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的導演

  心,人生的導演

  濟群法師

  在人生舞臺上,每個人都投入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起先,是父母的孩子;後來,又成爲孩子的父母。與此同時,還擔綱著形形色色的職業身分、社會身分。事實上,在這場無休止的連續劇中,我們有著演不完的角色。即使眼前這個角色命終,不過下場片刻,又會換上另一副面目登臺。

  戲中,多數都是敬業的演員,以至入戲太深,完全沈溺在角色中,以爲這是人生全部。于是乎,忙得想不起“我是誰”。或者說,根本不曾想過,角色以外的那個是什麼。常常,我們會聽到一個聲音在向自己發號施令,但一入戲,就忘了回頭看一看,這聲音究竟來自哪裏。其實,那正是一個隱形的導演,一個不斷指使我們如何演繹角色的導演。

  這個導演的名字,就是“心”。

  心是什麼?心與人生的關系如何?

  

  一.心是什麼

  

  1、心是多元的

  佛法將心分爲心王和心所。心王,是心靈世界的主人;心所,則配合心王的各種心理活動,包括善、不善、無記(非善非惡)叁類。從這個角度說,心又像是個王國,有國王當政,百官輔佐,有忠臣衛國,也有奸臣謀私。

  心的各個因素雖然獨立,但心理活動卻是複合作用,由諸多因素配合完成。正如國王行動必有臣下輔佐一樣,心王亦非單獨活動,必有相應心理與之配合。唯識典藉將之歸納爲六位五十一心們輔助心王完成各種人生活動。

  其中,作意、觸、受、想、思五種爲遍行心所,心王活動時必隨之生起,有如不離國王左右的貼身侍衛一般。而善、不善心所的作用,則與忠臣或奸臣相仿佛。當意識與善心所(無貪、無嗔、無癡、慚、愧等)相應,便産生善(道德)的行爲;與不善心所(貪、嗔、癡、無慚、無愧、自私、放逸等)相應,便産生不善(罪惡)的行爲。

  認識心理的各種因素,我們才能進行有效管理,增強善心所,抵製惡勢力。而不像蒙昧無知的昏君那樣,大權旁落,一任屬下肆意妄爲。如果那樣,我們就失去了人生的基本自主權,幸福就更是遙不可及了。

  

  2、心是緣起的

  佛法是緣起論,認爲萬物由因緣和合而成,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心理活動同樣如此,皆依因仗緣而起,決非偶然。因,是心理因素;緣,是相關境界。

  如,見財起貪是貪心的作用;害怕黑暗是恐懼的作用;因作惡而內心不安是良心的作用;想起某個怨敵而咬牙切齒是嗔恨的作用;被人占了便宜而耿耿于懷是悭吝的作用;看到別人功成名就而失落難過是嫉妒的作用。其中,貪心、恐懼是因,財物、黑暗是緣。因緣具足,方能引發相應心理活動,任缺其一,皆不得成熟。

  盡管如此,因、緣仍有主次之分。雖然外境是引發心理活動的導火索,但內因才是根本所在。同時,意識本身具有極強能力,即使不曾面對外境,也可通過回憶、分別引發相關心理活動。

  認識因、緣的相互作用,我們就可以知道,改善外境固然對心行有一定影響,但關鍵還應從心的本身下工夫。否則,作用必定是暫時而收效甚微的。

  3、心是行爲之本

  凡夫往往心隨境轉,從表面看,似乎物質決定意識。其實,這是由于對內心缺乏了解所致。古時,鄭國有大夫名子産,有人贈其寶玉,他堅辭不受,謂:“爾以玉爲寶,我以不貪爲寶。”可見,沒有貪心爲因,即使面對誘惑,也不會爲之所動,喪失原則。

  因,好比深埋于土壤的種子,由陽光、雨露滋潤而生長壯大。種子雖隱沒不見,卻是作物成長的根本。人人皆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之理,所以然者,乃因所種分別是瓜或豆的種子。不同的種子,會在同樣的陽光雨露下結出不同果實。

  我們的心,便是引發各種行爲的種子。有怎樣的心,便會導致怎樣的行爲,導致怎樣的人生結果。很多人向往成功,但往往只關注外在條件,如文憑、能力、資金、人際關系等,卻忽略了對內心的訓練。當然,不能否認外在條件的作用。但就目前的發展趨勢,已很難將文憑、資金作爲個人的特有優勢。在全球化到來的今天,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心理素質顯得尤爲重要。

  農人在播種時,都會選擇優良品種。若選種有誤,即使辛勤耕種,也會事倍功半,乃至顆粒無收。這些優秀種子,正是通過精心培育而來。同樣,我們想要在人生收獲成功,也應努力調整心行,去除其中所有不健康元素。如是,無論遭遇得失、榮辱,還是挫折、障礙,皆能從容面對。自身問題解決了,再輔以相應的外在條件,才能成爲真正的成功者。否則,即使一朝暴富,僥幸領先,沒有正確心態,也難以長久保持。

  

  4、心是苦樂之源

  在這個物質化時代,人們習慣以財富決定一切,並將苦樂維系于此,一味向外追逐。但隨著條件的不斷改善,痛苦,似乎仍是有增無減;快樂,多半還是昙花一現。原因何在?正是忽略內心所致,不知心在苦樂感受中的重要作用。

