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對心理問題的解決▪P2

  ..續本文上一頁。事實上,意識活動也離不開因果,我稱之爲“心靈因果”。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這種因果時時都在發生,只是我們未加關注而已。當我們不斷重複某種想法時,會使其力量不斷增強,久而久之,成爲重要的心理因素,進而固定爲習慣、性格乃至人格特征。這就是由因感果的過程。

  在我們的內心,每天會出現各種心理,但能夠得到重複乃至不斷重複的,都是我們最在意的事。因爲我們對內心缺乏觀照,所以,這種重複往往是被動的,是不自覺地被串習推動。我們看到喜歡的人,不由自主就高興了;看到討厭的人,不由自主就起了嗔心。但從來不去想一想,爲什麼會産生這些情緒?這些情緒是否健康?是否會使心陷入貪著或對立中?如果不加觀察,這些情緒就會隨串習自動複製,就像電腦中善于自動複製的病毒那樣,最後發展到難以控製的程度。有些人相戀後,一旦失去對方,會情緒失控到自尋短見。原因何在?就是因爲他把所有心靈能量都投射到戀愛中,從而製造出力量無限之大的情緒,並作爲全部精神支撐。因爲這種錯誤強化,失戀就等同于失去精神依托,甚至喪失活著的興趣。如果不是把這種對愛的依賴放大到病態程度,失戀不過是一個挫折,哪至于構成這樣的悲劇。

  佛法認爲,心是無常、無我的,這一特征,決定了我們可以對心進行改造。在生活中遭人排擠,若嗔心較重,不但當時會生氣,事後還會越來越氣。因爲這種得到重視的嗔心不會輕易善罷甘休,而會繼續搜索出種種“值得”生氣的理由,爲怒火不斷添加燃料,最終使嗔心沖天而起。如果在逆境現前時保有智慧觀照,怒火就不會被點燃。如果在怒火點燃後還有一點觀照,就不會繼續火上加油,使內心完全燃燒起來。

  因此,我們在謹言慎行的同時,應著重培養智慧觀照,這樣才會避免錯誤行爲的發生和擴大,避免負面心理的重複和增強。

  

  3.心分真妄二種

  佛法認爲,心分真心和妄心兩類。真心代表著心的本質,在根本上,人心是圓滿、自足的,並不缺少什麼。正如《六祖壇經》所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悟此心,直了成佛。”

  雖然心原本萬法具足,爲什麼我們會有那麼多需求呢?那就是妄心的作用。現代人的需求幾乎是古人的百千倍,是否因此比古代人活得開心呢?其實未必。在妄心的層面,往往會將需求被滿足所産生快感當做快樂本身。當一種需求産生時,就想法設法地創造條件滿足它。問題是,這種滿足程度是變化的,就像身體會對經常使用的藥物産生抗藥性一樣,必須不斷增加劑量或更換藥物。饑餓時,吃飽就能滿足。吃飽後,又要吃好才能滿足。吃好了,又要吃得新奇才能滿足。滿足的標准在不斷提高。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因爲生活空間的豐富,物質條件的發達,現代人可以用很多方式來滿足或轉移因需求産生的痛苦。在古代,戀人一旦離別,只有苦苦相思。而對現代人來說,想念時立刻可以電話傳情,即使遠隔重洋,買張機票也能很快相見。再或者,還有各種娛樂可以排遣。但我們要知道,雖然這種需求被轉移,卻又製造出另一種需求。

  現代人製造了很多需求,並將需求縱容得越來越大。暫時的滿足之後,新的需求立即産生或是升級。這也是現代人日益忙碌、不斷追逐的原因所在。按目前的生産力水平,現代人應該過得遠比古人輕松才是。事實上,人們普遍感覺很累,因爲需求永無止境,操勞也就永無止境。在這些需求中,又有多少是生存真正的需求?我們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在無明驅使下産生的需求。進而對需求産生依賴,而依賴就是痛苦之因。沒有這種需求前,我們一樣可以過得很好。但擁有並習慣之後再失去,痛苦就隨之産生了。我們製造一種需求,就製造了一種苦因。

