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法要
靜坐法要(一)
*靜坐的准備:
1.保持靜默。
2.清清楚楚觀照自己。
3.感覺你自己。
4.自在。
*靜坐
脊椎保持垂直。
緩緩地吸氣、吐氣。
知道腹部上、下。
*吸氣、吐氣
注意腹部『上、下』、『上、下』。
*即使再忙,也有吸氣、吐氣。
從生到死,有時間就觀照吸氣、吐氣。
真理就在其中。
靜坐法要(二)
*數息觀
呼吸,數1到10,專注不分心。
吸氣、吐氣都要注意觀察。
緩慢,深沈。
*有煩惱時,看著煩惱的生起。
*慈悲爲懷。
對于過去發生的事,不要把它帶來現在。
打坐時,在情緒上,不可重複過去的往事,攜帶過去的東西是無用的。
勿黏著過去。
靜坐法要(叁)
*今天打坐自問:
你在嗎?
有警覺心嗎?
心去那裏?
*呼吸,自然而不用力。
吸氣涼涼的,呼氣熱熱的。
心跑出去,察覺,拉回來。
*吸氣,清清楚楚地吸氣,涼涼的,清楚知道。
吐氣,清清楚楚地吐氣,溫熱的,清楚知道。
快或慢?平穩或粗糙?都要清清楚楚。
*禅坐必須保持警醒,保持身體的穩定,像大山一般,如如不動。
*練習使呼吸平穩,脊椎垂直,手舒服地放松,在『心地上』下功夫。
靜坐法要(四)
*靜默則『慧』容易增加。
*數息觀
(1)第一步,數到110。
吸氣數1,吐氣數2,吸氣數3,吐氣數4,吸氣數5,
吐氣數6,......直到110。
(2)第二步,數到55。
吸氣吐氣數1,吸氣吐氣算2,吸氣吐氣算3,......直到55。
(3)第叁步,數到10。
吸氣吐氣數1。
吸氣吐氣數1,吸氣吐氣數2。
吸氣吐氣數1,吸氣吐氣數2,吸氣吐氣數3。
吸氣吐氣數1,吸氣吐氣數2,吸氣吐氧數3,吸氣吐氣數4,
......清楚不亂直到10。
靜坐法要(五)
*方法:
注意鼻孔上端,上身保持輕松,無須用力。
很自然地阖眼,注意吸氣、呼氣,要清清楚楚。
心往外攀緣時,要即刻拉回。
有什麼念頭,不要害怕,心念清楚即可。
*試著了解自我,我是誰?身在何處?
借著靜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
假使有不愉快的事,這不愉快的事來自何處?
不愉快不是自己想來的嗎?
*晚上,當你躺下,彷佛全身丟到地板一般,放松兩分鍾,即刻入睡,明
天不再疲倦。
*睡眠爲了休息,放松。
*臨睡以輕松愉快的心情脫下衣服,挂衣服時默想:
『明天我還有沒有機會再穿上我的衣服、鞋子?』
靜坐法要(六)
*身體要直。
*自然的、輕松的、肩膀放松。
*收下巴,下巴不要凸出去。
*肋骨平衡。
*脊椎骨垂直。
*目標在鼻孔、吸氣、吐氣。
*心不要跟著氣跑出去。
*清清楚楚知道,知道出入息就夠了。
*算到55。
*心很忙,不知道怎麼休息。
靜坐,試試看!
靜坐法要(七)
*清清楚楚地吸氣、吐氣,知道氣息的熱、涼、快、慢、粗、細、柔軟。
*觀照氣息由鼻端到喉嚨的過程。
*尊重珍惜這條氣,是它給予生命的。
靜坐法要(八)
*保持安靜,在沈默中學習。
*吸氣、吐氣時,觀照鼻口、胸部、腹部,品質的高低清清楚楚。
*觀照身體的叁十二個部分有煩惱嗎?
靜坐法要(九)
*打坐必須注意叁個要點:
1.要活在當下。2.要活得很自然。3.要能獨處。
*『活在當下』通常是很困難的,因爲我們時常在過去與未來間徘徊。
如何活在每一時刻呢?
--能活在每一時刻才是真正生活,當你品嘗到活在當下的味道,
一切煩惱都解除了--
『打坐』即是所謂活在當下。
*『活得很自然』--無人爲造作。
通常做這、做那,都受因緣條件所左右,而『靜坐』教我們活得天真自然。
*要能獨處--
一般人即使四下無人,仍然活在群衆,因內心活在群衆中,
要使心遠離衆人,不容易。
所謂『獨處』不是指有形的身獨處。
心無黏著,使奔馳的心止息,才是真正開始獨處。
*目標:
把注意力擺在出入息。
呼吸是長就知道多長,並觀察清楚。
把注意力放在鼻孔。
吸進、呼出的氣在體內究竟停留多久?
