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解脫
當禅修者全神貫注于感覺,不起雜念地觀察著它,直至它完全熄滅或突然終止的時候,禅修者的心意會變得純淨、澄清、堅定和適用(Serviceable),他對所有衆生都會充滿慈愛和關懷,並且能夠將此真正的慈心遍布給他們。這種慈心並非僅僅是語言文字的反複念誦,它是無私和無我的,它使禅修者不去分別他所恨的人、所愛的人、或是無關的人。
禅修者以純淨、澄清、堅定和適用的心意,于心中觀察著心 (即心念住)。心中有欲望時,他如實地知道心中有欲望;心中沒有欲望時,他如實地知道心中沒有欲望;心中有憎恨時,他如實地知道心中有憎恨;心中沒有憎恨時,他如實地知道心中沒有憎恨。他知道在貪或瞋生起時,要對它們保持專注,令它們不可能成爲因去産生將來的貪或瞋,推動生死輪回一次。這就是在果中滅因。當他接觸到一個可以引起貪或瞋的事物時,他保持奮力地專注著它,令貪或瞋不能生起。這就是在因中滅因。
在上述最後的專注曆程中,禅修者的修習將會完全像巴利聖典所指導的:「在看當中應當祇有看;在聽當中應當祇有聽;在感覺當中應當祇有感覺;在想當中應當祇有想。」(In what is seen, there should be only the seen; in what is heard only the heard; in what is sensed only the sensed; in what is thought only the thought.)禅修者能夠做到這樣,是因爲他已透過專注不適意的感覺,令心意達至澄清、堅定和適用。對一般直覺遲緩的禅修者來說,在最初的禅修階段,試圖做到「在看當中祇有看(To see only the seen in what is seen)」,是非常困難的。因爲心識(Consciousness)是很深細隱密的,不純淨且軟弱的心意是不容易將它把觸和看牢的。但是當禅修者經過專注不適意感覺的修習,使心意堅強和穩定後,他便能夠「在看當中祇有看;在聽當中祇有聽;在想當中祇有想(To hold the seen as the seen, the heard as the heard, the thought as the thought)」。
有些方法建議:在禅修時如果有幹擾(分心的事物)出現,心意應跟著去注意它們。理論上,跟隨每一個幹擾並專注地用心抓住它們是可能的。然而在實踐中,受幹擾的心意能覺察到幹擾它的東西是極端地困難的。如果注意力是強勁而又集中的話,它根本就不會被幹擾,離開了原來的禅修觀察對象。此外,注意幹擾會有下述危險:禅修者會以爲自己正在覺察著它,殊不知自己已不知不覺地被那些幹擾所牽引著。因此,最安全而又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加強專注最初的禅修觀察對象,譬如觸覺或感覺。
至于法念處的觀察,它們比心念更深細和更隱密,禅修者是不可能直接地觀察到它們的。對法念處的觀察可說是奮力觀察感覺之後才可行的修習。
其實四念處 —— 身、受、心、法 —— 並非是各自獨立生起。它們是相關地集起的。當禅修者專注于觸覺時,其中已存在著身、受、心、法四念處。祇要專注一個念處,禅修者即已專注所有念處。這有如一杯檸檬汁,水、檸檬、糖和鹽已同時互相混合其中。而當其中一種成份較強時,這杯檸檬汁便會被分別說爲水汪汪的、酸的、甜的或鹹的。同樣地,當感覺較強時,我們便說是受念處,若當心意較強時,我們便稱它爲心念處,如此類推。
當四種念處都圓滿成就時,禅修者將達致正覺。然而,這個階段在孫倫禅修法的簡介中,我們無須深入探究。當芒果的種子已播下,芒果樹便會慢慢地發芽成長。禅修者應該將全副精神放在播育最好的芒果種子上,最後自然會瓜熟蒂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