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您想去除煩惱嗎?▪P2

  ..續本文上一頁  生活在這個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外界的互動。眼睛看到好看的、美麗的東西,會産生愉悅的感受,認爲對象是好的、是美的,接著會喜歡、愛著。若這種喜歡的心理進一步加強,會産生想要得到、擁有對方的心理。這種心理就是貪。

  同樣的,當我們聽到悅耳的音樂、別人的贊美,聞到清香、吃到美味的食物、觸摸到異性細滑的皮膚等等時,貪欲很容易就生起。

  當一個人見到不喜歡的東西,聽到難聽的聲音,聞到很臭的氣味,吃到難吃的食物,或者天氣酷熱難耐的時候,就會産生厭惡的感受(苦受),認爲對象是不好的、是壞的,內心會排斥、反感。若這種排斥的心理進一步加強,就會生氣、惱怒,甚至會想要以粗暴的方式來對待,這種心理就是嗔。

  然而,無論貪也好,嗔也好,都包含了癡。癡就是無知、不了解,不了解事物、身心、世間的真相。因爲有癡,貪、嗔才會産生。

  總之,貪婪、追求、執著、癡迷,還有邪見、傲慢、虛榮等,都是屬于貪。發脾氣、煩躁、妒忌、焦慮、憎恨等,都屬于嗔;麻木、愚蠢、無知、恍惚等,屬于癡。所有的煩惱都可歸類爲貪、嗔、癡。

  貪、嗔、癡叁種煩惱,佛教稱爲叁不善根,即一切煩惱的根本。

  所謂的煩惱,其實都是基于內心和外境這兩方面的關系産生的。光有心而無外境,煩惱不會産生;光有外境而無心,煩惱仍然不會産生。這是一對的關系:內心與外境的關系。貪嗔癡叁種煩惱簡單來說都是這一對的關系:

  當心黏著外境,喜歡對象,想擁有、占有對象時,叫做貪。

  當心不喜歡外境、排斥對象時,叫做嗔。

  因爲不了解外境的本質,認爲對象是好的,是可以得到快樂的,是可以滿足自己的,這叫做癡。

  當我們明白了這一層關系:見到好的就想得到,見到不好的就想排斥……煩惱就這樣産生了。

  煩惱又可依其表現的輕重程度分爲叁個層次:

  第一個層面叫做違犯性煩惱。違犯性的煩惱是一個人不良心理已經表現在他的行爲上了。比如一個人暴怒到要殺人或者殺生;由于貪心而去偷別人的財物,去搶劫;打架,罵人、騙人、搬弄是非;爲了往上爬而不擇手段打壓別人;沈迷于追求異性、玩弄感情、吃喝嫖賭。心裏的煩惱已經顯露在身體的行爲、語言上,稱爲違犯性煩惱。這種煩惱是最粗的煩惱,已經在燃燒人的身心了。

  第二個層面叫困擾性煩惱,即一個人的煩惱只浮現在心裏,還沒表露出來,還沒有付諸行動。這包括貪婪、執著、傲慢、自負、憎惡、煩躁、散亂、沮喪、麻木等。例如你很討厭一個人,恨死他,但既沒有采取行動,也沒有說出來,只是在內心憎恨、厭惡他。又如你感到很焦慮、煩躁不安,但還不至于做出沖動的事情來。雖然在語言和行爲上並沒有表露出來,但內心已經被不良的心理、不好的情緒所占據,這叫做困擾性煩惱。

  第叁個層面叫潛伏性煩惱。潛伏性的煩惱是指沒有表露于行動、語言和內心的煩惱。也即是說,現在沒有煩惱,但並不等于說已經完全沒有煩惱了,它們只是以潛伏性的狀態存在著。例如:當大家在做一件好事、善事時,生起的心稱爲善心。生起善心、做善事時可能不會感到煩躁,沒有煩惱,但是只要遇到適合的條件,煩惱立刻就跑出來了。譬如現在大家很歡喜地坐在這裏聽佛法開示,暫時將工作放在一邊,沒有煩惱;但聽完之後,一回到辦公臺,看到一大堆還沒有完成的文件,立刻又心煩了,是不是?有些修行人可以靜止不動地坐在那裏入定好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幾夜,他的心很快樂地安住在定中。在他入定的期間,入定多長久就享受多長久的禅定快樂,完全沒有雜念,更不用說煩惱了。但是當他出定後,當他看到了漂亮的東西、聽到悅耳的聲音、吃到美味的食物等等,內心難免會産生貪愛,這證明他的煩惱還沒有完全被斷除,只是在定中被定力鎮伏住而已。就好像草一樣,到了冬天,所有的草都死了,幹枯了;但只要根還在,一到春天,它又開始發芽了。又好像拔草一樣,只把草拔出來,但根沒有被拔掉,有機會它還是會生長出來。煩惱只要沒有被連根拔除,它就以潛伏性的狀態存在著,叫做潛伏性煩惱。

  作爲佛教,即覺悟者的教導,目的就是爲了斷除這叁個層面的煩惱。

  應該怎樣斷除這些煩惱呢?

  佛教將去除煩惱的方法叫做修行。

  修行,又叫禅修,巴利語叫bhàvanà。bhàvanà是什麼意思呢?是培育!培育什麼呢?培育戒、定、慧!戒是指道德、品行。定是指心的平靜。慧,是智慧。大家認爲道德品行是好還是不好啊?大家喜歡道德敗壞,還是喜歡品德高尚呢?內心的平靜是好還是不好啊?大家喜歡煩躁,還是喜歡心平靜呢?有智慧好還是不好啊?大家喜歡智慧,還是喜歡愚癡呢?

