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顯密之分。顯教是明顯之教,人人生菩薩心,修無上道,皆可成佛。密教是秘密之教,爲彼說而此不知,爲此說而彼不知,彼此互不相知。顯教主張明心見性,密教主張即身成佛。總而言之,在往昔時,種下大善根者,今生才有這種學佛的機會。今生精進修行,等來生定有希望達成此願。
顯教有小乘和大乘之別。小乘又爲二乘,就是聲聞和緣覺,大乘就是菩薩。今將此叁乘所修的法簡略介紹如下,作爲初學的參考。
羅漢所修的四谛法
聲聞是聞釋迦牟尼佛演說四谛法的聲音而悟道,謂之聲聞。聲聞又爲阿羅漢,分爲四個果位。初果羅漢,已斷叁界見惑,所謂“入聖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尚有七番生死。二果羅漢,已斷叁界見惑,又斷欲界思惑前六品。有二番生死,一生天上,一來人間受生。叁果羅漢,已斷欲界思惑後叁品。猶有一番生死,但是不來欲界受生,而到色界或無色界受生。四果羅漢,已斷叁界八十一品思惑,不受生死;就是沒有了分段生死,而還有變易生死。
聲聞雖然悟道,可是有悟的深,有悟的淺,有悟的究竟,有悟的不究竟。一樣的悟,而悟的程度不同。他們修的法,就是苦、集、滅、道四種法。苦,觀一切都是苦,有叁苦和八苦。因爲他們知道斷集、慕滅、修道,有連帶的關系。由苦而生煩惱,既然有煩惱,就要把它斷了。怎麼斷呢?要斷見惑、思惑所積集的煩惱。要羨慕涅槃法,就是常樂我淨,所謂“涅槃四德”。如何從生死此岸,經過煩惱中流,達到彼岸呢?必須叁十七道品才可以成功。其中有八正道:(1)正見。(2)正思惟。(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乃是大小乘必須修之法門。
辟支佛所觀十二因緣法
辟支佛有獨覺和緣覺之別,無佛出世時,修覺的人,在深山穹谷中靜坐,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而悟道者,爲獨覺。有佛出世,觀十二因緣法而悟道者,爲緣覺。他們一開始觀無明。什麼是無明?就是無所明了,什麼也不明了。無明究竟是什麼?較文雅的說,就是愚癡;若往顯明露骨來說,就是淫欲心。譬如,男孩子追求女孩子,女孩子追求男孩子。若問他(她)爲什麼要追求?或會回答:因爲他(她)漂亮或英俊,所以我愛他(她)。再問:爲什麼要愛他(她),那個地方可愛?問來問去,他(她)也不知道。既然不知道,還要去追,這就是無明,也可以說莫名其妙。在莫名其妙之情形下,還要往裏鑽。爲什麼?因爲人是色欲而生,所以還要色欲而死。古人說:“生我之門死我戶,幾個蘇醒幾個悟?夜來鐵漢自思量,成佛做袓由人做。”無論成佛或做袓師,都是由人所修成的。所以人是怎樣生來的,就怎樣死去。所謂“如是而生,如是而死”,不願斷絕輪回。不願截斷生死流。反而願順流而生,不願逆流了生死,所以有無明。
有了無明之後,就有行爲。什麼行爲?就是男女的性行爲。因爲不明,就要造業,就要顛倒。顛倒之後,就有這種問題發生。發生之後,就有了識。有識(父精母血成的胎兒)之後,便有名色(名是心理,色是生理)。有了名色之後,便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全,十月期滿,出生于人間,便有觸的感覺,能分別冷暖軟硬。有了感觸之後,便生領受作用,在順境曉得快樂,在逆境曉得痛苦,隨時隨地生起愛憎的感情。有了領受之心,便生一種愛心。有了愛心,就生出自私心,要占爲己有。人貪戀財貨女色,而生出種種的欲望。有了愛心,乃想盡方法,把它取來,歸爲己有。爲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因此,盡造不清淨的身口意叁業。
因爲造了業,就有受生的果,繼續而有來生。有了來生,又有老死。衆生都是這樣接接連連不能斷,糾纏不清,無法離開生死輪回。欲想離開生死,首先要斷無明。無明徹底解決,其他十一個因緣就不會相生,這才真正斷了生死。
修行人,要斷欲去愛,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才能了生脫死。否則的話,修到盡未來劫,也不能了生脫死。把根本無明破了,就是斷淫欲。這時沒有欲念,沒有煩惱,即得解脫。
由獨覺看來,修道人要孤獨,不要有朋友,不要有伴侶,不要有黨派。所謂“掃一切法,離一切相。”破一切執著,才能得到解脫。如果修行怕孤獨,那就不能修行。修道就要孤獨,要自己站起來,與衆不同,這才是修道人的本色。
修道人切記!不要和任何人有染汙的因緣,這樣會糾纏不清,令你墮落。修道人,一定要自己生死自己了,自己吃飯自己飽,不能依靠任何人。當然善知識還是需要來指導,指示正路。否則,盲修瞎煉,無有是處。
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讓人所不能讓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飯,要穿人所不能穿的衣。總而言之,要受人所不能受的。一定要持戒。守規矩。如果不持戒。不守規矩,那就不是一個修道人。
菩薩所修六度法
