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項:心與心所的相應
1:心與心所相應。心與心所的相應關系有四點。
(1)同生,指心與心所同時生起。
(2)同滅,就是心與心所同時滅去。而心雖也與色法同生,但大部分色法不同滅(色法持續較久才滅去)。
(3)同所緣,就是心與心所有共同的所緣,而色法的身表與語表雖也與心同生同滅,但色法則沒有所緣。
(4)同所依,就是心與心所有都依色法爲基而起。
2:心所與心的全幅展開。上來用善不善來說明心所,似乎全著重在倫理的意涵。事實上,心所可以作多重說明。例如,貪和瞋都是不善心所,這是著重在倫理學上的說法;若從心理學上說明,貪則是依戀愛著對像的心態,瞋則爲排斥反抗的心態,各有其心理現像;還有認識論的向度,貪瞋伴隨著心的認知活動,心就不能如實正知對像。對于心所的解釋,南傳佛教應用四種界說的方式(特點、功能、現起、原因,這些是下定義的工具)詳細說明心所,不偏限于倫理的向度,華語系的學習者常受儒家尚倫理的要求而特重倫理式的說明。再就修毗婆舍那觀而言,如實觀察對像的狀態與生滅,是就對像的樣相全幅地通達,不只是語言诠釋的各面向。相同地,心分爲善、不善、無記,也可以全幅展開,通達心的樣相。心與心所相應的千變萬化,整個內心世界就全部打開了。對像刺激心,而有不同心路曆程的相續流轉,這就是人生世界的全幅展開。而它們的共同實相就是無常的生滅變化,通達無常、苦、無我,不執一法,就是解脫。