  佛陀教導我們需要培育的就是這叁樣:

  第一、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第二、修定——致力于內心平靜;

  第叁、修慧——培育智慧。

  這叁種方法是一種次第的關系,即循序漸進的關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應嘗試讓自己的心平靜;內心平靜了,應進一步提升智慧。

  所以,不要認爲修行就是枯坐蒲團、不吃人間煙火。所謂的修行,不外乎修習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靜、智慧。

  煩惱根深蒂固,想要斷除煩惱不是說想斷就斷、輕而易舉的,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煩惱由粗到細分叁個層次,而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叁個階段。修行的叁個階段分別可以去除叁個層次的煩惱,即:

  1. 通過持戒去除違犯性煩惱;

  2. 通過修定去除困擾性煩惱;

  3. 通過修慧去除潛伏性煩惱。

  一、想要去除違犯性煩惱,必須持戒,培育道德品行。道德品行很重要。道德品行雖然不能防範一個人的心,但能規範一個人的行爲: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就不去做;有些事情可以做,就應該去做。

  道德品行,佛教稱爲戒。許多人將“戒”片面地理解爲消極的禁戒,認爲有了戒就不自由了,這個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然而,“戒”的巴利語爲s

  la,含有行爲、習慣、品質、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規範、好品德、良善的行爲、佛教的行爲准則等。是從“戒”的原意來看,它是主動地培育好的行爲習慣,養成良善的品德、素養。一個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不會去做損人利己,甚至是傷天害理、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就不會做對他人會帶來傷害、對自己會受到良心譴責的事情。

  例如:出于對生命的尊重,我們不應該殺生。任何有生命的東西都貪生怕死;自己不喜歡被人傷害、被人殺害,爲什麼要對其他的衆生施暴、要殺害別人呢?正是因爲自己不希望受傷害、被殺害,所以不應該傷害、殺害其他衆生。這是對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自己不希望所擁有的財物被偷、被搶,所以不應該去偷、去搶、去占有別人的財物。自己希望有個幸福的家庭,維持家庭的和諧,夫妻和睦相處,所以不應該在外面亂搞男女關系,拈花惹草、紅杏出牆。自己不喜歡被別人欺騙,希望自己所講的事情被別人相信,所以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應當說假話、騙人的話。

  總之,當一個人想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有了品德、戒行,就不會在言行上做出傷害他人、危害社會的行爲,就不會成爲違犯性煩惱的奴隸。通過持戒、培育品德,可以去除違犯性的煩惱。

  二、想要去除困擾性煩惱,去除內心的煩亂,就應該修定。定是什麼意思呢?定就是內心的平靜。佛陀曾教導我們很多讓內心平靜的方法,叫做“業處”,即心工作的地方,讓心通過專注于單一的目標來達到內心的平靜。

  爲什麼讓心專注于單一的目標就能夠達到內心的平靜呢?

  舉個例子來說:假如一個人沒有工作,他就可能遊手好閑,甚至到處惹事生非。如果幫他找一份工作,讓他安下心來上班;只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會無所事事、不務正業了。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引導方向,它就會隨順著自己的喜好,追逐欲樂、飄浮不定。讓它專注于一個特定的目標,它就能夠逐漸平靜下來。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從事心靈工作的,教我們如何引導這顆心、善用這顆心,讓它朝好的方向、善的方向發展。

  在這裏,我想教大家兩種修定的方法,讓我們的心專注于特定的目標來培育平靜。

  第一種方法叫入出息念,即通過專注呼吸來培育定力。當你回到家之後,可以抽一個時間段,半個小時、四十五分鍾或者一個小時都可以。在這個時間段裏,不要看電視,不要開電腦,把手機、電話都關掉,找個安靜的地方,例如自己的房間、書房坐下來。找一個舒適的坐墊坐著,墊大約高四指,或者更高一點,把臀部墊高一點,這樣的話可以保持身體重心的平衡,而且容易坐得久。然後保持上身正直,不要彎腰、駝背,也不要繃得太直,要自然地平直。

  輕輕地閉上眼睛,然後全身放松,讓身體處于輕松、自然、舒服、適合禅修的狀態。這個時候,應當暫時放下公司的事務,暫時放下生活的煩擾,暫時放下家庭的瑣事,把妄念紛飛的心收回來,不要追憶過去,也不要計劃未來,把所有跟禅修無關的東西、外緣都先放下,決意回到當下,回到這一刻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當身心都處于自然、輕松、舒適的狀態之後,再把心念確立在鼻頭、人中或嘴唇上方這一帶區域,嘗試去覺知自己的呼吸。

  不要跟著呼吸進到體內,也不要跟著呼吸出到體外;不要注意呼吸的柔軟、細滑、輕盈、流動、熱、冷、推動等感覺,也不要用眼睛去“看”呼吸,只是讓心覺知進出于鼻端、人中這一帶區域的呼吸就行了。

  覺知呼吸其實是很簡單、很單純的一件事情。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呼吸,呼吸無時無刻都在,只是我們一直都忽略它而已。要覺知呼吸,無須造作,無…

《您想去除煩惱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道的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