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5 金剛般若經依天親菩薩論贊略釋秦本義記(唐.知恩)▪P5

  ..續本文上一頁者,謂非二乘等相似慧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總中第二,同說故勝也。文複有二:一問、二答。此初,問也。此中問意,明釋迦如來離諸佛所說法外,別有一法是佛所說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第二,答也。總言如來無所說者,爲顯說同,非謂世尊都無言說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

  總中第叁,降染故勝也。將明此義,先辨因果,有其叁種:(一)布施因果,因謂布施,果謂煩惱,由取相施增煩惱故;(二)世界因果,因謂世界,果謂微塵,由界聚相,散爲塵故;(叁)持經因果,因謂持經,果謂法身,由能持說,證法身故。今此文中校量前二以顯後一。

  然經舉諸微塵等者,即世界因果,此之微塵名爲色塵。體是無記,但坋色身不坋法身,非如布施所生煩惱,名爲法塵,能坋淨心及以法身故。今將此無記因果,對彼布施染汙因果,彼尚不及無記塵因,何能更方持說之福?故知施福增有因,經滅惑也。今釋此文,複分爲二:初舉劣顯勝,後辨勝過劣。前中有二:一問、二答。此初問也。叁千大千世界者,舉其因也。所有微塵者,顯其果也。是爲多不者,問其量也。所以問此微塵多少者,將顯染塵過于此故。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第二,答也。此中所言微(編者注:「微」疑是「甚」)者,即以世界至大,微塵極少,破粗爲細,塵即無邊,多義難量,故言甚也。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第二,辨勝過劣也。文複有二:初約果辨,後約因辨。此即初也。諸微塵者,謂世界無記塵也。如來說非微塵者,謂非如施福所生染煩惱塵也。是名微塵者,是地等之微塵也。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第二,約因辨也。如來說世界者,謂微塵之因器世界也。非世界者,謂非染塵之因,施福之世界也。是名世界者,是無記塵因器世界也。此中文意,爲明施福是染煩惱因,尚劣世界無記塵因,何能比此持經功德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

  總中第四超淨故勝。文複有四:一問、二答、叁征、四釋。此初問也。將釋此義,先明因果有其叁種:(一)布施因果,因謂布施,果即依報;(二)持戒因果,因謂持戒,果即正報;(叁)持經因果,因謂持說,果即法身。今明叁十二相者,此乃偏舉中間持戒因果,對量前後之優劣耳。總以持戒爲正報之因,已勝布施依報之業,何況布施爲取相之福,而能比持經離相之福耶?此中文意,舉果顯因故。問持戒所感叁十二相之身,爲是持經所顯法身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

  第二,答也。若以相見同法身者,義不然也。

  【「何以故?】

  第叁,征也。何故持戒福所感之身非法身也?

  【「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第四,釋也。言如來說叁十二相者,謂持戒福所感色身之相也。即是非相,謂非持經智慧所行法身之相也。是名叁十二相者,結成初句也。此中文意,明其持戒不及持經,故名超淨也。戒福能生淨報,尚自不及持經;施福能生染因,豈比持經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第二,內財校量也。文複有二:(一)舉劣顯勝,(二)釋勝所以。前中有叁:(一)舉劣,(二)顯勝,(叁)領解。此初,舉劣也。前雖舍無量珍寶爲是外財,猶疑輕鮮;今舉恒沙身命爲是內財,恐將殊勝。有斯疑惑,故重校量。言善男子等者,兼舉無貪心也。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者,正明無量福也。

  【「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第二,顯勝也。取相布施雖舍多身,終成有漏。離相持經,縱傳一偈,已過無量。所以然者,世間出世間因非因故。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

  第叁,領解也。文複有二:(一)領解,(二)歎勝。此文,初也。言涕淚悲泣者,涕者落也。淚者目津也,神恸謂之悲,無聲淚下謂之泣。彼須菩提聞能诠深教,解所诠深義,又聞舍恒河沙身命,不如持經一偈,所以念彼舍身之苦,欻爾增悲敦敬法之誠,零然下淚。

  問:聞經悟解應喜,何以悲泣?答:有悟解生悲,如須菩提聞此經。有悟解生喜,如舍利弗,聞法華經。有悟解生悲喜,如善集王,聞金光明經悲喜交集。今須菩提所以悲泣者,謂耳餐正說,慧鑒真如。(一)即[敏/心]彼舍身之苦,(二)即忻今所說,(叁)即恨不早聞,(四)傷不聞之者,所以有此悲泣也。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

  此下第二歎勝也。而白佛言者,啓告之詞也。希有世尊者,總歎勝也。佛說如是甚深經典者,別舉所歎希有法也。

  【「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大文第二,釋勝所以也。文別有四:(一)希有故勝,(二)不同余法故勝,(叁)堅實故,(四)勝余修多羅故勝。此文,初也。所謂昔得慧眼,開人空目,出煩惱障,見無我理。其所得者,謂是化城,非究竟故。今聞此經,聞法空目,破所知障,見法空如,其所得者,即真實所,乃名希有也。

  【「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第二,不同余法故勝。文複有二:初標舉,後釋成。此文,標舉也。此經不同余教,诠佛所得甚深法故。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第二,釋成也。言實相者,謂依此經生如實信。即是非相者,謂不同世間虛妄信也。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者,引教證成結初句也。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如是,信解受持,是人即爲第一希有。】

  第叁,堅實故勝也。文複有叁:(一)總舉,(二)別釋,(叁)述贊。此總舉也。爲此法門智體堅實猶若金剛,慧用深入能除惑障故,令持者處下惡之世成第一之功。今總以須菩提成就五義故,聞經信解不足爲難。(一)非難時,故謂得值如來。(二)佛攝授,故謂具信出家。(叁)得無學果,故謂辦諸功德。(四)蒙佛加持,故謂速令開解。(五)成就變化,謂實是菩薩。由斯道理不名希有,彼未來者無是五義,具多障難,能受持者故稱第一也。

  【「何以故?】

  第二,別釋也。文中有叁:(一)明我空,(二)明法空,(叁)明俱空。就我空中,先征後釋。此即初也。總問未來受持之人,何以獨成第一希有也?

  【「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第二,釋也。此中相字,並從想義,由持經人了我空故,不複能起我人等想故。

  【「所以者何?】

  第二,明法空也。先征後釋,此初征也。但說我空想應有耶?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後文,釋也。我相等者,謂能取我等之心也。即是非相者,謂此執心當體故。

  【「何以故?】

  第二,明俱空也。先征後釋,此初征也。一切諸法不離能取所取,今總言空其意何也耶?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後文,釋也。相若不空,佛不應離,離得覺者即是空。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

  第叁,述贊也。言如是如是者,謂上所說正是其義,故名如是如是。即,印可之詞也。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者,謂成就信解也。論雲:驚者謂非處生懼,是故名驚,以可呵故,如非道行故。怖者心體怖故,已起不能斷疑心者。畏者一向怖故,其心必竟驚怖墮故。離此叁種,聞經信解,故名希有。

  【「何以故?】

  第四,勝余修多羅故勝也。文複有二:先征,後釋,此初征也。不驚等者,有何奇特,名希有也?

  【「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後文,釋也。謂顯此經,于一切波羅蜜教中是最妙故。由此世間難生信解,多起疑謗,是故若聞不生驚等即爲希有。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即是此經所诠第一波羅蜜也。非第一波羅蜜者,謂非是余經所诠第一波羅蜜也。是名第一波羅蜜者,結成初句也。

  (編者注:只有卷上,卷下佚去)

  

《25 金剛般若經依天親菩薩論贊略釋秦本義記(唐.知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