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七清淨與戒定慧
七清淨其實也是在講叁樣東西——戒、定、慧。戒、定、慧也是次第的關系。我們先要持戒,清淨戒行,鎮伏粗重的違犯性煩惱,在此基礎上修習心。心清淨之後才修慧,培育觀智,通過修慧而斷除煩惱、解脫生死。
因此,在《大般涅槃經》(Mahàparinibbànasuttaü)中,世尊反複強調了次第修習戒定慧的重要性,僅在一部經裏面就不止七次地強調:
ßIti sãlaü, iti samàdhi, iti pa¤¤à. Sãlaparibhàvito samàdhi mahapphalo hoti mahànisaüso. Samàdhiparibhàvità pa¤¤à mahapphalà hoti mahànisaüsà. Pa¤¤àparibhàvitaü cittaü sammadeva àsavehi vimuccati, seyyathidaü - kàmàsavà, bhavàsavà, avijjàsavà”ti.û
“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已遍修戒,能得定之大果報、大功德。已遍修定,能得慧之大果報、大功德。已遍修慧,能使心完全地從諸漏中解脫,也就是——欲漏、見漏、無明漏。”(D.16)
這一段簡短的開示揭示了我們想要使心從諸漏中解脫出來,要斷除一切的煩惱,必須先持戒,戒清淨之後再修定,有了定力再修慧,唯有修慧才能解脫。
在七清淨中,戒清淨屬于增上戒學,心清淨稱爲增上心學。增上心學又稱爲修止,止是內心平靜的意思。由修止而得定,定是止的功德。
慧的近因是定。或者說,定力是培育觀慧的強力助緣或直接原因。修習止觀應先培育定力,擁有強有力的定力後,才接著修習慧,次第地培育觀智。增上慧學亦即修觀,觀是修習慧學的方法,慧是觀的功德。
我們在上一節課講到:“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修習心與慧就是修習止觀,由修止而得定,由修觀而得慧,有了慧,才有解脫與解脫知見。
七清淨是側重于慧學的,因爲七清淨的第一種――戒清淨屬于增上戒學,第二種心清淨屬于增上心學,接著從見清淨一直到智見清淨五種清淨都屬于增上慧學。
同時,在這七清淨中,前面的六種清淨清屬于世間。也即是說,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和增上慧學還是世間的道次第。只有最後一種清淨才屬于出世間。但是最後的智見清淨也有四種次第,也就是四種聖道和四種聖果。
《清淨道論·說蘊品》在談到應如何修習慧時說道:
ßKathaü bhàvetabbà”ti
Ettha pana yasmà imàya pa¤¤àya khandhàyatana-dhàtu-indriya-sacca- pañiccasamuppàdàdibhedà dhammà bhåmi. Sãlavisuddhi ceva cittavisuddhi càti imà dve visuddhiyo målaü. Diññhivisuddhi, kaïkhàvitaraõavisuddhi, maggàmagga- ¤àõadassanavisuddhi, pañipadà¤àõadassanavisuddhi, ¤àõadassanavisuddhã”ti imà pa¤ca visuddhiyo sarãraü. Tasmà tesu bhåmibhåtesu dhammesu uggahaparipucchàvasena ¤àõaparicayaü katvà målabhåtà dve visuddhiyo sampàdetvà sarãrabhåtà pa¤ca visuddhiyo sampàdentena bhàvetabbà.û
“應如何修習呢?在此,以蘊、處、界、根、谛、緣起等各種法爲此[觀]慧之地。戒清淨及心清淨這兩種清淨爲[慧]根。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和智見清淨這五種清淨爲[慧]體。所以應以學習、遍問而熟知作爲[慧]地的諸法,在成就了作爲[慧]根的二種清淨之後,應努力修習作爲[慧]體的五清淨。”(Vm.2.430)
故此,這七種清淨是圍繞著慧來說的。
我們可用一棵樹爲例來說明這七種清淨的關系:如果想要結出解脫之果,必須先紮根。根要紮在大地上,然後才能夠長出樹苗。樹苗成長後才會有樹幹、樹枝和樹葉。我們把樹幹叫做樹體(sarãra,古音譯作舍利,意爲身體),樹幹由根(måla)而生,根必須生長在地上。
在七種清淨當中,戒清淨和心清淨作爲慧之根,猶如樹根,如果離開了樹根就談不上樹本身。如果離開了戒,離開了定,就談不上修慧。在戒不清淨的情況下修定是很危險的,因爲這種定沒有得到戒的保護,甚至不可能證得正定。所以,在修習定之前,一定要守好戒,要持戒清淨。
戒不清淨是一種障礙法。所謂障礙法,即能造成一個人不能證得禅那和道果的因素。一名比庫故意犯戒將構成“違令障”,若不忏悔是不可能證得禅那的。要在持戒清淨的基礎上修定,定包括兩種:近行定與安止定。擁有定力之後再修慧。
猶如樹要生長在大地上,慧體也必須建立在慧地上。什麼是慧地呢?慧地就是修觀(vipassanà)的對象,觀智(慧)是能緣,慧地是所緣。在《清淨道論》中,依據論藏第二部《分別論》的分類,將慧地分爲六大類——蘊、處、界、根、谛和緣起。
這裏的蘊是指五取蘊: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處是六處,包括六內處和六外處,合稱十二處,即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
十八界是對十二處的進一步細分,即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顔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
根是二十二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性根、男性根,命根,苦根、樂根、憂根、喜根、不苦不樂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應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谛是四聖谛: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導至苦滅之道聖谛。
緣起即十二緣起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無論是蘊也好,處、界、根、谛、緣起也好,都可以歸納爲名色法。然而,蘊、處、界、根、谛等都包括世間與出世間兩方面。但是在修觀的時候,觀智的所緣只是世間法,不包括出世間法。我們不用去觀照道心、果心 爲無常、苦、無我,也不法觀照涅槃 爲無常、苦、無我。我們觀照的是世間法,出離的是世間,斷除的是煩惱。
因此,觀智的所緣只是世間法,是行法、有爲法、因緣和合之法,這些是應觀照的對象,稱爲慧地。有了慧地,才能夠生長出慧體。慧體就是後面的五種清淨——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和智見清淨——都是觀智的進展,即修觀的次第。同時,最後的智見清淨也屬于慧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