  而那些生活在水邊林下的禅者,已經體悟到生命中自足的層面,不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來支撐。正如他們在詩中寫到的那樣,“一池荷葉衣無數,兩樹松花食有余”。雖然一無所有,但荷葉可以當衣,松花可以充饑,何等怡然,何等自在。不僅禅者能安貧樂道,任何心靈自足的人,都不需要依靠對物欲的滿足來安身立命,來尋找人生樂趣。當年,蘇格拉底曾在集市上感慨:生活中居然有那麼多我不需要的東西。

  心本是自足、無限而開放的,本來就充滿喜悅。佛法所說的明心見性,就是要我們透徹心的規律,了悟心的本質,以此化解不良需求,清除心靈垃圾,使生命真正找到歸宿。否則,就會熱衷于各種惡性或無謂的需求,爲滿足這些需求,把一生大部分時間用來掙錢。而時間就是生命,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就是在用生命換取這些生命中本不需要的東西。這種交換,難道值得嗎?

  

  二、如何改善心理

  

  那麼,佛法又是如何對心進行改善的呢?

  

  1.皈依、發心

  佛教所說的皈依,是對生命歸屬的尋找和選擇。這個歸屬就是佛法僧叁寶,代表高尚生命品質和建立這一品質的方法。人生是不斷選擇的過程,但我們往往只會選擇職業、家庭等外在條件,只會選擇每天吃什麼、穿什麼。但是佛法告訴我們,更重要的,是對生命的內在需求進行選擇。一個人只有明確自己需要什麼,才知道不要什麼。否則就會隨波逐流。大家要什麼也跟著去要,大家做什麼也跟著去做,並不思考這些對人生究竟有什麼意義。

  釋迦牟尼佛成道時發現,每個衆生都具有潛在的、和佛陀同樣的智慧德相,這是人生真正的寶藏,也是我們在世間最大的財富。皈依佛,就是以這種高尚品質的成就作爲生命目標。皈依法,就是以佛陀留下的叁藏典籍爲修行方法。皈依僧,則是以僧團爲指導修學的老師。所以,皈依的意義就在于,在善知識的指導下,通過對法的實踐,開發生命潛能,從而成就佛陀那樣的高尚品質,

  佛教講的發心,相當于儒家的立志。我們明確人生選擇後,還應立志以成就這一品質爲生命目標。同時,做每件事都要有良好的動機,才能向這個目標彙歸。這個動機必須是爲了利益他人而非自己。如果我們做每件事只是想著自己,往往會使私心得到張揚。即使行爲本身沒有問題,也會增長我執。反之,時時想著他人,慈悲心就會得到發展,當眼裏完全沒有自己只有衆生時,就與佛菩薩無二無別了。

  動機不同,在內心就會發展不同的心理。所以,用什麼心做事很重要。做任何事情都會有兩種結果,一是外在的結果,一是內在的結果。外在結果,就是事情本身,比如經商賺錢、比賽獲獎等。內在結果,就是做事過程中形成的某種經驗和心理。同樣是經商,有些人爲牟取暴利而變得貪婪且奸詐,也有些人以自利利他之心經營,因注重信譽,依法經營,不僅事業有成,也培養了誠實無欺的品格。遺憾的是,現代人多關注外在結果,爲做事不擇手段,最後把心做壞的比比皆是。如果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明白心靈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就不會做出這種因小失大的無謂選擇了。

  

  2.戒律、忏悔

  在有些人印象中,戒律似乎就是對人的種種束縛,甚至是不合理的束縛,因此望而生畏。其實,這是對戒律的誤解。從本質上說,戒律就是一種幫助我們改善生命品質的行爲規範。我們要成就高尚人格,在積極行善的同時,還要努力止惡,使不良心行停止延續。或許有人會說,既然是行爲規範,只要照做即可,何必受戒?須知,受戒是通過在佛菩薩面前的宣誓,使這一規範成爲人生誓言,從而具有防非止惡的力量。如果只是隨便想一想,可能會做一些,但也可能不了了之。