通常一次吸氣、呼氣介于3~5秒。
請緩慢地呼、吸,並且深沈、自然、不用力,深刻感受!
當心有攀緣時即拉回。
不耐煩時,默念不耐煩五次,即可消失。
若察覺不舒服,亦默念五次。
身體不要動,萬一要動,也要非常緩慢,且觀察非常清楚。
*靜坐的姿勢,是順其自然,把原本面目表現出來就可以了。
結手印與否,看個人喜愛,順其自然,不可勉強。
*打坐就是看你原來面目。
你是誰?來自何處?將往何處去?一切在此厘清。
假使不能了解自己,是不可能了解別人的。
靜坐法要(十)
*警覺肉體的存在,從外表感覺,也從裏面感覺。
如此,你會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品質,你會清楚有慈悲心是什麼樣子,生
氣時是什麼感受,你也會了解從孩童、青年到老年身體的變化過程。
*吸氣時,由意念帶動氣。感覺氣從鼻口移到肩膀,往下到手臂、手肘、
到指尖。氣由鼻口到脊椎、腰部、腿、腳、趾。
(觀照時,女生先左再右,男生先右再左。)
*肉體本身不能貪、瞋、癡,只需要『氣息』,無需添加煩惱。涼快、輕松、舒服就好。
靜坐法要(十一)
*大聲發出無意義的呼喊,當停下來之後,才深知何謂甯靜。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受教育,受製約,講出的話要求必須是有意義的,
如今要發出無意義的音聲,似乎是不怎麼習慣。
如能呼喊出無意義的聲音,可訓練『心無攀緣。』
*關閉感官之門,如關閉欲望之河流。
*譬如有人辱罵你,容易即起瞋心,若能如實觀察,不要有所反應,沒有
『喜歡或不喜歡』,則瞋心不起。
*今天要學習觀察出入息之長短。
長的時候知道長,短的時候知道短。
然而,就『實相』而言,無所謂『長』或『短』。
--無須比較--觀出入息之時間有多麼長,就夠了。
*爲什麼我們會呼吸,氣息進出?爲什麼死亡即停止?
因爲『風大』在運作。
死亡則地、水、火、風停止運作。
*身體並不屬于你的,它是屬于大地的。
大地在等候著你,終有一天要回歸大地。
打坐時,要有此知見,則心容易沈靜,詳和。
一般人常對此身有執著--堅持這是『我的』。就不容易放下。
*深沈呼吸,觀想身體在冰箱裏凍結。
*打坐以後,若腳麻(腳睡著了),怎麼處理呢?
若左腳麻,可拍打右手臂;右腳麻即拍打左手臂。
靜坐法要(十二)
自問:
1.是否警覺到每一剎那皆有死亡?
2.觀照我什麼時候會死。
3.感受平靜、清涼、舒服、輕松了嗎?
4.身心有沒有振動?最好是達到如如不動。
靜坐法要(十叁)
*我們的肉體裏有喜悅,有快樂、不快樂的感覺,但其實苦、樂沒有受者。
因爲身體裏是地、水、火、風四大罷了。
懂了無我,則種種苦悶壓力可以消失。
*別爲這個身體興奮、感動,回真正的家吧!(真正的家-心)
*感動時默念:哦,地、水、火、風動!
先准備好『無我』的態度。
靜坐法要(十四)
自問:
『我有沒有輕松?』
『色身全然放松了嗎?』
『地、水、火、風調和嗎?』
好好觀照!
*你真正明白『我』了嗎?
你的個性、態度、觀念屬于哪一項?
1.我是我,你是你。
2.我不是我,你不是你。
3.我是你,你是我。
4.我也不是你,你也不是我。
靜坐法要(十五)
*有時候,你在十字路口看著過往行人、車輛,看到許多不同的事物,或
在高塔瞭望,看見形形色色的東西。
『打坐』即是觀察、瞭望內在的敵人。
看著自己的心,無論好壞,看著它,不評斷是非。
久之,內心安詳,僅存靈敏的醒覺,那就是『佛性』。
打坐,剛開始,就要抛棄過去,不期盼未來。
當佛性顯現,既無過去,也無當下。
*『現在』如何下定義呢?
『現在』瞬間消逝,又何來『當下』呢?
*佛陀的教法,是超越時間的。
我們強烈地執著有『時間』。
一旦進入內觀禅定,時間的觀念即消逝了。
所有開悟的人,沒有所謂『時間』、『死亡』
*清晨醒來,心處于最自然的狀態,沒有貪、瞋、癡,沒有欲念,沒有煩惱,
是禅修的最佳時刻。試試看!
