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稱爲業的果。過去所造的業或思會留下形成現在的果報或異熟的潛能,但過去的業不會影響當下的思。一個人對過去果報的反應,會對將來産生善的或惡的結果,是取決于當下的思心所。如果以一個所謂的「如理作意」,即智慧觀照〈yoniso manasikAra〉的方式來反應,未來將會是一個好的果報。但假如以一個「不如理作意」,即不智慧觀照〈ayoniso manasikAra〉的方式來反應,未來,這個思的果報將會是惡的。所以你無法改變過去的果報,但你可以用智慧觀照來面對,並且替未來結下一個好的果報。「如理作意」能幫助你造作好的業報,而「不如理作意」則會給你帶來惡果。未來的結果或是果報會如何,乃是依于現在的思〈業〉如何造作。
然而,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因爲業的關系,有時我們會認爲每一件事都是因爲業,而說:「這就是你造的業,你必須承受它的果報。」雖然業是支配宇宙萬物的一條法則,但它也只是其一罷了。其它自然和心靈的法則也統馭著萬物的生命。
而且,我們還必須辨識過去業和現在業的果報的不同。現在的業並不是過去業的結果,「過去業的果報」是「異熟識」。異熟識是過去業報的果,但異熟識並不會影響現在善或不善行爲的表現。在此生中善或不善的業並不是過去業的果報;反而,你正在累積新的現世業,而這些業將會在未來産生新的果報。
善業與惡業
﹝十善業﹞
業可分爲不同的群組和種類。其中一種分法是將它分爲善業或惡業。我們有十善業,十個好的決斷力或行爲,它們是良善的,因爲它們起因于好的心理狀況、好的心理要素,而且它們會産生好的果報。
◎ 布施
第一個善業是慷慨或布施。我們必須練習慷慨,因爲當付出我們所擁有時,我們會得到福德,也就是功德,這個善業將會在未來産生好的果報。慷慨也讓我們練習超脫,舉例來說,我或許非常喜愛這臺收音機,假如我把它送人,我不只放棄這臺機器,也放棄了對它的依戀。我去除了戀著,也就是去除貪〈lobna〉心,當你的心不再有任何的依戀,就是自由、清淨和平穩。所以,我鼓勵人們盡其所能地付出。
◎ 持戒、禅定
第二個善業是持戒。持戒指的是認知和遵守戒律。在家學佛者有五個道德規範,這是基本的要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閉關時,我們加入了其它叁項,總共是八戒。增加的叁項分別是過午不食、不歌舞倡妓與不坐臥高廣大床,戒,即sila,是定或禅修的基礎。第叁個善業是禅定,內心的修養,這輩子中最應該培養的業:練習毗缽舍那觀。
◎ 恭敬
第四個善業是恭敬、尊重他人,特別是年長者。在東方,尊敬年長者是理所當然的,如此,親子、師生間的關系才能以恭敬來管理。
◎ 服務
第五個善業是服務,幫他人做一些好事,例如幫助一名婦人過馬路或幫她提重物。另一個服務的方式是在佛、法、僧中培福。幫助寺院清掃或翻新,都是很好的培福方式。
◎ 回向
第六個善業是回向。當你獲得一些功德,必須跟其它人分享。回向本身就是一項功德,而我們跟所有的衆生分享功德。回向並不是將我們所得的功德分一部分給其它衆生,而是表示我們讓其它衆生也有機會培養功德。曾經有個人問辟支佛,將功德分享給他人會不會有損福報,辟支佛告訴他說:「假如你有一根蠟燭,要是你從其它已燃的蠟燭點燃這根蠟燭,第一根蠟燭的光芒並不會因爲點燃其它蠟燭而減弱。事實上,借著幫助點燃其它蠟燭,它本身的亮度將變得更加明亮。同樣地,當你分享功德,你的功德不會減少,反而會因此得到新的功德。」
◎ 隨喜
第七個善業是隨喜。這就是當其它人做了有功德的事情時,我們會說:「善哉!善哉!善哉!」也就是做得很好的意思。當其它人跟你分享功德時,你說:「善哉!善哉!善哉!」就代表你贊歎他們的功德,而當你贊歎他人功德時,你本身也得到功德。
◎聞法、說法
第八個善業是聽經聞法,這是好的功德也是好的行爲。聽經就會了解經文的道理,當你了解經文,就能避免做有害身心的行爲。而和第八善業有關的是第九善業,講解佛法,也就是講解、演說經文,所以我們現在彼此都在做善業。
◎ 正見
第十,即最後一個善業叫做正確的知見,是指一個人了解業是個人所有的資産,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業的主人,沒有人必須對我們的行爲或業負責。
