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 金剛般若論會釋(唐.窺基)▪P19

  ..續本文上一頁供養。乃至見菩薩大衆。心無染著。見不淨刹。心不憎惡。平等觀故。念諸衆生。不知真谛。不求調禦師。入魔羅網。受種種苦。便增大悲。觀諸善根。心觀法無所著。乃至廣說。願利生行。于一切行。心無染著。名無著行。故不應以相見如來。是無著行。欲得法身有叁。一欲得言說。二欲得智相。叁欲得福相。欲得言說。是第八尊重行。成就尊重善根。愛樂佛法。專求菩提。分別深法。住無所畏。乃至廣說。利衆生行。入淨法界。譬如火珠出火。不可窮盡。如是菩薩諸功德藏不可窮盡。教化衆生。亦不可盡。尊重善根。尊重佛法。利衆生事。名尊重行。故于此經。欲得言說能生實相。是此行故。百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修供養。方始能生一念淨信。況生實相。欲得智相法身。是第九行。等(編者注:「等」疑爲「第」)九善法行中。爲諸衆生。作清涼法池。守護佛法。佛種不絕。得陀羅尼。故得四辨等。遍叁千界。變身如佛。妙音具足。于法無障。而作佛事。得詞無礙。隨一切問。皆能別答。心無所畏。得十種身。作清涼法池得佛法底。名善法行。故欲智相說無定法可得可說。是彼依修欲福相身。是第十第十行。真實行中。成就第一識谛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學叁世佛真實之語。成十力智因。菩薩作念。我見衆生受無量苦。若未度此。先成正覺。是所不應。我當滿足大願然後成佛。令諸衆生悉求菩提究竟無余涅槃。非衆生請。我始發心。行菩薩行。我自發心。普爲衆生。欲令究竟得一切種智故。我于一切最爲殊勝。諸行相應。心色皆順。名真實行。故欲福相。能于此經。持說四句。勝智無邊叁身菩提。此出生故。令修實行。

  第四離障住處。有十二種離障。合是十回向。于中前九種離障。是前九種回向。及第十回向未終滿足已前住。攝從初發心至十回向未終滿位。合是資糧道順解脫分善根攝故。後叁離障是第十回向將終滿位。合是加行道順決擇分善根位攝。前九離障。是前九全第十回向少分。

  十回向位者。華嚴經說。十回向名者。一救護一切衆生離相回向。修六波羅蜜四無量等善根。念所修習爲衆生。除滅煩惱究竟清淨。以此善根回向。爲衆生作舍。令免苦事。故爲衆生作護念。解脫煩惱故。乃爲作主寶臣。令得無礙淨智身故。怨親無二。常愛眼看。有來怨逆。爲作善友。爲說深法。譬如大海衆毒不壞。如日不以盲人故隱。不以衆生無量怨心菩薩嫌恨退行回向。不以難調退舍善根。所修善根。悉爲救度回向爲生。由于所度不見生相。名救衆生離衆生相回向。前十行中。諸菩薩等。由行十行。及得十種信慚愧戒聞施。慧念持辨無盡功德故。心遂慢生。我能行此行。此行證得彼功德。我能說此法。此法利益彼衆生。由此不能近入初回向。今佛爲說預流等小聖。尚不言我得我說法。況菩薩耶。令彼離慢。修無慢行得入初向。故初離慢是初回向。

  二不壞回向。于叁世佛。于諸菩薩。于佛教法。得不壞信。慈眼觀生。以此善根回向令得此不壞信。以此于叁寶不壞信回向力。攝取一切善根。無所損壞。名不壞回向。故第二離少聞障。令彼不離佛出時行。是第二回向常得見佛聞深法故。

  第叁等諸佛回向。學叁世佛回向。見好惡色。其心清淨而無愛憎回向。作念諸佛妙樂回向。菩薩滿足諸願證薩婆若回向。衆生見佛聞法。我心近僧。乃至雖有妻子。俱不離菩提心。隨其受用四事什物。不離菩提心。皆悉回向無上菩提。不著五蘊等一切法。如佛所知菩薩回向。我亦如是。第叁回向名等諸佛回向。故第叁離小攀緣。作念修通障。令修願淨土行。是第叁回向。

  第四至一切處回向。修善根時。以此善根。如是回向。令此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處。譬如實際無處不至。謂以善根通至佛所。供養諸佛。叁世莊嚴。乃至于一念頃。充滿十方一切世界。複念十方佛菩薩所有供具。皆以善根。以不亂心。乃至無诏害心。悉爲回向。回向相好。乃至回向清淨世界佛。十方至此菩薩。得至一切處神足。隨順諸陀羅尼辨才。令一切衆生悉歡喜故。由此善根。無佛等所不至。無衆生處不至。名至一切處回向。故第四離舍衆生障。修成就衆生所。是第四回向。

  第五無盡功德藏回向。修悔過善根。離一切業障。于叁世佛。從初發心。乃至成佛現涅槃。所獲善根皆悉隨喜。乃至叁世衆生一切善根。皆悉隨喜。由以善根隨喜。一切功德無盡。後得十種無盡功德藏回向。故第五隨順外論散亂障修離彼行。是第五回向。諸過失悔業障皆離故。

