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倫內觀禅修法
目錄
譯者序
原序
一. 禅修者與內觀禅修法
二. 選擇正當禅修方法的准則
叁. 孫倫禅修法
四. 給孫倫禅修者的一些提示
附錄
附錄(1):孫倫大師法語
附錄(2):中文願文之一 (于禅修前念誦)
附錄(3):中文願文之二 (于禅修前念誦)
附錄(4):英文願文 (于禅修前念誦)
譯者序
釋迦牟尼在世時,教導衆多弟子,達致悟道解脫者無數。直至佛陀入滅前,弟子們憂慮佛法將滅,于是世尊對弟子說:「若比丘能行正道,則世間不會缺少阿羅漢。」 * 佛陀入滅至今已經二千五百多年,佛教一直在世間流布並傳播至世界各地,這是由于正法不斷,而成就阿羅漢的大師亦相繼出現的緣故。
緬甸孫倫古創寺迦韋大師 (Sunlun Gu-Kyaung Sayadaw U Kawi) 便是近世公認的一位阿羅漢,他在1920年證入阿羅漢果,直至1952年入滅。在這叁十二年間,他不斷以所證得解脫的禅法教導學生,而這套禅法因此亦被稱爲「孫倫內觀禅修法」。孫倫大師去世後,他的禅法由其弟子們傳播至緬甸其它地區,並由其再傳弟子維那耶大師 (Sunlun Shin U Vinaya)在緬甸仰光設立孫倫禅修中心,將這套禅法介紹給現代的都市學佛人士。
1985年,香港的李蘇芳居士因緣際遇,得聞這套孫倫內觀禅修法,于是只身前往緬甸仰光,跟隨維那耶大師學習這套禅法,這是香港人士接觸孫倫內觀禅修法之始。隨後于1987年,李君更邀請維那耶大師來港傳法,並提供其舍宅作爲往後之禅修聚會道場。隨著愈來愈多的香港佛教弟子希望學習這套禅法,李君家中亦不敷應用,因此在維那耶大師同意下,一些資深弟子,便在本港的佛學會開設孫倫禅修法會,教授這套禅法。部份弟子則自行組織孫倫禅共修會,作每周的共修練習。于是孫倫內觀禅修法逐漸在香港流傳,目前本港的孫倫禅修道場,約有七、八處之多。
此外,維那耶大師亦曾于1998年4月及1999年4月兩度來港,向香港的孫倫禅修學員開示,並進行禅修指導。在港期間,每天出席禅修法會的弟子達一百多人。
目前有關孫倫禅修法的文獻不多,只有一本英文書籍"Vipassana Buddhist Meditation - The Sunlun Way",其中載有維那耶大師及其弟子所著的四篇討論孫倫禅修法的文章。香港孫倫禅修組亦于1996年將其中一篇有關基本練習方法的文章譯爲中文,出版了一部小冊子。由于不斷有同修們要求將整本英文冊子譯成中文,以方便研習,于是在維那耶大師授權下,由大師的居港弟子Dr. Myo Thaw及Dr. Thynn Thynn夫婦作爲指導,禅修組將全書翻譯並整理出版。本書的翻譯以梁國雄同修爲主力,陳敏儀及劉錦華兩位同修從旁協助。書末附錄之願文,乃每次靜坐前所誦念,我們列出了兩個中文譯本,以方便修習者的不同誦念習慣。
希望這本小書的出版,不僅給予修習孫倫禅法的同修們,對禅法作進一步的理解,更能利益在理論上兜圈子而尚未踏上實踐之路的讀者。佛陀曾經說過,他的教法只是教導「苦」和「苦的止息」,而欲達致苦的止息,必然是要親身練習,並需精勤實踐、努力不懈、不怕艱苦,才能步上解脫之路。孫倫大師亦說過:「苦受確是致道的法則,樂受會令我們飄浮于生死之流。」學習這套孫倫禅修法者,更需要的是不怕苦的勇氣與毅力。
謹此祝願這套禅修法能協助那些追求正法的人們,使達致徹底解脫,得到身心自在!
香港孫倫禅修組
2000年1月
注:* 《南傳大般涅槃經》
原序
喬達摩佛陀指出了解脫生死輪回苦之道,清除了其中的障礙,並且,他亦傳授了心智培育和發展的技巧(禅修方法),以助世人達致解脫:
(1) 止禅(Samatha,奢摩他)可消除散亂,建立起心的一境性(定力或集中力)及可導致心境甯靜;
(2) 內觀禅(Vipassana,毗砵舍那)則能洞察諸法(現象)實相和達致解脫知見。
在緬甸,很多禅修中心正提供著不同的禅修方法與大衆,它們大多采用《大念處經》(Maha Satipatthana Sutta) 所陳述的修習技巧(指四念處或內觀禅修法)。孫倫大師在孫倫村的洞窟寺內所習所傳的禅法,由于已被驗證對現代人有效和合適,現在,對它感興趣的人亦與日俱增。此法是已故孫倫大師爲達致內觀禅的最高果位而在實踐中錘煉出來的。它是後來才被發現與佛教內觀禅修法的重要原則相符合的。
孫倫禅修法有兩個特點:
(1) 采用感覺(Sensation)作爲禅修對象(所緣);
(2) 修習時要求勇猛精進和密集(Intensity of practice)。
采用感覺作爲禅修對象並非是刻意的理性抉擇,它祇是在實修中自然生起的一個有機組成部份,可是,現在就可明白它之所以令此禅修法有效的重要性了。原來感覺是位于心與身(物質)相交的地方,所以,它便成爲最佳的對象去幫助禅修者(Yogi)建立起對身體、感覺和心意等的專注(Mindfulness)——即身念處(Kaya-nupassana)、受念處(Vedana-nupassana)和心念處(Citta-nupassana)等,因爲感覺正是上述念處的根基。它是知覺(Perception)過程中與記憶無關的部份,而且,它亦完全與習慣、記憶和過去的經驗無關,所以,它是最接近內觀禅修習的要求——就是避免概念的影響,而概念正是習慣、記憶和知覺(與記憶有關的部份)的基礎。
孫倫禅修法在修習時要勇猛精進和密集,它要禅修者鼓起必要的熱忱、熱情、精力和努力去斷除對「我」的妄執系縛。有一點必須要清楚明白:四念處的建立,決非用懶散、寬松和閑逸的方式可以達到的。這個時代,可能比過去更需要禅修者堅定不移的努力,以取得內觀禅修持的重要成果。
這本書總共收集了四篇有關孫倫禅修法重要方面的文章。第一篇是孫倫大師的再傳弟子維那耶大師(Sunlun Shin U Vinaya)在仰光的一次弘法講詞,第二和第叁篇是烏榮悲(U Win Pe)的作品,而最後一篇則是巴利醫生(Dr. Ba Le)的文章。烏榮悲和巴利醫生兩人都是維那耶大師的弟子,他們的文章都是在維那耶大師的指導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