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您想去除煩惱嗎?

  您想去除煩惱嗎?

  瑪欣德尊者

  今天,很高興能在這裏跟諸位一起探討佛法。

  剛才看了大家准備的問題,大家都把問題問到點子上了。從這些問題的內容來看,都不外乎是關于如何去除煩惱、如何克服負面心理等的問題。這也說明了大家的問題已經觸及到了佛教的核心:去除煩惱!而不是關于求神拜佛、佛菩薩保佑……等跟真正的佛教無關的問題。關于去除煩惱,我想在這裏先跟大家探討一下心理健康的問題,或者說,讓我們大家來了解一下佛教跟心理治療有什麼區別。

  我們生而爲人,都希望擁有健康。雖然如此,我們有時還是會生病,患了疾病,就要看醫生。談到看醫生,多數是去治療身體上疾病,例如頭痛、感冒、發燒、肚子痛等。無病無痛是指身體的健康,然而,真正的健康不單指身體的健康,還要有心理健康,不僅身心要健康,道德也要健康,唯有這樣,才能算是真正健康的人。

  只要沒有病痛,就可以說是身體健康。相信許多人都有無病無痛、身體健康的時候。但是講到心理健康,那就比較難說了。怎樣才能算作心理健康呢?樂觀、開朗、積極、進取、沈穩、平靜、寬容等等,相當于現在所說的情商高、性格好。如果我們內心經常感到焦躁不安、積郁不歡、疑神疑鬼、情緒失控、行動混亂,或者自私、虛榮、患得患失、勾心鬥角、憤世嫉俗、玩世不恭等,心理就不健康,也即是說,負面的情緒和不好的心態是心理方面的疾病。

  如果一個人身體患了疾病,就應該去醫院看醫生。如果遇到了生活上、事業上、感情上的重大挫折或解不開煩惱,就應該去找心理醫生。就好像看身病時醫生會問哪裏不舒服等一樣,心理醫生通常也會咨詢患者有什麼感覺?是否覺得壓抑、煩躁之類的,然後會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心理疏導和藥物治療,雙管齊下。有時也會教你用宣泄、啓發、暗示、催眠、轉移感情等方法來解決。心理治療有一個好處就是,通過治療之後,這件心事能較快地得到解決。然而,世俗人每天都要面對很多不同的問題,經受不同的壓力,一旦又碰到相似的經驗,心理出現類似的問題,再去看心理醫生,用第一次的方法照本宣科就不管用了。

  現在,在很多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經濟越發達,人們的精神壓力就越大。例如在美國、新加坡、臺灣等地,許多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焦慮症。有些人仇視社會,有些人不滿現實,有些人有虐待傾向,有些人有破壞傾向,有些人心理變態,有些人精神分裂,情況嚴重的還會造成神經錯亂,甚至自殺。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到極點所造成的。

  佛教也是注重治心的,或者也可以說是一種心理治療法吧。然而,佛教往往不會管你心理出現什麼問題,也不管你現在的情緒怎麼樣,心裏到底是焦慮、抑郁、失落,還是積怨之類的。傳統上,佛教寺院是對外開放的,歡迎社會各界人士前來實踐和體驗佛法。當你來到寺院之後,比庫(巴利語bhikkhu的音譯。即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子。中國古代依梵語bhikùu音譯爲比丘,即俗稱的和尚。)們會叫你先放下世俗的雜務,放下一切外緣,給你受叁皈依和五戒,讓你在道德上先做個有品行的人。然後教你放松身心,讓你的心平靜下來,再給你一個特定的目標,例如專注呼吸,讓你只是單純地覺知呼吸,什麼東西都不要想。當你的心平靜達到某種程度時,再教你如何將心回到當下,如何清醒、理智地觀照身心,如實地了知當下的身體狀態,清楚地覺知心理的活動。經過一段時間這樣的心靈訓練之後,當他再度回到自己的家庭、社會,進入凡塵俗世時,由于學會了了解自己當下的身心狀況,他的心將會超越很多,待人處世也會灑脫很多,不會再因爲外在的因素而給自己製造太多的痛苦。

  所以,雖然佛教和心理治療的共通點都是治心、去除心理的問題,但彼此在方法上和功效上還是有區別的。心理治療有點類似西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佛教類似中醫,注重治本。

  好,現在我們再來談談佛教。一講到佛教,很多人會認爲佛教是一種宗教;也有人認爲佛教是一種文化;佛教是一門科學;或者佛教是一種生活。這些都對,但不完全對。

  那到底什麼是佛教呢?

  佛教,巴利語Buddha-sàsana。Buddha, 古音譯爲佛陀,意思是覺悟者、覺悟的人。覺悟什麼呢?覺悟了世間、人生的真理。覺悟靠什麼?靠智慧。如果一個人透徹地了解人生,完全地覺悟世間,就叫做覺者。第一位覺悟了人生、世間真理並把它宣說出來的人,我們就稱他爲佛陀(buddha)。Sàsana的意思是教導。所謂的佛教,就是因爲佛陀透徹地覺悟了人生、世間真相後,再教導我們去認識這個世間,了解人生的真相,使我們也有智慧達到覺悟,所以這種教導方法就稱爲佛教,即佛陀的教導,覺悟者的教導。

