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十正理論釋▪P7

  ..續本文上一頁當努力精進。

  已二、廣說分二:一、明所知實際之規則;二、由心通達之規則。

  庚一、明所知實際之規則分二: 一、明依緣而生與無自性並不相違;二、明由執相違當出生一切過失。

  辛一、明依緣而生與無自性並不相違

  論曰:由誰了知彼,謂見緣起生:緣生即不生, 一切智所說。

  第一句是問,第二句是答,第叁句是明緣生之體,第四句是明說彼法者。過:若是由于了知無自性即斷除煩惱,那麼,由誰來了知彼無自性耶?答曰:謂現見緣起生法者。因爲由于如實了知觀待法的義,即能現見。問曰:彼緣起所生,豈不唯是生嗎,如何說彼不生耶?此是互相矛盾,故不應理。答曰:我們說彼緣起生法,猶如影像,是說即不是由自性生,並不是說畢竟不生。這有何相違之處耶?是故說緣起生和不生二種的境是不同的。由于不生是說非真實生、非實有生和非自性生,緣起所生者謂是虛妄而生。任何一法,若從因緣而生,即說彼是無自性生。如經(7)雲: “諸因緣生即不生,由于彼生無自性,故說緣生即是空,知空性者不放逸。”這是一切智所說,故不相違。有些許緣起所生法決定是完全不生的善知識們,于此論釋,應善觀看。又有人由于破四邊生時于彼所破上不須加勝義簡別,便誤認爲應成派一切時處于所破上,都不便加勝義簡別的謬論,也可由此論義而破除之。

  辛二、明由執相違當出生一切過失

  論曰:爲倒知所伏,非實執爲實:執著诤論等,次第從貪生。

  由于被執諸法寶有的顛倒了知之所壓伏,于緣生非谛實義而執爲谛實的補特伽羅,是從貪著諸法實有而生,由于執著自宗和破除他宗,而引起的诤論和鬥爭等次第,皆由貪著諸法實有而生,所以不應執著緣起與無自性是相違的。

  庚二、由心通達之規則分二:一、正說;二、彼說應理。

  辛一、正說

  論曰:彼譜聖者等,無宗無诤端:諸聖既無宗,他宗雲何有。

  由具通達中觀離戲論的功德的諸聖者等,若執自宗實有,則爲成立自宗,須與他宗興起诤論。但是,由于以正理觀察決定無此事,故無自宗。所以諸聖者等無有诤端。問曰:彼等聖者雖無自宗,豈不見有爲破他宗而造論典嗎?由有破他宗,所以也有自宗。答曰:若宗有自相,自宗或他宗當成立,但是,中觀諸師以正理觀察,無有少許的實有宗可得。既無少許宗可得,如何有破他宗耶?無有宗故,煩惱定當破除。

   過:此《六十正理論》中說無有所立宗,如何《中論》中許有破四邊生的宗耶(8)?巴草譯師說: “《中論》中唯有破他的宗,《六十正理論》中是說無有所成立的宗。”菩提智說: “唯破他宗也是爲破他的邪分別而安立的,非有自宗。”有說有宗是有應成宗,無宗是沒有自續宗;有說有宗是在沒有以理智觀察的顯現前有,無宗是在理智前無。有說有宗唯是名言(9)中有,無宗是勝義中無。別有諸師說,有宗是對他說有,無宗是對自宗說無。向湯沙巴說: “應成師在觀察真性時不用自續宗,在觀察世俗時決定用自續宗。”

  以上諸師所說,大致已作觀察,唯有菩提智的宗義還要加以分析。試問破他的邪分別的立宗者是有耶,或是無耶?若是無有,那麼,在他人前也沒有立宗者;如果是有,則中觀師若不立破他邪分別的宗,那麼,破實事師自宗時的宗,除實事師自己的宗外,也沒有立故。問曰:這個問題,與汝宗有唯生,沒有從自生他生之義相同。答曰:不相同,因爲同時的唯他,在名言中雖是有的,而因果前後的他,在名言中則是沒有的(10)。

  有些見《回诤論》說“然我全無宗,故我唯無過”的論文,便說完全無有。說此語者,只是依文而起的增上慢,因爲自續中觀師並不是沒有見到此二句論文,但他們並未這樣許可。而有些人未見該論遠離相違之義,僅取部分文句,便許完全無有,這就難得避免,以空性獅子吼不能摧伏說實有的狐等之過失,還以爲自己是在智者衆中。這種把計完全無有的過失,作爲功德來贊歎龍樹阿阇黎和世尊,實際是侮辱和毀謗正法及大師。又在未起無見之前,許諸法是有,而後來了解彼完全無有,這種了解究竟是無因無緣耶,或有因有緣?若是無因無緣,則在破他邪分別時何故不以無因無緣而破,爲什麼還要成立他共許之因等宗。若是有因有緣,何故不許是生見的因由?因此許無宗有宗者,即是如前所說唯就理智前有無而說。(明句論)中說清辨阿阇黎也是由這個原因而成自語相違故(11)。

