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業處分別
1.業處分別
這四十種業處是依什麼分別的呢?依所緣分別。地、水、火、風,青、黃、紅、白,光明、限定虛空十種遍,都是依所緣來分,不是依禅那而分的。十種隨念也是依所緣而分的,十種不淨也是依所緣而分的,慈、悲、喜、舍也是依所緣而分的,四種無色也是依所緣而分的,還有一想跟一差別也是依所緣來分的。
根據所緣的不同,將培育定力的方法分爲四十種業處,這是由《清淨道論》把佛陀所教導的止業處整理出來的。因爲在《經藏》中,佛陀教導了很多種業處,《清淨道論》就把其中的止業處依所緣分別整理爲四十種。在上座部佛教的傳承裏面,說到修止,說到培育心清淨,說到修習增上心學,離不開這四十種業處。
通常我們也說到“四禅八定”,但真正應該說是“八定”,即四種色界禅那和四種無色界定,八定已經包括了四禅。四種禅那是依禅支來分別的,不是依所緣來分別的。如果依所緣來分別,則可以通過修習十遍、十不淨、四梵住、身至念跟入出息念來證得色界禅那。
然而,四無色定的所緣都各不相同,它們就不是依禅支來分別的。比如說空無邊處定,它是通過取無邊的虛空爲所緣來證得。識無邊處定是通過取空無邊處的禅心爲所緣來證得。無所有處定是取空無邊處的禅心的沒有來證得。非想非非想處定是取無所有處定心的微妙、殊勝來證得。因此,四無色的所緣各不相同。如果依禅支來分,由于四無色的禅支跟色界第四禅的一樣,只有舍跟心一境性兩種禅支,所以在經典中提到第四禅時,通常也把四無色定包括在內。
2.禅那分別
在這四十種業處中,哪些業處可以證得禅那,哪些業處不能證得禅那呢?
《清淨道論》中說:
`òhapetvà kàyagatàsati¤ca ànàpànassati¤ca avasesà aññha anussatiyo, àhàre pañikålasa¤¤à, catudhàtuvavatthànanti imàneva hettha dasakammaññhànàni upacàravahàni. Sesàni
appanàvahàni. ”
“除了身至念和入出息念以外的其余八種隨念、食厭惡想、四界差別,這十種業處爲近行導入。其他的爲安止導入。”(Vm.1.47)
也就是說,在四十種業處當中,有叁十種業處可以證得禅那。哪叁十種呢?十遍、十不淨、身至念、入出息念、四梵住、四無色,這叁十種業處可以證得安止定。其余的十種業處不能證得禅那,只能達到近行定。
這叁十種安止業處分別可以達到哪些禅那呢?《清淨道論》接著又說:
`Appanàvahesu cettha ànàpànassatiyà saddhiü dasa kasiõà catukkajjhànikà honti. Kàyagatàsatiyà saddhiü dasa asubhà pañhamajjhànikà. Purimà tayo brahmavihàrà tikajjhànikà. Catutthabrahmavihàro cattàro ca àruppà catutthajjhànikà”ti. evaü jhànappabhedato.”
“對于安止導入,在此,入出息念以及十遍屬于四種禅那;身至念以及十不淨爲初禅;前面叁種梵住爲叁種禅那,第四梵住及四種無色屬于第四禅。這是依禅那的分別。”(Vm.1.47)
這就是說:在叁十種可以證得安止定的業處當中,入出息念和十種遍業處可以證得色界的初禅一直到第四禅,身至念和十種不淨只能達到色界的初禅;慈、悲、喜叁種梵住可以證得色界的初禅、第二禅和第叁禅;舍梵住直接證得色界第四禅。修四無色可證得四無色定,無色定在禅支上跟第四禅一樣,所以也可算作第四禅。換句話說:除了四無色之外,其他二十六種業處都可達到色界禅那。
3.所緣分別
爲什麼有些業處可以證得禅那,有些業處不能證得禅那呢?讓我們先看《清淨道論》的這一段話:
`Tathà dasasu anussatãsu ñhapetvà ànàpànassati¤ca kàyagatàsati¤ca avasesà aññha anussatiyo, àhàre pañikåla- sa¤¤à, catudhàtuvavatthànaü, vi¤¤àõa¤càyatanaü, nevasa¤¤ànàsa¤¤àyatananti imàni dvàdasa sabhàva- dhammàrammaõàni. Dasa kasiõà, dasa asubhà, ànàpànassati, kàyagatàsatãti imàni dvàvãsati
nimittàrammaõàni. Sesàni cha na vattabbàrammaõàni.”