  我們現在所說的佛陀,是專指公元前六世紀時中印度釋迦國的苟答馬佛(公元前624-544年,巴利語Gotama的音譯。佛陀的家姓,通常用來指稱佛陀,我們現在的教法時期是苟答馬佛陀的教法時期。中國古代依梵語Gautama音譯爲喬答摩、瞿昙等。也常依他的族姓稱爲“釋迦牟尼”(

  akyamuni),意即釋迦族的聖賢)。現在所說的佛教,也專指苟答馬佛的教導。苟答馬佛到底教導了些什麼呢?他所覺悟並教導的世間、人生真理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間是苦樂參半的,或者說人生是苦多樂少的,大家認不認同?人生肯定有苦,有苦必有樂,但有樂之後必有苦。一個人就算能呼風喚雨,享盡榮華富貴,到頭來還是會衰老,會生病,最終會死亡。我們經常要跟自己不喜歡的人、事、物在一起;卻不能經常跟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即使在一起最終也要分離。自己有很多的理想,有很多的願望,但卻不是想得到就可以得到的,世間上有太多的東西是現實不到的。總言之,只要有這副身心,就不可避免地會有各種各樣的缺陷和遺憾。所以我們說,人生是不圓滿的,是充滿缺陷的,是苦多樂少的。

  爲什麼會有這些現象呢?因爲有煩惱!

  煩惱,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通常是指內心的煩悶苦惱或焦慮不安。不過,在佛教中所指的煩惱,包含的範圍要大得多,它不單指煩躁、苦悶、焦慮,還包括貪婪、執著、自私、傲慢、虛榮、妒忌、吝啬、錯誤的見解、懷疑、猜忌、生氣、憤怒、憎恨、殘酷、反感、愚昧、無知、麻木、散亂等等。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負面情緒、不好的心理狀態。

  修學佛教的最根本目標就是要去除這些煩惱。如果一種方法不能斷除煩惱,那就不是佛陀的教導!佛陀不是叫你去求長生不老,不是叫你去求升天成仙,也不是叫你去求財、求名、求利、求官、求子、求對象、求升學、求保佑、求平安……不是這些,這些都不是佛教!

  佛陀教導我們要真正認識自己的身心,去除自己的煩惱,這才是佛教!如果只是爲了求這個求那個,那麼我們又何苦要出家呢,何苦要修行呢?真正的佛教不是叫大家有所求,有所求本身就是一種煩惱。佛陀是教導我們斷除煩惱,包括斷除有所求的心。

  或許有些人會這樣說:“我爲什麼要學佛呢?我爲什麼要修行呢?你們佛教說人生是苦,有生老病死苦,但我就覺得很快樂。我還年青,沒必要把自己想象得很老;我還健康,沒必要無病裝病;死亡對我來說也還很遙遠,所以我認爲沒必要學佛。即使想學,也等我老的時候再打算。”

  是的,生老病死苦對于有些人來說確實沒有很深刻的體驗。然而,生老病死苦是現實人生的現象,它們只是結果,並不是原因。佛陀教導我們修行並不是從結果著手,而是從因下手。如果“平時不燒香,臨急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就好像一個人平時不注意身心健康,花天酒地、暴食暴飲、生活紊亂,等到身罹絕症時才臨渴掘井已經太遲了。一個社會不推廣衛生保健,只知道建造醫院、診所;一個國家不提倡民風、道德,只知道設立警察、監獄,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同樣的,人生是現實,苦是結果,而導致苦的原因是煩惱,煩惱才是元凶。要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要脫離諸苦,唯有從煩惱下手。斷除煩惱才是佛教修行的目標。只要一個人有病,就有治病的必要。只要一個人有煩惱,就有修行的必要。

  佛教的下手之處就是煩惱。如果一個人沒有煩惱,他就沒必要學佛,也沒必要修行。佛教對他完全沒有意義。就好像我身體很健康的話,就無須看醫生,無須吃藥。但是,正因爲人有煩惱,有各種各樣負面的心理、不良的心態,容易緊張,容易焦慮,容易執著,容易斤斤計較,容易患得患失,內心充滿了自私、虛榮、苦惱等等,這些煩惱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痛苦。如果想要獲得內心的平靜,獲得真正的快樂,就要想辦法去除這些煩惱。

  想要去除煩惱,必須先了解煩惱,以及煩惱産生的原因,這樣才好對症下藥。雖然煩惱多種多樣,但都可以歸結爲貪、嗔、癡叁大類。

  什麼是貪?貪就是指想得到東西,心黏著對象。

  什麼是嗔?嗔就是心厭惡對象,不喜歡、討厭、反感。從憤怒、凶狠、殘酷,到憂郁、煩躁,都屬于嗔。

  什麼是癡?癡是心對目標的愚昧、盲目、無知。

  這些煩惱是怎樣産生的呢?

  根據佛教,我們所謂的世間不外乎兩大類:一類是自己的身心,一類是外境。自己的身心是什麼呢?是指眼、耳、鼻、舌、身和意(心識)。眼睛所看的是顔色、光等。耳所聽的是聲音;鼻所嗅的是氣味;舌所嘗的是味道;身體所碰觸的是觸覺,如軟的、硬的、滑的、粗的、輕的、重的、冷的、暖的,還有痛、癢等。意所思維的是各種各樣的現象。

  離開了眼、耳、鼻、舌、身和意,離開了顔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以及所想的東西,就無所謂的身心,無所謂的外境,也無所謂的世界。

  …

《您想去除煩惱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菩薩道的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