  在家居士所受的五戒,就是在佛菩薩面前表明從今往後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貪、不嗔、不癡的願望,以此增強對不良心行的防範力和自製力。當不良心行得到控製,良好品質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否則,一旦被不良心行占據主導地位,就像雜草叢生的稻田,秧苗就會因缺乏空間而被排擠,甚至因爲得不到養分而枯萎。

  作爲凡夫來說,在受持戒律的過程中,難免也會犯戒,這就需要以忏悔進行消除。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劑,對心靈改善具有極大作用。我們的身體必須經常沐浴,衣服必須經常洗滌,這樣才能保持外在整潔。而在我們的內心,因爲不斷被貪嗔癡叁毒所染汙,同樣需要清洗,否則就會不斷積澱垃圾。

  所以佛教很重視忏悔。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關鍵是犯錯後及時對治。一方面,要把曾經有過的不善行爲發露出來;一方面,表示真誠悔過並發誓永不再造。有了強烈悔過之心,罪業就能得到相應化解,乃至徹底鏟除,所謂“忏悔則清淨,忏悔則安樂”。這也是心理治療中的重要方法。

  

  3.培養正念,修定修慧

  除戒律外,佛法中還有定、慧修行,爲戒定慧叁無漏學。

  修定,是培養專注、穩定的力量,並使內心變得純淨。我曾做過一個講座,名爲“清理心靈的泥潭”。在未經清理的內心深處,積澱無始以來的煩惱塵垢,仿佛厚厚的淤泥。如果沒有定力,這些淤泥會時常泛起來,使心處于混沌狀態。修定,就是選擇一個善的所緣,將心安住其上。再通過不斷的練習和熟悉,使心變得專注而穩定,擺脫昏沈、掉舉、散亂等狀態。

  若不去攪動泥潭,淤泥自會逐步沈澱,使池水恢複清澈,這樣才能看水中雜物。同樣,以禅定之力平息妄念,才能對自身具有觀照力。所以說,必須在定的基礎上修觀。其實心本具自我檢測及觀照能力,只因長期擱置,使這一功能逐步喪失。修習禅定,就是爲了幫助我們重新認識、恢複並培養這種功能。一旦具備自我觀照的能力,情緒或念頭産生的影響自然就會變弱。

  有了定之後,又該如何修觀呢?這就必須具備正見。其中,緣起因果的正見能幫助我們認識心念形成及發展的規律,而無常、無我、無自性空的正見則能從根本上解除煩惱心理,獲得空性智慧。

  無我的觀修,首先要認識到我們一向執以爲我的五蘊中,並無不依賴條件而獨存的我。五蘊本是無明産物,由因緣和合而成。衆緣和合的五蘊,固然不是我;組成五蘊的任何一個因緣,同樣不是我。具備這種認知後,進一步將五蘊的色、受、想、行、識,當做客體觀察。這樣才能看清每個念頭的起落,看清漂浮不定的混亂情緒。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把內心作爲客體觀察時,不能介入自我。否則,心就會陷入某種情緒或感覺中,無法看清心念活動的真相。依然會隨著串習活動,不由自主地去貪,不由自主地去嗔。所以說,觀修無我能使我們從執著中擺脫出來,看清心念的起滅。

  無自性空的觀修,則是摧毀心念建立的基礎。每個心念的産生都是有因緣的,或是因爲某件事,或因爲某個人。比如說愛的情緒,恨的情緒,必定是有對象的。不良心理的形成,就是因爲對這些對象的錯誤設定及過分執著。無自性空的觀修,就是認識到這些所設定的對象並不存在,如杯弓蛇影,純粹是一場誤解。有了這種確切認識後,執著自然松動,煩惱也將失去依托。最後,就能從觀照般若契入實相般若。

  

  以上,分別介紹了心的特點及佛法改善心理的途徑,即消除不良心理,開發潛在的高尚品質。這也是佛教心理學的目標所在。

  現在風行炒股。炒股,必須選擇一個好股票才能盈利。在人生中,我們同樣要有選擇地培養心理力量。生命雖然生生不已,但在六道中,得到目前這種可以修學佛法的人身卻很困難。而今生的時間是有限的,若能將這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無限的利益中,最終成賢成聖,才不枉得人身。

  

  

《佛法對心理問題的解決》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人生的導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