靜坐法要(十六)
*打坐好像爬山一樣。
在爬山過程中,上下起伏,最後終于爬到山頂。
*今天的練習是:想象已經爬到山頂,由上往下看。
在山腳下不能看到城市全景,站在山頂上卻能俯瞰全般。
登山者不能在山頂停留太久,體驗到你所看到的之後,接著就是下山,這
就是你所獲得的寶貴經驗。
盡管只是少許經驗,亦可幫助你解決問題,要將所學緊記心中。
*這是『求定』的打坐。
在此打坐中體驗到的,要試著與朋友分享。
*現在,想象辛苦地爬到山頂,內觀,問自己:內心正在做什麼?
*心散亂時,觀察散亂。
*美好的感受也要清楚。
體驗,我正在享受這美好感受。
*心到處遊蕩,亦清楚知道,然後設法安頓它。
靜坐法要(十七)
*靜坐者須明辨如下兩件事:
1.看我們的身體,頭發,皮膚,各種器官......
分析言之,有卅二種東西。
整個骨架結構,恰似鳥籠般,而外覆肌肉。
肌肉則是潮濕的。
試將骨骼,肌肉分開,找不到我,你,我們,你們
2.在心理學上,有精神與物質。
在打坐中,另有警覺性,或能知的特性。
假若一個哲學家了解到能知的警覺性,他就沒辦法再當哲學家了。
透過內觀,了解心靈與物質,可訓練分離心靈與物質的功夫。
*觀察,檢證。
心無攀緣。
呼吸全然平穩。
*先做數息觀練習:
1.一呼一吸,從1數到5,反複叁次,約一分鍾。
心念放在數字上,可停止往其它地方攀緣,這是使『心』平穩的第一步驟。
2.再觀『呼吸有多長?平穩與否?急促抑或緩慢?』
3.第叁步,注意觀照吸氣的起點,中間與結束;呼氣的起點,中間與結束。
*使呼吸過程平穩。
*當閉上眼睛,你會發現,要使呼吸平穩並非易事。
呼吸愈平穩,愈健康,放松,舒服,快樂。
假使能控製呼吸平穩下來,更易使心專注,安詳。
*上身端坐,穩如金字塔。
好像凍結于冰箱,一動也不動,心專注其中,然後從1數到5,反複叁次
,再觀呼吸之出入長短、急緩,平穩與否。
*數息觀時,置心念于數字,可攔截外馳之心。
*警覺性必須很強,才不會隨著念頭而去,陷入無明。
如果活在無明,一如活在黑暗中。
保持警覺,不管什麼跑出來,均可清清楚楚。
看著它的來去,是充滿趣味的。
*當我們端身正坐,念頭來了,看著它。
察覺念頭來了,很好;假使沒有念頭,也很好。
靜坐法要(十八)
*培養警覺性
*今天所教的方法較接近內觀禅修法,首先要知道兩點:
1.有形的色身,是許多不同元素的組合體。
2.禅修的身體,不是有形的色身。
*有形的色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的組合,放松即得安詳、快樂。
生氣時,呼吸急促;生病時,呼吸緩慢微弱。
如能在『呼吸上』下功夫,即能培養警覺性。
*今天,觀察呼吸的特性:
1.呼吸有多長?
2.平穩不平穩?
3.是急促抑或緩慢?
試著均勻一致,自然,放松。
*觀照鼻孔到咽喉的氣息。
*上身坐如金字塔,脊椎保持垂直。
兩手輕松自然覆于膝蓋。
*打坐時,心有沒有向外攀緣呢?
要專注是很難的,因爲心念跑來跑去,要控製心是很難的,要完全放松也不容易。
心向外攀緣即執取某目標,而無法放松,無法甯靜,好像魚從水中撈起放
在地上,一刻也無法安頓。
*把心完全空掉,並保持甯靜。
將心安住下來,不攀緣,不起念頭。
能控製我們的心,才有快樂喜悅可言。
靜坐法要(十九)
今天的練習分四個步驟:
(一)第一步觀呼吸
觀照:1.吸氣、吐氣2.長、短3.深刻體驗4.平靜5.內觀6.如何出現7.如何消失
*什麼時候可不執著,即可遠離煩惱。
沒有執著就可以定下來。
*進入禅定,心即停止奔馳,不再攀緣任何情境,身體即是奇迹,無須神通。
(二)第二步觀察身體的姿勢
行、住、坐、臥,任何姿勢都觀察清楚。
(叁)第叁步全神專注
*做所有的事情,集中注意力。
第四步厭離身體
*死亡是活動停止了,身體的叁十二部分逐漸分解。
分解的軀體,是令人討厭的。
來自塵土的歸于塵土。
《靜坐實用手冊 靜坐法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