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去除烦恼吗?
玛欣德尊者
今天,很高兴能在这里跟诸位一起探讨佛法。
刚才看了大家准备的问题,大家都把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从这些问题的内容来看,都不外乎是关于如何去除烦恼、如何克服负面心理等的问题。这也说明了大家的问题已经触及到了佛教的核心:去除烦恼!而不是关于求神拜佛、佛菩萨保佑……等跟真正的佛教无关的问题。关于去除烦恼,我想在这里先跟大家探讨一下心理健康的问题,或者说,让我们大家来了解一下佛教跟心理治疗有什么区别。
我们生而为人,都希望拥有健康。虽然如此,我们有时还是会生病,患了疾病,就要看医生。谈到看医生,多数是去治疗身体上疾病,例如头痛、感冒、发烧、肚子痛等。无病无痛是指身体的健康,然而,真正的健康不单指身体的健康,还要有心理健康,不仅身心要健康,道德也要健康,唯有这样,才能算是真正健康的人。
只要没有病痛,就可以说是身体健康。相信许多人都有无病无痛、身体健康的时候。但是讲到心理健康,那就比较难说了。怎样才能算作心理健康呢?乐观、开朗、积极、进取、沉稳、平静、宽容等等,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情商高、性格好。如果我们内心经常感到焦躁不安、积郁不欢、疑神疑鬼、情绪失控、行动混乱,或者自私、虚荣、患得患失、勾心斗角、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等,心理就不健康,也即是说,负面的情绪和不好的心态是心理方面的疾病。
如果一个人身体患了疾病,就应该去医院看医生。如果遇到了生活上、事业上、感情上的重大挫折或解不开烦恼,就应该去找心理医生。就好像看身病时医生会问哪里不舒服等一样,心理医生通常也会咨询患者有什么感觉?是否觉得压抑、烦躁之类的,然后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双管齐下。有时也会教你用宣泄、启发、暗示、催眠、转移感情等方法来解决。心理治疗有一个好处就是,通过治疗之后,这件心事能较快地得到解决。然而,世俗人每天都要面对很多不同的问题,经受不同的压力,一旦又碰到相似的经验,心理出现类似的问题,再去看心理医生,用第一次的方法照本宣科就不管用了。
现在,在很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经济越发达,人们的精神压力就越大。例如在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许多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焦虑症。有些人仇视社会,有些人不满现实,有些人有虐待倾向,有些人有破坏倾向,有些人心理变态,有些人精神分裂,情况严重的还会造成神经错乱,甚至自杀。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到极点所造成的。
佛教也是注重治心的,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治疗法吧。然而,佛教往往不会管你心理出现什么问题,也不管你现在的情绪怎么样,心里到底是焦虑、抑郁、失落,还是积怨之类的。传统上,佛教寺院是对外开放的,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实践和体验佛法。当你来到寺院之后,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即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子。中国古代依梵语bhikùu音译为比丘,即俗称的和尚。)们会叫你先放下世俗的杂务,放下一切外缘,给你受三皈依和五戒,让你在道德上先做个有品行的人。然后教你放松身心,让你的心平静下来,再给你一个特定的目标,例如专注呼吸,让你只是单纯地觉知呼吸,什么东西都不要想。当你的心平静达到某种程度时,再教你如何将心回到当下,如何清醒、理智地观照身心,如实地了知当下的身体状态,清楚地觉知心理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心灵训练之后,当他再度回到自己的家庭、社会,进入凡尘俗世时,由于学会了了解自己当下的身心状况,他的心将会超越很多,待人处世也会洒脱很多,不会再因为外在的因素而给自己制造太多的痛苦。
所以,虽然佛教和心理治疗的共通点都是治心、去除心理的问题,但彼此在方法上和功效上还是有区别的。心理治疗有点类似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佛教类似中医,注重治本。
好,现在我们再来谈谈佛教。一讲到佛教,很多人会认为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有人认为佛教是一种文化;佛教是一门科学;或者佛教是一种生活。这些都对,但不完全对。
那到底什么是佛教呢?