  辛二、彼說應理

  論曰:若計有所住,曲惑毒蛇纏:誰之心無住,不爲彼等纏。

  或謂:若無有宗如何能斷煩惱耶?答曰:貪等煩惱任何一種之住處或因,若計爲實有所得之執有時,彼即是在能住貪等煩惱行的稠林之中;能斷善根;惡見相應。曲即是曲折而住叁途之毒蛇,若隨彼實執毒蛇所說之處而行,當被彼所纏縛。誰的心通達諸法無自性,則心無所住,所以即不爲彼等毒蛇所纏縛。

  丁叁、明執實有則不能斷除煩惱分叁:一、正說;二、明彼堪可悲憫;叁、明聖者與彼相反。

  戊一、正說

  論曰:諸有住心者,惑毒何不生:何時住中間,亦被惑蛇纏。

  諸耽著諸法實有,有所住心者,貪欲等煩惱大毒如何不生,唯應生起。

  問曰:爲什麼?答曰:可意則起貪,不可意則起嗔,增益諸法實有則起癡。就由這個原因,何時雖住無貪無嗔之中間,安住舍位時,亦要被癡煩惱蛇所纏縛故。

  戊二、明彼堪可悲憫

  論曰:如童執實有,旗影像起貪:世間愚昧故,系縛境籠中。

  何時有此癡暗生起,爾時亦如兒童(12)對虛妄不實之影像執爲真實容貌而注目影像,與作怒咬之態而起貪愛。世間人等,于非實有而愚昧執爲實有故,因此即系縛在如影像的境籠之中,作諸惡行,受大苦惱。所以此即爲諸正士堪可悲憫的境故。

  戌叁、明聖者與彼相反

  論曰:聖者于諸法,智見如影像:于彼色等境,不墮事泥中。

  聖者的智慧眼是由于無明翳障已經清淨,故于色等諸有爲法,了知猶如影像。由于智眼見已,于彼可意色等境,即不墮于生死事泥之中,而得解脫。亦如熟習名言者,了知諸法猶如影像。

  丁四、明于境籠挂礙與不挂礙的差別分二:一、略示;二、廣說。

  戊一、略示

  論曰:異生貪愛色,中間即離貪:遍知色體性,具勝慧解脫。

  欲界諸異生,猶如不知名言的兒童耽著影像一樣,而貪愛可意色,即沈沒于境的汙泥之中。又有異生已得四靜慮和四無色的心,雖然超越欲界,但是由于未能通達真性而住中間,即遠離貪著可意色的現行。諸現證色的自性空,具足勝慧的聖者,由于永斷貪愛種子,即得解脫生死。

  戊二:廣說

  論曰:執淨起貪愛,反之則離貪:已見如幻士,寂滅證涅槃。

  欲界諸衆生,執色等爲淨,即起非理作意而生貪愛。色與無色界衆生,即與彼相反,由起不淨作意,則遠離現行貪欲。而諸聖者已見如幻化士夫,自性空寂,即現證涅槃。

  乙四、解脫之勝利分二:一、別說;二、結尾。

  丙一、別說分二:一、斷德;二、證德。

  丁一、斷德

  論曰:倒想起熱惱,煩惱睹過失:通達有無體,知義即不起。

  由于對諸有爲法生顛倒實執的想,則感生死痛苦而起熱惱,及貪欲等煩惱諸大過失。若了知彼緣起義的補特伽羅,即不起彼等煩惱過失。問曰:如何彼不起耶?答曰:由于通達有體法和無體法的自性不可得故,決定遍知有體和無體法自性皆空。

  丁二、證德

  論曰:有住則生宣、及離貪欲者:無住諸聖者,不貪離貪非。

  若有執有爲法實有的見,即是生起貪欲等之住處——因。欲界衆生從彼則生貪欲,諸修無常者雖離貪欲,但由愚癡而成住。唯現證諸法無自性,見無生煩惱住處的諸聖者,于可愛境則不貪,並且作非可愛樂想。故離貪欲,亦非由愚癡而住,因爲煩惱所住的因已不存在故。

  丙二、結尾

  論曰:諸思維寂濺,動搖意安靜:煩惱蛇擾亂,劇苦越有海。

  過:汝言當超越有海,那麼,什麼是有海耶?答曰:由貪欲等煩惱蛇,周遍擾亂而密集劇苦。誰能越渡有海耶?是諸瑜伽師先在資糧和加行位時,思維一切法自性寂滅,則能令動搖分別猶如猿猴一樣的意識亦得安靜,並且能息滅諸心心所的趣轉和行動,像這樣的瑜伽師當得解脫。在思維無自性時,雖然通達如幻的空有二聚,但是,由于二現未曾寂滅,所以不是現證非異門的勝義谛(13)。