所以,總共有這十個善業,事實上它可被分爲叁類:布施、持戒和修定。恭敬和服務可包含在持戒中;功德回向和隨喜可歸類在慷慨或布施中;而聽經、解經和正見則可歸于修定或內心的涵養中。
﹝十惡業﹞
接下來談惡業。惡業就是那些在不健全的心理況狀所做出會帶來不好的結果的種種行爲。
◎ 什麼是十惡業
第一個惡業是殺生,也就是殺害其它生命。第二個是偷竊,拿了人家沒有給予的東西。第叁是邪淫。第四是妄語。第五是誹謗、中傷他人。第六是惡口,即使用嚴厲的言語與詞句對人,這些都是惡業。第七是講輕佻的言語,無意義和無價值的話語。第八是貪念,貪圖他人的財物,巴利語中,我們稱之爲visama lobha,也就是變質的貪婪。這不是指你對自有財物的貪愛,而是貪求他人的財産,這是非常不好的貪念。第九個惡業是瞋,也叫dosa,就是你想侵害他人或指使人,造成他人的傷害。最後第十個惡業是不正見,不正見就是持有一個萬物都是恒常不變、維持現況的「我」和執著于靈魂。
◎ 業是自身的責任
這十個惡業都會給我們帶來極惡的果報,如果不想擁有這些果報,我們就必須避免這些行爲,戒除這些惡業就是造善業,戒除殺生、偷盜和其它不好的業就是善業。我們必須了解業的法則,也必須了解業完全是自身的責任,責無旁貸。這一點在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善業中正知正見的一部分。
認知業果法則的利益
﹝思考業能導致平穩﹞
對業果法則的認識能導致平穩,它是開悟的七要素之一。爲了體驗輕安,我們必須做許多事,思考自己的業是其中之一。有時我們會非常激動或焦躁,因爲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或獲得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思考業果會幫助你去除焦躁而獲得平靜,因爲你不能做任何事來改變過去世所造作的業,你必須忍受因過去「思」或業所産生的後果。
﹝反省業能去除怨怼﹞
反省業也是去除怨恨的好方法之一。有時修習慈心觀時,開始可能會感到憤恨,因爲很諷刺地,你必須對一個你所怨恨的人傳達友善的好意。一個去除怨怼想法的方法,就是反省自身的業。你反省到:「我會投生到這裏,是因爲我過去生的業所使然,其它的人也是相同的,我並不能做任何的改變。但若是對于這樣一個人生起了憤恨的心,我將會得到新的惡報,這將會使我投生到四惡道。」經由反省自己的業,可以擺脫怨恨。
﹝了解業能增進自信自力﹞
了解業也可以增進自信自力。因爲業既然是自己的,你就是自己人生的建構者,你必須依靠自己來獲得善果而非他人,你必須替自己造作善業。每一個衆生都會得到自身所造業所帶來的果報,無人能夠替代他人來承受果報。
﹝了解業報能教導自我負責﹞
業除了教導我們自信自力,了解業報也教導我們自我負責的重要性。我們要對自己負責,不管今生擁有什麼或做了什麼,都是自己要去承擔。如果我們有一個很好的環境,也是因爲過去世造作的善業使然;同樣的,如果生長在一個不順利的環境也要自己去承擔。
所以要是你想得到好的果報,你在此生就要造善業。如此,了解業才能給我們帶來撫慰和希望,因爲我們得靠自己在此生做善業,方能雕塑我們的來生。所以,業不是宿命,因爲我們可以借著在此生做善業,來避免惡業所造成的果報。我們不需擔心會有審判者坐在那兒評斷,或有個執法者送我們入地獄。依據佛法,除了我們自己,沒有人能將我們打入地府,也只有我們能將自己送上天堂。
﹝叁種有益的根性相伴﹞
了解和相信業的法則是成爲一名佛教徒的基本要求。唐普盧〈Taungpulu〉禅師也強調這一點。有了這個業的法則的信念和了解,一個人會做出良好的行爲,如果他能秉持著對業果關系的了解去行善,這些行爲將會是最好的。假如你在做善行時,仍保有業的觀念,那麼你的善行就有叁種有益的根性,即無貪、無瞋與無癡。這叁種有益的根性伴隨著你善良的行爲,它們會在將來結果,當你重新投生時,就會成爲天生擁有此叁種特質的人。那些天生具有這叁種特質的人,就能夠在此生中得到禅那或涅槃。所以我們在做值得稱贊的行爲當下,仍要在心中秉持著對業的理解,這是非常重要的。
〈編者按: 本文摘譯自一九九○年由*輪禅修中心出版喜戒尊者〈 Sayadaw U Silananda〉開示業果法則〈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kamma 〉中的部分內容。內文標題爲編者所加。〉
《業果法則(緬甸 喜戒禅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