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見清淨
1:見清淨就是觀察名色。第叁清淨的見清淨,開始修行毗婆舍那觀,觀察清楚名和色的樣子,深入其內,解剖分析,就像拿著高倍放大鏡微觀,如實知見名與色。名就是傾向,它的功能是攀緣色、依緣于色,內容是除了八種出世間心之外的一切心與心所法;色就是惱壞,會來騷擾心,本身會變壞。修觀察第一階段的成就即是名色分別智。
有些人講起觀察世間,練達人情事故,洞明政經變化,乃至究大自然、宇宙。但是試著靜下來觀察呼吸,不是妄想就是昏昏欲睡,再怎麼猛醒用力也感覺不到呼吸的存在。修觀察,就得先看看自己身心的樣子。
2:觀察名色的方法。
2.1:從「名」出發的方法。已修習成就安止定的奢摩他行者(Samathayanika),欲修見清淨,改成毗婆舍那觀的方式來觀察業處,不再以安住于一境的方式修止。它欲先確定「名」,就觀察尋伺喜樂一境的諸禅支及與禅支相應的受想等心所法。它們的特性就是傾向于對像、面向對像,這就確定「名」。他欲觀察「色」,就如在家裏看到蛇(喻爲名)之後,開始找蛇住的洞(喻爲名的依處,就是色)。觀察名而遍求名的依處,就是心的所依處(二十四所造色的第十叁個),持續觀察,把握心的所依處的四大種和二十四種所造色。確知一切色的特性就是惱壞。
2.2:從「色」出發的方法。純毗婆舍那觀的行者(Suddhavipassanayanika),沒有修成奢摩他的行者)或奢摩他的行者,它以四界差別的方法觀察色,任何一個色法都有地水火風的特性,不斷地生起與變化。藉由四大差別的簡單方法確定色法,進而由認識之門確定七識界的八十一世間心,還有各種一起現出的心所法,由之而確定「名」。
2.3:其它的方式可以詳細觀察分析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或只是簡單地確定名與色。
3:現起非色的方法。圖十叁:現起非色的方法
3.1:現起非色當精進觀察色。觀察非色的法(亦即是名)的現起並不容易,因其微細、變化非常快。但修行者不當放棄,當更精進,對色更加注意,修習再修習,分解、抉擇、確定色。當他這樣子地觀察,次第澄清色法、解開色法,色法變得極清淨之時,非色的名也隨之明了。例如有眼的人,在不幹淨的鏡子前看不到自己的相,但他不應丟棄鏡子,而應勤拂拭、數數擦拭鏡子,擦幹淨之時,就自然看到他的相。
3.2:現起非色的方法。由觸入手觀察,現起非色的方法,觀行者于發中乃至于出入息中,以地界有凝固之相等的方法而把握四界,最初覺察到由四大的沖擊而現起觸,與觸相應的受爲受蘊,想爲想蘊,與觸一起現起的思爲行蘊,心爲識蘊。如是由觸而現起非色。亦可由受入手觀察,現起非色,或由識入手。
3.3:初下手修觀,現起名並不容易,即使現起色也得方法正確。不適合一開始就來個觀心、觀念頭;也不是自以爲什麼都不想就是沒有邪妄分別,已經是無想或無心了;更不是初下手就修個什麼諸法不生不滅。這些人就好像初學遊泳就想學跳水,初學跳高就想學撐竿跳。
4:確定名色而沒有我見。由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確定世間的一切法只是名與色,就如以劍劈開竹子而分爲二。因此,確知唯有名色,沒有人、天等有情。世間的一切就只是名色的各種聚集與變化,並沒有真實的有情。人天等有情只是語言施設的概念,方便世間的溝通使用。就如同車子只是各種零件的組合,並沒有真正的車子。人是什麼?作第一義的真實觀察,只是名色的組合,並沒有「我」。
而執著有情想,認爲自己有滅就墮于斷見,認爲不滅就墮于常見。因此,確定唯有名色,而沒有人、我,不墮于常見或斷見。這就是如實見。
5:名色的相依關系。名色相互依待而生存,名支持色,色支持名;名倒色就倒,色倒名就倒。就好像兩束蘆相依相立,相離相倒。另方面名與色是不相雜的,名中無色,色中無名。就好像擊鼓而發聲之時,鼓不是聲,聲不是鼓,鼓與聲不相雜。總之,名色既是相互依緣而起而不離,名色又是不相雜的,它們是不離不即的。
圖十四:名色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