菩薩是半梵語,具足應爲菩提薩埵,譯爲覺有情,或爲有情覺。覺是覺悟,有情是衆生;覺悟一切有情的衆生,也就是有情中一位覺悟者。有情衆生得到覺悟,把所覺悟的智慧,願意去覺悟一切衆生,這又叫有情覺。
菩薩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覺覺他。自己明白了,也教他人明白。自己得到解脫,也願意教他人得到解脫。這就是菩薩的精神。菩薩的心量是廣大的,不像阿羅漢的思想:“摩诃薩不管他,彌陀佛各顧各。”菩薩的思想是慈悲的,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爲衆生離苦得樂,終不厭倦。
我們無論修那個法門,皆要真真實實去修行,不要想找妙門,求捷徑,那是投機取巧的行爲。要腳踏實地來修行,那才是正途。不能修行一天,休息十天,那不會有所成就。必須天天用功修行,時時努力精進,才會有所成就。就是天天修行,也不容易上去。所謂“修道如登百尺竿,下來容易上去難。”
何謂六度?(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進(5)禅定。(6)智慧。布施度悭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怠,禅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這六種法門,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必修之法;功德圓滿,便達彼岸。
(1)布施:就是將財法布施于人。布施有叁種:一爲財施、二爲法施、叁爲無畏施。財施,又分爲內財和外財。內財是頭目腦髓,外財是國城妻子。可以把自己的身體,任何一部分布施給需要的人。可以把自已的國家和自己的嬌妻愛子,布施給其他人。內財也能舍,外財也能舍,這叫真布施。真布施要出力作善功德,所謂“隨喜功德”,這是財施。
法施,就是將佛法布施于人。譬如,講經說法、印刷經典、流通經書、翻譯經典,做這幾種的工作。如果不躲懶偷安,便是真正以法施人。如果沒有智慧力施于人,可以用自己勞動力布施于人,來幫助困難人做勞力的事,也算是法布施。總而言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爲發展佛教而貢獻一份力量。
無畏施,就是人有恐怖心時,受到環境的威脅,終日不安。這時候,幫他拿個主意,指示他一條明路,令人不要恐懼。或者善言安慰,或者自告奮勇,替他解決恐怖的問題。
能布施,就不悭貪。悭貪就是舍不得。所謂“要舍才能得,不舍就不得。”你們看看:世界上大富翁。大財閥們,爲什麼那麼有錢?就因爲他們在前生肯布施,幫助人解決困難,把功德積聚下來,所以今生才富有。
大迦葉袓師,他乞食時,專到窮人家化緣。爲什麼?他的理由:“沒有錢的人,應該教他布施。有機會種褔田,來生便得到富有的果報。”須菩提尊者,他乞食時,專到富人家化緣。爲什麼?他的理由:“富有的人,教他繼續種善根。如果不種善根,他的褔報會減少,來生就貧窮。若能繼續供養叁寶,那麼,他的褔報,則能永遠不斷。”這兩位尊者,各有見解,皆是教化衆生的一種方法。總之,沒有企圖的布施才是真布施。
(2)持戒:修行人一定要嚴守戒律。戒就是五戒:
(A)不殺生。不殺生的人,必能得到長壽的果報,沒有病痛的折磨。
(B)不偷盜。你不偷人家的東西,人家也不會偷你的東西,這是因果的道理。有一次,文殊師利菩薩有一雙新鞋,乃對人講:“我在無量劫以來,未曾拿過人家一草一木、一針一線。所以我的東西,也沒有人來拿。如果不信,我將這雙新鞋,放在城門口,叁天之內,如果被人拿去,就證明我打妄語。”叁天之後,那雙新鞋,果然仍在城門口。這證明他持不盜戒是那麼清淨!
(C)不邪淫。修道人,要沒有邪淫的念頭,也就是沒有淫欲。如有絲毫淫欲念頭,就不會超出叁界,而仍在輪回中受生死。這個淫欲念頭,就是生死的根本。若能斷了它,便出叁界,才能證果成佛。凡是修道人,一定要把淫欲思想除掉。怎能除掉它?首先不要吃太有營養的食物。爲什麼?因爲修道人本身的營養就夠了,不需要再增加。所謂“少吃少欲,多吃多欲。”營養食物吃多了,便生淫欲的念頭。若爲不淫,就要節製食欲,不貪味道,不貪多食,要鍛煉身體能維持生命,就可以了,這是修道的秘訣;否則,用山珍海味來修五髒大殿,那是破淫戒的禍根。
(D)不妄語。除非不說話,若說話就說真實語,絕對不說騙人的話。無論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是老老實實的說真話,時時管著自己的口,不打妄語。
(E)不飲酒。修道人,不可以飲酒(包括吃一切毒藥、麻醉品、抽煙在內)。因爲酒能亂性,使人失去理智,無法控製情感,乃做出顛倒的惡業。吃毒藥令人迷糊,令你失去正知正見。這是煙酒的害處。
萬佛聖城是修道的處所,有很多方法助你修行。若能不貪,就沒有苦。若能不爭,不爭名、不爭利、不爭財、不爭色,什麼也不爭,這樣便能無煩惱。若能不求,無有所求,便無妄想。人的欲望是無止境,越求越多。如果能到“無求便無憂”的境界,那是多麼快樂!所謂“人…
《修道要學基本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