“在十種隨念中,除了入出息念和身至念以外的其余八種隨念,食厭惡想、四界差別,識無邊處、非想非非想處,這十二種爲自性法所緣。十遍、十不淨、入出息念和身至念這二十二種爲相所緣。其余六種爲不可說所緣。”(Vm.1.47)
止業處依所緣分爲四十種,這四十種所緣又可分爲叁類:自性法所緣(sabhàvadhammàrammaõa)、相所緣(nimittàrammaõa)和不可說所緣(na vattabbàrammaõa)。自性法所緣屬于究竟法,相所緣和不可說所緣屬于概念法。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所緣的屬性與證入禅那的關系。
在這裏,我們先排除四無色,來看看其余的叁十六種業處。在十隨念中,佛隨念等八種隨念、食厭惡想、四界差別共十種業處的所緣爲自相法,也即是究竟法,而且這十種業處正好不能證得禅那,只能證得近行定。剩下二十六種業處的所緣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概念法(pa¤¤atti),而且都能證得色界禅那。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四十種業處當中,除了四無色,凡是取概念法爲所緣的業處可以證得色界禅那,取究竟法爲所緣的業處只能證得欲界近行定。
我們稍微解釋一下,大家就容易理解。比如說修地遍,這裏的“地”是指我們平時看到的土地、大地的地,土地是概念法。在修習時,只取地的概念,作意“地、地、地……”因爲所謂的土地從究竟意義上來說是不存在的,它是可分析的,這就是概念法。所以修地遍可以證得禅那。
同樣的,取水、火、風等物質形態的概念爲所緣,青、黃、紅、白四種顔色的概念,光明、限定虛空等的概念爲所緣,都可以證得禅那。
但是修四界差別就不能夠證得禅那。爲什麼呢?因爲四界差別的所緣是究竟法。如果一名禅修者要修習四界差別,須分析色法裏面的地、水、火、風四界。什麼是地界?硬、粗、重、軟、滑、輕是地界。地界是究竟法,土地是概念法。什麼是水界?流動、黏結是水界。水界是究竟法,河水、江水、海水、清水等是概念法。因此,四界所指的地、水、火、風並非我們平時看到的土地、流水、火焰、涼風。取究竟法爲所緣不能證得色界禅那,只能夠證得欲界近行定。
修慈、悲、喜、舍四梵住爲什麼能夠證得禅那呢?因爲對象是有情。從究竟意義上來說,並沒有所謂的有情,沒有所謂的人,沒有所謂的男人、女人,乃至沒有所謂的佛陀,沒有所謂的弟子,沒有所謂的比庫,沒有所謂的居士等等,這些都是概念法,在究竟意義上是不存在的,他們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然而,如果我們不去分析他們的名色法,只作意其概念,以概念爲所緣就可以證得禅那。
不淨是指屍體。有所謂的屍體嗎?沒有!它只是一堆時節生色而已。假如我們分析屍體裏面的時節生色,那是不可能證得禅那。如果只是取屍體的不淨、厭惡,就可以證得禅那的。
同樣地,當我們修習身至念,也就是叁十二身分的時候,有所謂的頭發、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肉、筋腱、骨等等嗎?沒有!它們只是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跟食生色這四因生色的組合而已,並沒有所謂的骨、肉等等。然而,如果我們不去分析它,只是注意頭發就是頭發、毛就是毛、指甲就是指甲、牙齒就是牙齒、皮膚就是皮膚、肉就是肉、筋腱就是筋腱、骨就是骨、骨髓就是骨髓……還是可以證得初禅的,因爲這些都是概念法。
入出息也是概念法。呼吸是心生色法,但是我們不用去分析它,只是知道呼吸的概念就可以了。如果分析呼吸,將會見到很多色聚,繼續再分析色聚,還會見到很多究竟色法。
只是取概念爲所緣可以證得禅那,取究竟法就不能證得色界禅那。例如佛隨念,取的是佛陀的功德,佛陀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這些功德屬于佛陀的素質、佛陀的功德,是勝義法,不是概念法,因此修佛隨念等不能證得禅那,只能夠證得近行定。
所以,要證得色界禅那,其所緣必須是概念法。然而,請別忘記我們剛才說的是先排除四種無色。在四種無色界定裏,有兩種定是取概念法爲所緣,兩種定是取究竟法爲所緣。空無邊處定取的是無邊的虛空爲所緣,無邊的虛空屬于概念;無所有處定取的是空無邊處定心的沒有,這也是屬于概念。然而,識無邊處定取空無邊處的定心爲所緣…
《《清淨道論》講要 第叁講:止業處 第四節、業處分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