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屬于究竟法;非想非非想處定取無所有處定心爲所緣而證得,這也是究竟法。
因此,在四種無色界定裏,有兩種所緣是概念法,兩種是究竟法。若再加上剛才所提到的取概念法爲所緣的二十六種色界禅那業處,一共有二十八種業處是取概念法爲所緣。通過所緣分析法來分別止業處,就會清晰很多。
4.禅相分別
接著我們再依禅相來分別業處。
《清淨道論》中說:
`Imesu ca cattàlãsàya kammaññhànesu dasakasiõà, dasa-asubhà, ànàpànassati, kàyagatàsatãti imàni dvàvãsati- pañibhàganimittàrammaõàni. Sesàni na pañibhàganimitt- àrammaõàni.”
“在這四十種業處當中,十遍、十不淨、入出息念、身至念這二十二種爲似相所緣。其他的爲非似相所緣。” (Vm.1.47)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它是說:有些業處可以獲得似相,並且通過專注似相證入禅那;但有些業處並不能生起似相。在四十種業處當中,只有二十二種能生起似相,其他的十八種業處不能生起似相。想要弄清楚似相,先要了解什麼是禅相。
禅相,巴利語nimitta,意思是標記、標志、標相。在戒律中也會提到nimitta,那是指sãmànimitta。sãmà是界,sãmànimitta是結界用的界標、界相。在修定時所說的nimitta也是標記、標志、標相的意思。它是什麼的標記呢?定力的標記。
禅相是由什麼産生的?由心想産生,它是心的影像。一般上禅相可以分爲叁種。我們剛才在講到修習白遍時已經提到過這叁種禅相。
這叁種禅相依次是:
1. 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
2. 取相(uggaha-nimitta);
3. 似相(pañibhàga-nimitta)。
舉修習入出息念爲例子。我們的呼吸就是遍作相。其中,pari是准備,kamma是工作,准備工作也叫預作,所以parikamma-nimitta可譯成預作相或遍作相。當禅修者修習入出息念的時候,他在人中這一帶區域專注呼吸,其呼吸本身就是“遍作相”。如果他持續地專注呼吸,定力提升了,將會發現呼吸慢慢地變成光。如果這種光還是白色的,像棉花一樣,像雲、像霧一樣,這個時候稱爲“取相”(uggaha-nimitta)。
他繼續專注呼吸,將會發現呼吸已經變成了光,光跟呼吸二合爲一,分不清什麼是呼吸什麼是光,這個時候就可以把心投進禅相裏面。
在此之前的階段,通常不用去管它是不是禅相。但如果光非常穩固、穩定地出現在業處這個地方,而且發現呼吸就是光,光就是呼吸。假如一定要把光和呼吸分開來,反而心會波動,會不舒服,那就讓心自然地投進光裏面。我們稱這個時候的光爲禅相。
如此繼續專注禅相,當禅相變得越來越明亮、越來越晃耀時,很可能就是“似相”。似相跟取相有很大的區別。如果說取相像手電筒的光,那麼似相很可能像太陽的光;如果說取相像蠟燭的光,那麼似相很可能像十五、十六晴朗夜空中的明月光。這些在《清淨道論》裏有詳細的分析。在修習入出息念的時候,通過專注似相,能夠達到近行定和安止定。或者說,似相就是入出息念近行定、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的所緣。如果離開了似相,想要修習入出息念證得禅那是不會成就的。
在修習十遍的時候,通過觀察地遍等圓相時,該圓相叫做“遍作相”。經過數數觀察修習,閉上眼睛就猶如睜開眼睛一般呈現在意門的圓相叫做“取相”。當圓相變得純淨、無瑕、穩固、不動時,就是“似相”。通過專注似相持續地修習,將能成就地遍的近行定和安止定。
對于十不淨也是這樣。禅修者睜眼觀察的屍體爲“遍作相”。經過數數觀察後,閉著眼呈現在意門的屍體影像叫做“取相”。繼續專注屍體的影像,取相將轉變爲“似相”。取相就跟睜眼看到的屍體一樣,醜陋、難看、可怕、嚇人。當它變成似相時,看起來就好像一個肥胖的人躺在地上一樣。
這二十二種業處能生起似相,並且通過專注似相證得禅那,所以《清淨道論》才說這些業處的所緣爲“相所緣”。
除了二十二種業處能生起似相之外,其他的十八種業處不能生起似相,但仍然能夠獲得遍作相和取相。也就是說:一切業處都可以生起遍作相和取相。
所以《攝阿毗達摩義論》說:
“對于禅相,一切[業]處都能夠通過適當的方法獲得遍作相和取相。但只有遍、不淨、身分、入出息才能獲得似相。此中,實通過專注似相而轉起近行定和安止定。”
以上是對《清淨道論》所說到的心清淨裏面四十種業處的分別。不過,這些都是屬于世間定的修習,在修觀(vipassanà)的時候,必須觀照所有這些禅心也是無常、苦、無我。
佛陀的教法是層層增上的,一層比一層殊勝的。戒清淨是爲了定,定的清淨(心的清淨)是爲了慧。修定能獲得非常殊勝的功德,而且定本身也非常殊勝。當然我們不用擔心,只要是在佛陀的教法裏面,一般都不會執著這些定境,因爲知道還有更上、更殊勝的法在後頭等著修習。我們通常把定作爲一種工具,它是慧的近因,也就是培育觀智的直接因素。即使培育了觀慧,也不能只是滿足于世間慧,一定要精進努力培育出世間慧,如此才能獲得佛陀教法的真實利益。
我們下面將會繼續講十六觀智。在十六種觀智中,前面的十四種都是世間慧。只有道智跟果智兩種才屬于出世間慧。對于增上慧學,我們將在下一節課再談。
《《清淨道論》講要 第叁講:止業處 第四節、業處分別》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