佛教,巴利语Buddha-sàsana。Buddha, 古音译为佛陀,意思是觉悟者、觉悟的人。觉悟什么呢?觉悟了世间、人生的真理。觉悟靠什么?靠智慧。如果一个人透彻地了解人生,完全地觉悟世间,就叫做觉者。第一位觉悟了人生、世间真理并把它宣说出来的人,我们就称他为佛陀(buddha)。Sàsana的意思是教导。所谓的佛教,就是因为佛陀透彻地觉悟了人生、世间真相后,再教导我们去认识这个世间,了解人生的真相,使我们也有智慧达到觉悟,所以这种教导方法就称为佛教,即佛陀的教导,觉悟者的教导。
我们现在所说的佛陀,是专指公元前六世纪时中印度释迦国的苟答马佛(公元前624-544年,巴利语Gotama的音译。佛陀的家姓,通常用来指称佛陀,我们现在的教法时期是苟答马佛陀的教法时期。中国古代依梵语Gautama音译为乔答摩、瞿昙等。也常依他的族姓称为“释迦牟尼”(
akyamuni),意即释迦族的圣贤)。现在所说的佛教,也专指苟答马佛的教导。苟答马佛到底教导了些什么呢?他所觉悟并教导的世间、人生真理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间是苦乐参半的,或者说人生是苦多乐少的,大家认不认同?人生肯定有苦,有苦必有乐,但有乐之后必有苦。一个人就算能呼风唤雨,享尽荣华富贵,到头来还是会衰老,会生病,最终会死亡。我们经常要跟自己不喜欢的人、事、物在一起;却不能经常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即使在一起最终也要分离。自己有很多的理想,有很多的愿望,但却不是想得到就可以得到的,世间上有太多的东西是现实不到的。总言之,只要有这副身心,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和遗憾。所以我们说,人生是不圆满的,是充满缺陷的,是苦多乐少的。
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因为有烦恼!
烦恼,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通常是指内心的烦闷苦恼或焦虑不安。不过,在佛教中所指的烦恼,包含的范围要大得多,它不单指烦躁、苦闷、焦虑,还包括贪婪、执着、自私、傲慢、虚荣、妒忌、吝啬、错误的见解、怀疑、猜忌、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愚昧、无知、麻木、散乱等等。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负面情绪、不好的心理状态。
修学佛教的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去除这些烦恼。如果一种方法不能断除烦恼,那就不是佛陀的教导!佛陀不是叫你去求长生不老,不是叫你去求升天成仙,也不是叫你去求财、求名、求利、求官、求子、求对象、求升学、求保佑、求平安……不是这些,这些都不是佛教!
佛陀教导我们要真正认识自己的身心,去除自己的烦恼,这才是佛教!如果只是为了求这个求那个,那么我们又何苦要出家呢,何苦要修行呢?真正的佛教不是叫大家有所求,有所求本身就是一种烦恼。佛陀是教导我们断除烦恼,包括断除有所求的心。
或许有些人会这样说:“我为什么要学佛呢?我为什么要修行呢?你们佛教说人生是苦,有生老病死苦,但我就觉得很快乐。我还年青,没必要把自己想象得很老;我还健康,没必要无病装病;死亡对我来说也还很遥远,所以我认为没必要学佛。即使想学,也等我老的时候再打算。”
是的,生老病死苦对于有些人来说确实没有很深刻的体验。然而,生老病死苦是现实人生的现象,它们只是结果,并不是原因。佛陀教导我们修行并不是从结果着手,而是从因下手。如果“平时不烧香,临急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就好像一个人平时不注意身心健康,花天酒地、暴食暴饮、生活紊乱,等到身罹绝症时才临渴掘井已经太迟了。一个社会不推广卫生保健,只知道建造医院、诊所;一个国家不提倡民风、道德,只知道设立警察、监狱,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同样的,人生是现实,苦是结果,而导致苦的原因是烦恼,烦恼才是元凶。要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要脱离诸苦,唯有从烦恼下手。断除烦恼才是佛教修行的目标。只要一个人有病,就有治病的必要。只要一个人有烦恼,就有修行的必要。
佛教的下手之处就是烦恼。如果一个人没有烦恼,他就没必要学佛,也没必要修行。佛教对他完全没有意义。就好像我身体很健康的话,就无须看医生,无须吃药。但是,正因为人有烦恼,有各种各样负面的心理、不良的心态,容易紧张,容易焦虑,容易执着,容易斤斤计较,容易患得患失,内心充满了自私、虚荣、苦恼等等,这些烦恼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痛苦。如果想要获得内心的平静,获得真正的快乐,就要想办法去除这些烦恼。
想要去除烦恼,必须先了解烦恼,以及烦恼产生的原因,这样才好对症下药。虽然烦恼多种多样,但都可以归结为贪、嗔、痴三大类。
什么是贪?贪就是指想得到东西,心黏着对象。
什么是嗔?嗔就是心厌恶对象,不喜欢、讨厌、反感。从愤怒、凶狠、残酷,到忧郁、烦躁,都属于嗔。
什么是痴?痴是心对目标的愚昧、盲目、无知。
这些烦恼是怎样产生的呢?
根据佛教,我们所谓的世间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自己的身心,一类是外境。自己的身心是什么呢?是指眼、耳、鼻、舌、身和意(心识)。眼睛所看的是颜色、光等。耳所听的是声音;鼻所嗅的是气味;舌所尝的是味道;身体所碰触的是触觉,如软的、硬的、滑的、粗的、轻的、重的、冷的、暖的,还有痛、痒等。意所思维的是各种各样的现象。
离开了眼、耳、鼻、舌、身和意,离开了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以及所想的东西,就无所谓的身心,无所谓的外境,也无所谓的世界。
…
《您想去除烦恼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