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讲要 第三讲:止业处 第四节、业处分别▪P2

  ..续本文上一页,这属于究竟法;非想非非想处定取无所有处定心为所缘而证得,这也是究竟法。

  因此,在四种无色界定里,有两种所缘是概念法,两种是究竟法。若再加上刚才所提到的取概念法为所缘的二十六种色界禅那业处,一共有二十八种业处是取概念法为所缘。通过所缘分析法来分别止业处,就会清晰很多。

  4.禅相分别

  接着我们再依禅相来分别业处。

  《清净道论》中说:

  `Imesu ca cattàlãsàya kammaññhànesu dasakasiõà, dasa-asubhà, ànàpànassati, kàyagatàsatãti imàni dvàvãsati- pañibhàganimittàrammaõàni. Sesàni na pañibhàganimitt- àrammaõàni.”

  “在这四十种业处当中,十遍、十不净、入出息念、身至念这二十二种为似相所缘。其他的为非似相所缘。” (Vm.1.47)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说:有些业处可以获得似相,并且通过专注似相证入禅那;但有些业处并不能生起似相。在四十种业处当中,只有二十二种能生起似相,其他的十八种业处不能生起似相。想要弄清楚似相,先要了解什么是禅相。

  禅相,巴利语nimitta,意思是标记、标志、标相。在戒律中也会提到nimitta,那是指sãmànimitta。sãmà是界,sãmànimitta是结界用的界标、界相。在修定时所说的nimitta也是标记、标志、标相的意思。它是什么的标记呢?定力的标记。

  禅相是由什么产生的?由心想产生,它是心的影像。一般上禅相可以分为三种。我们刚才在讲到修习白遍时已经提到过这三种禅相。

  这三种禅相依次是:

  1. 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

  2. 取相(uggaha-nimitta);

  3. 似相(pañibhàga-nimitta)。

  举修习入出息念为例子。我们的呼吸就是遍作相。其中,pari是准备,kamma是工作,准备工作也叫预作,所以parikamma-nimitta可译成预作相或遍作相。当禅修者修习入出息念的时候,他在人中这一带区域专注呼吸,其呼吸本身就是“遍作相”。如果他持续地专注呼吸,定力提升了,将会发现呼吸慢慢地变成光。如果这种光还是白色的,像棉花一样,像云、像雾一样,这个时候称为“取相”(uggaha-nimitta)。

  他继续专注呼吸,将会发现呼吸已经变成了光,光跟呼吸二合为一,分不清什么是呼吸什么是光,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心投进禅相里面。

  在此之前的阶段,通常不用去管它是不是禅相。但如果光非常稳固、稳定地出现在业处这个地方,而且发现呼吸就是光,光就是呼吸。假如一定要把光和呼吸分开来,反而心会波动,会不舒服,那就让心自然地投进光里面。我们称这个时候的光为禅相。

  如此继续专注禅相,当禅相变得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晃耀时,很可能就是“似相”。似相跟取相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说取相像手电筒的光,那么似相很可能像太阳的光;如果说取相像蜡烛的光,那么似相很可能像十五、十六晴朗夜空中的明月光。这些在《清净道论》里有详细的分析。在修习入出息念的时候,通过专注似相,能够达到近行定和安止定。或者说,似相就是入出息念近行定、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的所缘。如果离开了似相,想要修习入出息念证得禅那是不会成就的。

  在修习十遍的时候,通过观察地遍等圆相时,该圆相叫做“遍作相”。经过数数观察修习,闭上眼睛就犹如睁开眼睛一般呈现在意门的圆相叫做“取相”。当圆相变得纯净、无瑕、稳固、不动时,就是“似相”。通过专注似相持续地修习,将能成就地遍的近行定和安止定。

  对于十不净也是这样。禅修者睁眼观察的尸体为“遍作相”。经过数数观察后,闭着眼呈现在意门的尸体影像叫做“取相”。继续专注尸体的影像,取相将转变为“似相”。取相就跟睁眼看到的尸体一样,丑陋、难看、可怕、吓人。当它变成似相时,看起来就好像一个肥胖的人躺在地上一样。

  这二十二种业处能生起似相,并且通过专注似相证得禅那,所以《清净道论》才说这些业处的所缘为“相所缘”。

  除了二十二种业处能生起似相之外,其他的十八种业处不能生起似相,但仍然能够获得遍作相和取相。也就是说:一切业处都可以生起遍作相和取相。

  所以《摄阿毗达摩义论》说:

  “对于禅相,一切[业]处都能够通过适当的方法获得遍作相和取相。但只有遍、不净、身分、入出息才能获得似相。此中,实通过专注似相而转起近行定和安止定。”

  以上是对《清净道论》所说到的心清净里面四十种业处的分别。不过,这些都是属于世间定的修习,在修观(vipassanà)的时候,必须观照所有这些禅心也是无常、苦、无我。

  佛陀的教法是层层增上的,一层比一层殊胜的。戒清净是为了定,定的清净(心的清净)是为了慧。修定能获得非常殊胜的功德,而且定本身也非常殊胜。当然我们不用担心,只要是在佛陀的教法里面,一般都不会执着这些定境,因为知道还有更上、更殊胜的法在后头等着修习。我们通常把定作为一种工具,它是慧的近因,也就是培育观智的直接因素。即使培育了观慧,也不能只是满足于世间慧,一定要精进努力培育出世间慧,如此才能获得佛陀教法的真实利益。

  我们下面将会继续讲十六观智。在十六种观智中,前面的十四种都是世间慧。只有道智跟果智两种才属于出世间慧。对于增上慧学,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再谈。

  

  

《《清净道论》讲要 第三讲:止业处 第四节、业处分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