  甲叁、造論的善根回向

  論曰:以此之善根,回向諸衆生:集福智資糧,顯得福智身。

  當知此頌含有回向因、所爲和回向叁義。以造此滅除二邊的《六十正理論》所生的叁門之善根爲因,願獲得最勝色身和最勝法身。由何法而得彼身耶?是在後得位時,修習施戒等福德資糧,在根本定時通達無我慧和修智慧的因——供養紙墨花等,令積集智慧資糧出生的。有何所爲?即是爲盡虛空際一切有情。過:由作何事?答曰:聞思極其圓滿究竟後,積集無余色身的因——福德資糧,和法身的因——智慧資糧。有許在佛果位時身與一切智慧,唯是在他面前安立而有,非是由佛自相續所攝。彼等所說非是善說。因爲在十地最後心本是由自相續所攝,而在彼十地最後心的第二刹那,相好莊嚴之身,並非間斷或往他相續之中。或者當成立彼相續中也不許可完全無有的宗。

  過:諸說法者的顯現,由于無自顯現,故唯有他顯現。答曰:若是這樣,則念我入根本定時也無自顯現,因此根本定也是唯他顯現了,則單說“後得位他顯現”即不合理。是故,彼等說者,是不了解:由于自顯現上一切有爲顯現盡皆寂滅和自相續中有智慧並不相違。問曰:現證一切法與不許無顯現豈不相違嗎?答曰:不相違,因爲在異生位,現量的所量境尚且不一定是顯現,何況在聖者位!過:不是彼有親的所證與能證,和兼帶的所證與能證嗎?答曰:親證離戲論,而障盡即所有的一切垢也就兼帶地斷盡了。因此,有些以爲佛陀若有自顯現,即未斷盡無明。佛陀雖無自顯現,但與現證一切所知法全不相違。彼等以爲相違者,是錯誤地認爲,若是現證,必定有顯現。

  正理自在聖龍樹,緣起離邊教海中:

  隨行正理以慧棒,能取百味酥精華。

  依達真性善知識,安住具種空性種:

  聞思此教之舌根,取此真翼勝甘露。

  安住無上勝乘道,越渡久遠疑惑處:

  從正士語河流來,是勤大甘露語庫。

  實執叁有大海來,善渡斷常邊見河:

  欲至正見平原地,應入此教大船中。

  噫嘻暇得賢種姓,逢說勝道善師友:

  正信直際甚深義,獲得如理思維時。

  顯我隨一切生中,依具百德善知識:

  淨意受持叁學道,如理思維無懈怠。

  外被火坑所雷繞,能碎骨肉成灰塵:

  鐵房猛火燃燒住,誹謗正士願不作。

  欲成智者謗智者,欲具律儀說他過,

  欲成賢士尋他失,如此惡友願不逢。

  如是以此白淨善,願有邊執諸衆生:

  現證緣起中觀義,速獲無緣法身位。

  此《六十正理論釋》摧毀一切邪說,是從具足無緣智慧和無量大悲,特別是寬人共許證得緣起諸法猶如水中月影的一切智吉祥上師仁達瓦,和他的上首弟子護持叁學如愛眼珠,特別是對于我這個平常衆生,不忍我隨過失轉,具足大悲心的一切智賢慧名稱(14)大師前,聽聞教授獲不退轉信心者盛寶(15)由于精進戒律受持叁藏的諸大善知識的勸請,及受持四教(16)的僧幢大師給以紙墨順緣的幫助,在躍阿蘭若中作此論釋。願由作此釋的善根,回向證悟無倒中觀正見的甚深教義。

  譯後記: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日譯于中國佛學院。

  勝義谛一科,釋中沒有標出,是否刻版有誤,尚待研究。

  一九八五、一九八六年重校于北京。

  (1)違緣:無谛實是實有的違品。

  (2)果色十一:五根、五境及無表。

  (3)此處略去“自照亦照他”五字。

  (4)月稱釋曰:“彼魔能障礙聖者的智慧命根,也是叁界大地之主,有四顛倒大臣,爲貪等煩惱眷屬之所圍繞。一切衆生斥爲非聖者,是趣入非妙行的隨行者。能令輪回有情增長無量故名無明”

  (5)叁德:勇、塵、暗。

  (6)見《四百論》第十一品。

  (7)見《無熱龍王請問經》

  (8)答此一問,西藏古德有不同的見解。

  (9)名言:世俗。

  (10)同時的唯他,是指觀待而有的他;因果的他,是指由自性有的他。故前者在名言中是有的,而後者在名言中則是沒有的。

  (11)其自語相違之因爲“既許緣趄,又許實有”

  (12)“兒童”此處比喻凡夫、愚夫。

  (13) 空性,是非異門勝義谛,理智比量所量的谷芽非實有,是異門真勝義谛。但是不能說異門勝義谛非勝義谛。

  (14)賢慧名稱“宗喀巴”。

  (15)盛寶:甲操傑。

  (16)“四教”是指精通《中論》《現觀莊嚴論》《律經論》和《俱舍論》經過辯論考試後取得的學位名。

  

《六十正理論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