  第六隨順一切堅固善根回向。若爲王時。得勝國土。安隱豐樂。乃至七寶。成就堅固那羅延身。離業障得淨業。舍內外救獄囚。以自身代死者。乃至攝取一切惠舍。隨順一切堅固善根。則皆隨順。一切佛乃至順清淨。如是回向已。令一切衆生得如來法。諸佛歡喜。于一一行皆不違逆。善根堅固。回向彼岸。名隨順一切堅固善根回向。

  七等心隨順一切衆生回向。增長叁品。乃至普覆一切衆生。境界善根。行此善根。修習究竟。能住于忍。閉惡趣門。善調諸根。威儀具足。乃至念諸善根。若有果報。我盡未來行菩薩行。不舍衆生。修行大舍。回向一切衆生。悉無有余。乃至此菩薩得無生道。到無二處。于一切身得自在。于諸行願得自在。智能遍至一切佛刹。得無礙耳聞一切刹聲。得淨慧眼見一切佛。以平等心隨順一切衆生。回向諸善根。名等心隨順一切衆生回向。故第六離影像相自在中。無巧便障。順色及衆生身。搏取中觀。破相應行。是第六第七二位回向。爲令他巧便。多在第六位。爲自得巧便獲神通等。多在第七回向位故。

  八如相回向。成就念智。安住不動。于一切智境。得不退轉。乃至修習種種善根。一念觀無二一切智境界。于一念中。能嚴淨一切佛刹。于諸通慧而得自在。入法實相。乃至不著世界。不著衆生界。心無所依。寂然不亂。正念諸法。具足諸佛無選擇智。不違一切平等正法。不壞佛相。等觀叁世。了衆生空無所依住。隨順如實通。解真實義。爲至佛地。凡所修行善根。皆順如相而爲回向。名如相回向。第七離不具福資糧障。供養給侍如來行。是第八回向。雖觀法身入法實相。不壞佛之叁十二相。然不以爲佛真身。

  九無縛無著回向。于諸善根。不生輕心。不輕出生死心等。凡諸善根常樂攝受。堅固不壞。以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回向具足。乃至住于此回向。諸金剛山所不能壞。一切衆魔所不能壞。悉能摧滅衆魔邪業。悉得聞持叁世佛法。常無染著。得普賢行。諸願滿足。所修一切諸功德不爲自己。及爲他人。以無縛著解脫心回向。饒益一切衆生。名無著心回向。故第八離懈怠利養等樂味障。修離利養疲乏熱惱。于精進若退若不發行。是第九回向。

  十法界無量回向。離垢缯系頂。受大法師記。能廣法施。成大慈悲。安立衆生于菩提心。乃至行法施等一切善法。攝取薩婆若心。究竟正力。到于彼岸。乃至一句法味。佛所說法。若聞若持若說。以此回向。一心正念無量無邊虛空等世界中叁世諸佛。行菩薩行。令一切佛常所守護。于一切世界。盡未來劫。爲一衆生。修菩薩行。爲一切衆生。亦複如是。乃至調伏法界等無量衆生。嚴淨法界等無量佛刹。如法界無量出生智慧。亦複如是。凡所有善根。回向悉等法界。名法界無量回向。故第九離不能忍若障。修忍苦行。是第十回向。成唯識等雲。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決擇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糧位攝。爲趣無上正等菩提。修集種種勝資糧故。爲有情故勤求解脫。由此亦名順解脫分。故此經中從初發心。乃至此中離不能忍苦障。修忍苦行已前。合是此位所攝。菩薩先于初無數劫。善修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爲入見道。住唯識性。複修加行伏除二取。謂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暖等四法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位立。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爲暖位。謂此位中創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初獲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暖。故此第十離阙少智資糧。修離寂靜味行。是此暖立伏除所取。求智行故。彼論又雲。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爲頂位。謂此位中。重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明相轉盛。故名明增。尋思位極。故複名頂故。

  此第十一離自取障。修證道時。離喜動行。是此頂位。由于暖位觀所取無創獲明得定發下尋思智。心生喜動。言我能等。不能進修。障當聖位所有證道。故說離行。令入頂位。彼論又雲。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于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既無實境離能取識。甯有實識離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順忍時。總立爲忍。印前順後。立印順名。忍境識空。故亦名忍。此中意說。忍有叁品。下忍印無所取。中忍順觀能取空。上忍印持能取非有。初作尋思。觀無所取。觀猶未勝。分爲暖頂。時節稍長。于忍叁時。初印所取無。次觀能取無。後印雙無。能取易故合立。不分多位。由下品忍印所取無。上品觀位印能取無。中忍雖非印。初後印故。總立忍名。于無二取。已能別觀。已能印。但未雙印故。未證真故。次此後一念雙印名世第一法。即便入證故。唯識雲。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謂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立無間名。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故。

  此第十二離無教授障。修求教授行。是忍及世第一法。世第一法唯一刹那。雙印前空。無別廣行。故總合說。由此頂位。至尋思極。順所觀。住于忍位中。行相轉勝。不求教授。無以進修。欲令進修。必求教授。教授得已。依教而行。便得入聖。非過四位始求教授。方入證道。一念無間更無隔越。即入真故。唯識又雲。如是暖頂依能取識。觀所取空。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轉位于能取識。如境是空。順樂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

《20 金剛般若論會釋(唐.窺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