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講要 第叁講:止業處 第一節、七清淨

  第叁講:止業處

  第一節、七清淨

  今天將進一步來學習《清淨道論》所教導的修道次第。

  有些人可能會認爲《清淨道論》是綜述南傳上座部佛教教理思想的最完整、最詳細的作品,或者可以稱它爲南傳佛教的百科全書,很多國家的佛教學者都認真地研究它、學習它。然而,《清淨道論》的真正意義並不只是停留在文字上的詳盡深入和理論上的完整系統,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禅修者可以由一個凡夫通過修習止觀,乃至在今生今世斷除煩惱、證悟涅槃的實修過程,也就是修道次第。

  《清淨道論》的總綱是戒、定、慧叁學。但我們也可以把《清淨道論》的“清淨”理解爲七清淨。因此,《清淨道論》是指導修習戒、定、慧的方法,也可以說是修習七清淨的方法。

  是哪七清淨呢?它們依次是:

  1. 戒清淨(sãlavisuddhi)

  2. 心清淨(cittavisuddhi)

  3. 見清淨(diññhivisuddhi)

  4. 度疑清淨(kaïkhàvitaraõavisuddhi)

  5. 道非道智見清淨(maggàmagga¤àõadassana- visuddhi)

  6. 行道智見清淨(pañipadà¤àõadassanavisuddhi)

  7. 智見清淨(¤àõadassanavisuddhi)

  這“七清淨”在《長部》和《中部》都有記載。在《中部》有一部專門討論七清淨的經典,叫做《傳車經》 。這部經通過對話的方式探討了七清淨,說明七清淨的次第關系,它們並不是一躍而成的,而是循序漸進的。

  《傳車經》用不斷轉車到達目的地的比喻,來說明修行七清淨的次第。當時,沙利子(Sàriputta,舍利弗)尊者得知本那·滿答尼子(Puõõa mantànãputta,富樓那滿慈子)尊者很有辯才、有智慧,但素未謀面,因此前往拜訪他。互相問候之後,沙利子尊者問道:

  “賢友,你依我們的世尊住于梵行嗎?”

  本那滿答尼子尊者說:

  “是的,賢友。”……

  “賢友,爲何目標而依世尊住于梵行呢?”

  “賢友,爲了無取著般涅槃而依世尊住于梵行。”

  “賢友,是否戒清淨是無取著般涅槃?”

  “不是,賢友。”

  “那麼,賢友,是否心清淨是無取著般涅槃?”

  “不是,賢友。”

  “賢友,是否見清淨是無取著般涅槃?”

  “不是,賢友。”

  “那麼,賢友,是否度疑清淨是無取著般涅槃?”

  “不是,賢友。”

  “賢友,是否道非道智見清淨是無取著般涅槃?”

  “不是,賢友。”

  “那麼,賢友,是否行道智見清淨是無取著般涅槃?”

  “不是,賢友。”

  “賢友,是否智見清淨是無取著般涅槃?”

  “不是,賢友。”

  “那麼,賢友,是否除了這些法之外得無取著般涅槃?”

  “不是,賢友。”

  “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問你戒清淨是否無取著般涅槃?你說不是。心清淨是否無取著般涅槃?你說不是……問你除了這七清淨之外得無取著般涅槃,你又答不是。那麼,賢友,請你讓我知道這些話語的意思是什麼?”

  于是,本那滿答尼子尊者舉了一個例子來回答:

  “賢友,猶如住在沙瓦提城(Sàvatthi,舍衛城)的高沙喇國巴謝那地王(Ràjà Pasenadi Kosala,憍薩羅國波斯匿王)要到薩葛答(Sàketa)處理一件緊急的事情,他從沙瓦提城到薩葛答城之間必須轉乘七輛車。賢友,當高沙喇國巴謝那地王從內宮門口登上第一輛車離開沙瓦提城,乘第一輛車到達第二輛車之處,放棄第一輛車而登上第二輛車……放棄第六輛車而登上第七輛車,乘第七輛車到達薩葛答內宮門口。到達內宮門口之後,他的朋友親戚問他說:“大王,您是否乘這輛車從沙瓦提城到達薩葛答內宮的呢?”賢友,您說高沙喇國巴謝那地王會怎麼回答這樣的問題呢?”

  “賢友,正是如此,戒清淨只到心清淨,心清淨只到見清淨,見清淨只到度疑清淨,度疑清淨只到道非道智見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只到行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只到智見清淨,智見清淨只到無取著般涅槃。賢友,爲了無取著般涅槃而依世尊住于梵行。”(M.24)

  比如說我們想要從寶峰禅寺這裏去緬甸帕奧禅林,先要坐車到靖安縣,從靖安縣坐車到南昌,在南昌坐火車到昆明,從昆明坐飛機到仰光,再從仰光坐巴士到毛淡棉,到了毛淡棉,再打的士到帕奧禅林。到了禅林,有人問你:您是不是坐的士來到這裏的呢?答案當然“不是”。那是怎麼來到的呢?是一站一站、一步一步來到這裏的。在這裏所說的七種清淨也是這樣,它們之間是次第的關系,是一環扣一環的關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