  煩惱,是人生痛苦之源。煩爲擾義,惱爲亂義,是擾亂內心的不安定因素。究其根源,則是無明和執著。失戀之痛源于對感情的執著;破産之苦源于對金錢的執著;失敗之恨源于對成功的執著。執著有多深,痛苦就有多大。若心不曾陷入種種執著中,對失戀、破産、失敗乃至生死就能淡然處之了。所謂的“苦”,也就不會輕而易舉地將我們抓個正著,將我們再叁折磨。

  放下這些苦因,我們就能以從容的心感受自然,品味人生。對于這樣的心,快樂是無處不在的。有道是,世間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世間不是缺少快樂,而是缺少感受快樂的心。如果說發現美的眼睛須經專業訓練,那麼,感受快樂的心同樣需要經過相應調整,那就是斷除無明,放下執著。

  

  二、心非常非斷

  

  19世紀末,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率先提出“意識流”之說,認爲思維活動如流水般連綿不斷。這一學說不僅成爲西方心理學的重要理論,並極大影響了文學、影視等藝術領域的創作。

  其實,相關思想在佛典中早已有之。《成唯識論》雲:“阿賴耶識爲斷爲常?非斷非常,以恒轉故。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恒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瀑流,因果法爾。”認爲心理活動如瀑流般刹那生滅、相似相續,不常不斷。

  流水永不止息,此爲非斷。但此刻的流水又非之前、之後的流水,此爲非常。了解這一原理,可幫助我們糾正斷、常二見。這是世人在認識中的兩大誤區,非此即彼。

  

  1、心非永恒

  持常見者,認爲在物質領域有獨存不變的原子,在精神領域有永恒主宰的靈魂或神我。

  佛法以緣起看世界,否定世間有獨存、不變之因,從而提出無常、無我的思想。我,爲常(永恒)、一(獨存)、不變(堅固不壞)、主宰(具有絕對力量)之義。佛法認爲,無論外在世界還是內在心靈,都沒有恒常不變的實體。

  在我們心中,儲藏了無量生命經驗。意識的活動,正是以阿賴耶識的種種經驗爲基礎,六塵境界爲所緣,不斷分別,引發各種心理。在倫理上,與善心所相應,即成善心;與不善心所相應,即成不善心。在感受上,因所緣境界的順逆變化,而引發苦、樂、憂、喜之情。

  正因爲心不是永恒不變的,所以才有被改造的可能。否則,凡夫心就永遠無法斷除,更沒有成就聖賢品質的可能。

  

  2、心非斷滅

  持斷見者,則認爲人死如燈滅,一切將隨死亡化爲烏有,這是比常見危害更爲嚴重的錯誤觀念。須知,心的活動雖緣生緣滅,念念無常,卻不會徹底斷滅。事實上,每個起心動念都將在內心留下痕迹。

  佛教認爲,生命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無始無終。生,不是最初開始;死,更不是就此結束。今生,只是漫漫生命旅程的一個片段。現有色身雖會消失,生命洪流仍將繼續。人生的一切努力,盡管終成泡影,但由此形成的業力及內心經驗,將成爲未來生命延續的潛在力量,盡未來際地影響著我們。

  這也是改善人生的意義所在。如果死亡會結束一切,將曾經的善惡行爲劃上句號。那麼,止惡行善又有多少意義?正是這種錯誤觀念,導致了功利主義的盛行,爲了眼前利益不擇手段,無視未來後果。而了解生命真相的人,絕不以明天的巨大不幸來換取一時之樂。因爲善惡行爲是功不唐捐的,多行不義,不僅要付出代價,更會成爲未來生命的陰影。

  

  3、生命起點

  生命有兩大系統,一是受之于父母的色身系統,一是來自個體生命延續的心靈系統。生命因往昔積累,造就今生的不同起點,形成人間的種種差異。即使同胞骨肉,也存在智力、性情乃至相貌的差異。此外,更有種族、國家、宗教、經濟形成的諸多差異。有人生于王室豪門,有人生于乞丐之家;有人從小智力超群,有人生來弱智低能,可以說,世間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佛教認爲衆生平等,爲何世間存在這許多差別呢?

  須知,這種差別正是來自平等。在因果法則面前,衆生是平等無別的,行善必得樂果,作惡必得苦果。人生的一切差別,無不取決于曾經造作的善惡行爲,自作自受,無人替代。

  

  4、把握現在

  每個人的生命素質皆由自身行爲決定。所以,命運之舵就掌握在我們手中,決定于當下這一生,這一刻。因爲過去已然過去,未來尚未到來。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也很難直接把握將來,真正能夠抓住的,唯有現在。人身難得而易失,這是今生最大的財富,也是六道重要的樞紐。

  佛陀時常教導我們要活在當下,而不是沈弱于往昔回憶,那只能浪費時間,卻于事無補;也不要幻想著以後如何,因爲人命脆弱,世事無常,若不立即從現在做起,計劃往往還趕不上變化。

  認識到當下這一念的重要,我們就應善加珍惜,有效利用。通過現在的努力,…

《人生的導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