俠客式的嫉惡如仇完全不同。菩薩這麼做,惟有悲心,不僅是對于受害者,也包括對行凶者。而俠客所以打抱不平,往往只是出于對受害者的同情,對于行凶者,多半只有義憤而沒有悲心了。
關鍵是,如果此時不殺他,當下就會危害很多人的生命安全。至于以後會不會變成好人,則是另一回事。事實上,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最終都是要成佛的。但在當下,在他們造作種種惡業時,如果不加製止,就會釀成悲劇。作爲菩薩,應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甯可自己承擔殺生業報也要製止他造作罪行,一方面保護大衆,一方面也使恐怖分子免造極大惡業。
佛教徒受戒後,戒律規範可能和原有生活習慣發生沖突,尤其是受菩薩戒。這個問題,應該說是比較普遍的。菩薩戒中,不僅自己不能喝酒,也不能讓別人喝酒,因爲酒戒是佛教各項戒律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學佛修行,最終是爲了開發般若智慧,而酒精會遮蔽理智,使身心渾沌蒙昧,爲修行極大障礙。
受戒,是我們的自覺選擇。發心受戒後,就應嚴格按照戒律規範調整個人生活。既然戒律有明確規定,作爲受戒者,當然不能再從事買賣煙酒的生意。戒律和法律一樣,在原則問題上是沒有通融余地的,不能以這樣或那樣的理由作爲借口。盡管戒律有時也會有開遮,譬如雖然禁止喝酒,還是允許作爲藥用,這就屬于開的部分。但若是爲了生意,這一理由就不能成立了。
從聲聞乘戒律來說,受了戒的佛弟子絕對是不能殺生的,不管是出于什麼理由,哪怕是爲了保衛國家也不行。而從菩薩乘的角度來說,戰爭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若一個崇尚和平的國家遭受侵略,作爲菩薩來講,爲阻止侵略者造下惡業,使更多民衆生活安定,純粹是出于對衆生的悲心去參加戰爭,也是可以的。所謂非正義戰爭,就是爲自身利益去侵略別國。作爲佛弟子來說,甯願失去一切也不能參加這樣的戰爭。否則,將給未來生命帶來無盡過患。
6.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佛教戒律分聲聞戒和菩薩戒兩大類。五戒是屬于聲聞戒,受了就不能殺,這是受戒時所作的宣誓和承諾。當然,如果你覺得生存或者物質利益高于一切,別無他求,那怎麼做就是個人選擇了。但若覺得人生還有更重要的目標,就應以戒律作爲行爲標准。所以說,價值觀決定了我們的取舍,是以生存高于一切,還是以修行重于一切。
此外,佛教還有更高的菩薩戒,不僅要止惡,更要行善,要利益一切衆生。作爲菩薩,可以毫無保留地布施包括生命在內的一切。如果有這樣的發心,可以在特定情況下爲利他而開殺戒或是其它,這在《瑜伽菩薩戒》中有明確說明。比如菩薩看到歹徒要殺死很多人,可以爲保護他人而將之殺死。但這也涉及發心問題,若只是像俠客那樣嫉惡如仇,仍屬凡夫心態。身爲菩薩,不僅要關心被傷害的人,即使對現起殺心的歹徒,也應生起極大悲憫。想到此人將造作深重罪業而墮落惡道,爲使其免遭未來苦果,甯願自己將他殺死,甯願自己墮入地獄也不使他造下重罪。果能本著這樣的悲心行動,不但不犯戒,而且功德無量。
所以說,對于外族入侵的問題,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心和所受戒律來衡量。在特定情況下,菩薩可以抵禦外族入侵,前提是以慈悲心去做,爲利益更多人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